第七章 天下之奧——嵩山(1 / 3)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地處河南省登封市西北麵,又稱嵩嶽、玄嶽、中嶽,為五嶽之首。分太室山和少室山兩大部分,以少林河為界,太室山如大屏風橫亙在登封縣北,少室山如一朵巨蓮,聳峙在登封縣西。最高峰(峻極峰)1491.7米。東西綿延約60餘千米。古名為外方、嵩高、崇高。

“嵩山天下奧”。嵩山是曆代帝王將相封禪祭祀、文人學士遊宴講學、高僧名道及騷人墨客等遊曆、著書講學或悟禪、隱居之地,山上名勝古跡眾多,居五嶽之冠,被譽為文物薈萃寶地。在嵩山可以領略中華八千年曆史進程。仰韶文化、龍山文化、三皇五帝、夏都陽城在這裏都有遺址。

公元1623年2月19日,徐霞客動身前往嵩山。曆經19天的跋山涉水,由鄧州、汝州而至鄭州黃宗店,遊覽密縣的天仙院後抵達了登封,五日之內盡覽嵩山之勝,給後人留下了嵩山五日遊的典範。

徐霞客從鄭州出發到離開登封,前後隻用了六天時間,雖然有點走馬觀花的感覺,但他還是寫出了《遊嵩山日記》一文,文章中對沿途的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曆史傳說都作了詳細而準確的描述。在今天,即使無數次上過嵩山的人,也很難像他那樣紀錄的那麼準確。由此可看,徐霞客在上嵩山之前,曾經作過大量的“功課”,基本上成為一篇遊嵩山的“攻略”,我們可以此為參照遊嵩山。更有利的是,如今的嵩山,原來曾經存在的寺廟宮觀,都在逐步恢複重建中,登上嵩山的路線也修的越來越多,越來越方便。

(一)徐霞客的嵩山

1、入城

(1)二月十九

餘髫年幼年蓄五嶽誌,而玄嶽出五嶽上,慕尤切。久擬曆襄、鄖,捫太華,由劍閣連雲棧,為峨眉先導;而母老誌移,不得不先事太和,猶屬有方之遊。第沿江溯流,曠日持久,不若陸行舟返,為時較速。乃陸行汝、鄧間,路與陝、汴略相當,可以兼盡嵩、華,朝宗太嶽。遂以癸亥(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仲春朔,決策從嵩嶽道始。凡十九日,抵河南鄭州之黃宗店。由店右登石坡,看聖僧池。清泉一涵潭,停碧山半。山下深澗交疊,涸hé幹枯無滴水。下坡行澗底,隨香爐山曲折南行。山形三尖如覆鼎,眾山環之,秀色娟娟媚人。澗底亂石一壑,作紫玉色。兩崖石壁宛轉,色較縝潤細致而潤澤;想清流汪注時,噴珠泄黛,當更何如也!十裏,登石佛嶺。又五裏,入密縣界,望嵩山尚在六十裏外。從岐路東南二十五裏,過密縣,抵天仙院。院祀天仙,黃帝之三女也。白鬆在祠後中庭,相傳三女蛻骨其下。鬆大四人抱,一本三幹,鼎聳霄漢,膚如凝脂,潔逾傅粉,蟠枝虯曲,綠鬣舞風,昂然玉立半空,洵xǘn實在是奇觀也!周以石欄。一軒臨北,軒中題詠絕盛。徘徊久之,下觀滴水。澗到此忽下跌,一崖上覆,水滴曆曆通瀝其下。還密,仍抵西門。三十五裏,入登封界,曰耿店。南向石淙道,遂稅駕停宿,稅通“脫”焉。

我幼年時候便懷有登覽五嶽的誌願,尤其是玄嶽嵩山的名氣在五嶽之上,更是令我向往。很久以來就打算從襄陽府、鄖陽府,親臨華山,再過劍閣關的連雲棧,依次為攀登峨眉山的前站。但是考慮到母親年紀大了,所以改變了計劃,先遊武當山,這樣的出遊還算不得有失孝道。隻是沿長江逆流而上,會浪費不少時間,倒不如從陸路去,水路返回,這樣反而省下不少時間。從汝州、鄧州之間的陸路走,路程與走陝州、汴州差不多,卻可以將嵩山和華山兩處的遊完,然後還能順道去泰山。於是決定第一站先去嵩山。在癸亥年二月初一動身。走了十九天,抵達河南開封府鄭州的黃宗店。沿著黃宗店右側的石坡上攀,觀看聖僧池,一潭清澈的泉水,彙聚在半山腰,如碧玉一般。山下深澗縱橫交錯、高低重疊,澗中幹涸,沒有一滴水。下坡後從河底走,順著香爐山曲折地南行。香爐山的形狀是三座尖峰挨得很近,如同倒置的鼎,眾多的峰巒環繞,景色秀麗迷人。澗底散亂的石頭布滿溝壑,顯現出紫玉色。兩岸的崖壁婉轉,崖石質地細密,色澤豐潤。想象一下清澈的流水從山間傾瀉而下,水珠四濺,綠波翻湧的時候,該是怎樣的美景啊。走十裏,登上石佛嶺。又走五裏,進入密縣縣治,到達天仙院。天仙院祭祀黃帝的三女兒天仙。白鬆矗立在祠堂後麵的庭院中,相傳三女兒是在白鬆下蛻變成仙的。鬆樹有四人合抱那麼粗,一棵樹根可分出三個枝幹,三幹鼎立,高聳入雲,樹皮光滑得好似凝脂,比塗過粉還要潔淨,鬆枝彎彎曲曲、如同虯龍,綠色的鬆針迎風飛舞,昂首挺胸,亭亭玉立在半空中,真是奇觀啊。鬆樹周圍有石欄。一道長廊正對北方,廊中題有很多詩詞楹聯。我在長廊中逗留很長時間,踩下去觀看滴水。山澗到此處突然下陷,一塊崖石從上麵覆蓋,水崖石上往下滴。返回密縣,仍然到城西門。行三十五裏,進入登峰縣境的耿店。往南就是去石淙的路,於是就在耿店留宿。

(2)女媧故裏

與徐霞客以往開門見山的風格不同,這篇日記破天荒的倒了苦水。按照封建社會的道德規範“父母在,不遠遊”,此時,徐霞客的父親已經過世,母親的孤苦他不得不顧忌。因此,行程一拖再拖,最後擇了個離家較近的地方出遊。十九日這天,他並未進入嵩山,而是在其外圍的密縣遊逛一番。密縣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絲毫不遜色於嵩山。進入嵩山之前,先看看密縣,這是上好的路線。

徐霞客筆下的密縣,現在稱為新密市,位於河南省中部的嵩山東麓,隸屬省會鄭州。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和五帝時的黃帝、祝融、鄶國,西周時的密國及春秋早期鄭國均在此立國建都,這裏還被認為是女媧故裏。密縣的人文曆史景觀非常豐富。

○1黃帝宮

黃帝宮,又名雲岩宮,位於河南省鄭州市西南35公裏處,新密東南劉寨鄉境內。曾是軒轅黃帝建宮築殿、練兵講武、研創八陣圖的地方。相傳黃帝初戰蚩尤失利後,退居此地,潛心養誌。用風後、力牧為相,研兵習武,整飭兵馬,至今還有養馬莊、倉五村、拜將台、宮殿、軒轅門,講武門等古建築遺跡。

黃帝宮被譽為“中華人文始祖聖地”、“天下第一宮”、八陣兵法研創地。這裏山水秀麗,風光旖旎。自古流傳著許多傳奇的故事和動聽的歌謠:“南京到北京,不如雲岩宮。三柏二石一所廟,王母娘娘坐空中。石頭縫裏長柏樹,老龍叫喚不絕聲。黃帝風後研八陣,雲岩立宮聚群英。

黃帝宮位於武定湖北岸,依山傍水,環境幽雅。人祖軒轅洞內,黃帝與風後的塑像神態悠然,栩栩如生,似在談古論今,議安天下。講武場、祖師殿、議事亭和嫘祖草堂,似一顆顆明珠,鑲嵌在大殿四周,使整個殿宇錯落有致,層次格外分明。

○2尖山

尖山風景名勝區位於河南鄭州西南35公裏的新密市西北尖山鄉境內,溱洧流域古老而神秘,是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景區由神仙洞森林公園、鳳凰山、飛龍峽、桃花源等組成。神仙洞在尖山鄉東,又稱“仙宇靈源”,傳說是神仙廣成子的居所,包括洞、鬥龍溝、鬼穀、桃花園、紅石林等,麵積21平方公裏。洞深5000米,與雙乳峰和龍溝相連,洞內鍾乳、石筍造化成神話人物和宮閣台榭,十分逼真。洞內石柱如玉,兩壁石佛,暗河密布,歎為觀止。洞外林木蔥鬱,群山倒映在仙女湖中,還有鄭韓長城、神秘鬼穀、天門池、千年古槐、古塞堡群、石窟造像和石器時代遺址,自然人文爭豔,多名人足跡。

飛龍峽在洞西10公裏處,奇峰怪岩,龍溪貫流,曲折幽深,生態自然。鳳凰山森林公園在洞南5公裏,風光旖旎,森林密布,有千年古刹香峪寺。區南的桃花源與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中的情景相似。

○3香爐山

香爐山位於浮戲山東部邊緣地區,海拔高度為620米,喀斯特型地貌,呈南北走向,長約3公裏,總麵積4平方公裏。因其形似祭祀用香爐,故名香爐山。山勢陡峭,主峰四周峭壁,聳立起山頂一片平埠,平埠的山頂上建有“始祖廟”、“古寨堡遺址”、沿山脊有戰國長城遺址,主峰南側有自然“天梯”可通山頂。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曾遊經於此。香爐山屬浮戲山餘脈,位於樓院行政村村部東700米。東有滎密公路自山腳通過,現有北、南、東三個方向遊覽道路可上山。山半腰的“穿梭洞”溶洞、“聖僧池”山泉、“千年古樹”、和山腳的“蛇穀”以及西部的“千畝野生杏林”構成“杏花村”旅遊資源的主體。

香爐山相傳北宋時名為大爐山,元代名為虎頭山。高1042.6米,位居宣漢縣雙河鎮之東,大城鎮之西,三橋鄉之北。從縣城西行40公裏即到。仰望山頂,酷似香爐,或早或晚雲霧繚繞,如爐內焚香,故在清代更名為香爐山,此處交通便捷,襄渝鐵路橫貫山麓,漢渝、雙石、雙慶公路交彙於此,是宣漢縣的一大交通樞紐。全山七千餘畝,除了僻的良田,梯地外,現培植的兩千六百多畝果園和經濟林已大見效益,是雙河鎮的一塊金山寶地。

○4打虎亭漢墓

打虎亭漢墓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鄭州市西南6公裏的新密市,是全國最大的漢墓之一,東西兩墓並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這是兩座東西並列的大型東漢墓。西為畫像石墓,東為壁畫墓。兩座墓都有長而寬的斜坡墓道。兩墓相距約30米,墓室建築形式和結構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塊和大青磚砌券而成,規模宏偉。墓壁保存有內容豐富、色彩絢麗的石刻畫像和壁畫。

西墓龐大,用磚石築成,分七室,總長25.16米,寬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鋪煤,厚0.5米。墓內畫像、石刻豐富,雕刻風格獨特。東墓規模略小,壁畫多是模擬墓主生前的莊園生活,有收租、坐廚、迎賓、宴飲、舞樂和百戲、相撲、車馬出行、侍女圖等。該墓於1963年6月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元月公布為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2、進山

(1)二月二十

二十日從小徑南行二十五裏,皆土岡亂壟。久之,得一溪。渡溪,南行岡脊中,下瞰則石淙在望矣。餘入自大梁即開封之古稱,平衍廣漠,古稱“陸海”,地以得泉為難,泉以得石尤難。近嵩始睹蜿蜒眾峰,於是北流有景、須諸溪,南流有潁水,然皆盤伏土磧中。獨登封東南三十裏為石淙,乃嵩山東穀之流,將下入於潁。一路陂陀屈曲,水皆行地中,到此忽逢怒石。石立崇岡山峽間,有當關扼險之勢。水沁入脅下,從此水石融和,綺變萬端。繞水之兩崖,則為鵠立,為雁行:踞中央者,則為飲兕雌犀牛,為臥虎。低則嶼,高則台,愈高,則石之去水也愈遠,乃又空其中而為窟,為洞。揆估計崖之隔,以尋八尺為尋尺計,竟水之過,以數丈計,水行其中,石峙於上,為態為色,為膚為骨,備極妍麗。不意黃茅白葦中,頓令人一洗塵目也!

登隴,西行十裏,為告成鎮,古告成縣地。測景台在其北。西北行二十五裏,為嶽廟。入東華門時,日已下舂日落時分,餘心豔盧岩,即從廟東北循山行。越陂陀數重,十裏,轉而入山,得盧岩寺。寺外數武步,即有流鏗然,下墜石峽中。兩旁峽色,氤氳成霞。溯流造寺後,峽底矗崖,環如半規即半圓,上覆下削。飛泉隨空而下,舞綃曳練,霏微散滿一穀,可當武彝之水簾。蓋此中以得水為奇,而水複得石,石複能助水,不尼阻止水,又能令水飛行,則比武彝為尤勝也,徘徊其下,僧梵音以茶點餉,急返嶽廟,已昏黑。

二十日,從小路往南走二十五裏,沿途都是土崗和不規則的高地。走了很久,才看到一條溪水。度過溪水,往南從崗梁上過,往下看就是石淙。我自從進入開封府,地勢平坦舒展,寬闊無邊,古人稱之為“陸海”。平地上很難出現泉水,即使有了泉水也難有岩石。走近嵩山開始看到蜿蜒起伏的眾多山峰,北邊有景溪、須溪等河流,南邊有穎水,但這些河流都是隱埋在土堆沙灘中。隻有登封縣東南三十裏的石淙河,是嵩山東麵山穀中的流水,向下注入穎水。一路地形高低起伏、蜿蜒曲折,水本來都在地下湧動,流到這裏忽然遇到形狀崢嶸的巨石。巨石突立在高山和低穀之間,有一夫當關的氣勢。水浸泡在巨石之下,由此水石交融,形態俏麗,變化多端。流水環繞的兩岸崖石,像天鵝引項而立,又似大雁成行而飛;矗立在水中的岩石如同犀牛飲水、猛虎臥伏。低矮的成了小島,高大的成了平台、岩石越高大,那麼距離水麵越遠,中間形成了石窟或石洞。每塊岩石的間隔至少有八尺,當水勢最大時,河麵有幾丈寬。水在山崖間流淌,岩石矗立水中,石態水色,如膚如骨,景色妍麗。想不到在茅草蘆葦之中,令人耳目一新。

登上田中高地,往西行勢力,是高成鎮。測井台在鎮北。往西北走二十五裏,到中嶽廟。進入東華門時,太陽已經落山了。但我還想去盧岩寺,就從中嶽廟東北沿山行。越過數道高低不平的坡地,走十裏,轉進山就到了盧岩寺。寺外幾步遠的地方,流水墜入峽穀發出鏗鏗的聲音。峽穀兩邊得山色,霧氣彌漫,蘊為雲霞。逆流而上到寺後麵,峽穀地步陡崖矗立,如半圓環繞,上部傾覆,下部凹陷。飛流的泉水從空中傾瀉而下,仿佛絲綢淩空飄灑,水珠細雨般的灑滿山穀,和武夷山的水簾洞不相上下。因此,山以有水為奇,而水有因岩石,而改變了它的流向,形成泉水飛流的景象,這樣一來就大大勝過武夷山了。在瀑布下徘徊,僧人梵音用差點款待我們。匆忙返回中嶽廟時,天鬥已經黑盡了。

(2)中嶽廟、

二十日,徐霞客從密縣再往裏走,渡過一條溪水,就進入了登封,位於嵩山南麓。徐霞客馬不停蹄的正式進入嵩山遊玩,迫於時間,顯得有些匆匆。就連嵩山的很重要的一處景觀——中嶽廟,也沒來得及駐足停留。中嶽廟位於嵩山南麓的太室山腳下,距離登封市城東4千米,當然成了遊覽嵩山的首戰。

中嶽廟既是祭祀嶽神的場所,又是重要的道教宮觀,原是為了祀奉中嶽神而設的。道家尊中嶽廟為“第六小洞天”,他們認為這裏是周朝的神仙王子晉的升仙之處。

中嶽廟始建於秦;西漢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遊嵩山時下令祠官增其舊製;東漢安帝元初五年(118)增建“太室闕”;南北朝期間曾兩遷廟址於嵩山玉案嶺、黃蓋峰。約在北魏時改為今名,後廟址複有變遷,唐玄宗時複歸原址,並有擴建;宋乾德二年(964)增建行廊一百餘間,祥符六年(1013)增修崇聖殿及牌樓等八百餘間,時雕梁畫棟,金碧輝煌,為極盛時期;明代崇禎十七年(1644)毀於大火。現存廟宇為清代重修後的規模。

中嶽廟坐北朝南,東毗牧子崗,西鄰望朝嶺,前對玉案山,背靠黃蓋峰中嶽廟的中軸線是一條由青石板鋪成的大甭道,共十一進,全長1.3華裏。沿中軸線從南向北,由低而高,依次為中華門、遙參亭、天中閣、配天作鎮坊、祟聖門、化三門、峻極門、高高峻極坊、中嶽大殿、寢殿、禦書樓。廟的東路和西路,還分別建有太尉官、火神宮、祖師宮、小樓宮、神州官和龍王殿等單獨的小院落,現存明清建築近四百間,金石鑄器二百餘件,漢到清的古柏三百餘株。正是這些亭門宮殿,構成了中嶽廟規模宏大的古建築群。

中華門外,有兩座四角亭分立於神道左右。亭內,為東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雕刻的石人翁仲,高約1米,平頂大臉,腰係大扣紐帶,古樸大方,雖經風雨侵蝕,但衣著服飾仍很清晰,是研究漢代雕刻藝術和衣著服飾的寶貴資料。

據史書記載,翁仲姓阮,為秦朝大將,英勇善戰,死後鑄像於鹹陽宮避馬門外,後來曆代沿用,把鑄刻的無名的銅像、石像都稱為翁仲。中華門前的翁仲,還有個有趣的傳說。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遊曆中嶽,隨駕群臣內,有一翰林院大學士,走到翁仲跟前。乾隆指翁仲故意問道:“愛卿,這是何人?”翰林忙答:“仲翁”。乾隆見其將“翁仲”說成“仲翁”,微微一笑,遂寫了一首打油詩,故意把每一句的後兩字寫顛倒。詩曰:“翁仲為何讀仲翁?可知平時少夫功(功夫)。豈得在朝為林翰(翰林),打到江南作判通(通判)。

3、登峰

(1)二月二十一

二十一日晨,謁嶽帝。出殿,東向太室絕頂。按嵩當天地之中,祀秩排列次序為五嶽首,故稱嵩高,與少室並峙,下多洞窟,故又名太室。兩室相望如雙眉,然少室嶙峋,而太室雄厲稱尊,儼若負扆yǐ畫斧之屏風。自翠微以上,連崖橫亙,列者如屏,展者如旗,故更覺岩岩。崇封始自上古,漢武以嵩呼之異,特加祀邑。宋時逼近京畿,典禮大備。至今絕頂猶傳鐵梁橋、避暑寨之名。當盛之時,固想見矣。

太室東南一支,曰黃蓋蜂。峰下即嶽廟,規製宏壯。庭中碑石矗立,皆宋、遼以來者。登嶽正道,乃在萬歲峰下,當太室正南。餘昨趨盧岩時,先過東峰,道中見峰巒秀出,中裂如門,或指為金峰玉女溝,從此亦有路登頂,乃覓樵預期為導,今遂從此上。近秀出處,路漸折,避之,險絕不能徑越也。北就土山,一縷僅容攀躋,約二十裏,遂越東峰,已轉出裂門之上。西度狹脊。望絕頂行,是日濃雲如潑黑,餘不為止。至是嵐氣即霧水氣愈沉,稍開則下瞰絕壁重崖,如列綃削玉,合則如行大海中。五裏,抵天門。上下皆石崖重疊,路多積雪。導者指峻絕處為大鐵梁橋。折而西,又三裏,繞峰南下,得登高岩。凡岩幽者多不暢,暢者又少回藏映帶之致。此岩上倚層崖,下臨絕壑,洞門重巒擁護,左右環倚台嶂。初入,有洞岈然,洞壁斜透;穿行數武步,崖忽中斷五尺,莫可著趾。導者故老樵,狷捷敏捷,狷音juàn如猿猴,側身躍過對崖,取木二枝,橫架為閣道。既度,則岩穹然上覆,中有乳泉、丹灶、石榻諸勝。從岩側躋而上,更得一台,三麵懸絕壑中。導者曰:“下可瞰登封,遠及箕、潁。”時濃霧四塞,都無所見。出岩,轉北二裏,得白鶴觀址。址在山坪,去險就夷,孤鬆挺立有曠致。又北上三裏,始躋絕頂,有真武廟三楹。側一井,甚瑩,曰禦井,宋真宗避暑所浚挖掘疏導也。

飯真武廟中。問下山道,導者曰:“正道從萬歲峰抵麓二十裏。若從西溝懸溜而下,可省其半,然路極險峻。”餘色喜,謂嵩無奇,以無險耳。亟從之,遂策杖前。始猶依岩淩石,披叢條以降。既而從兩石峽溜中直下,仰望夾崖逼天。先是峰頂霧滴如雨,至此漸開,景亦漸奇。然皆垂溝脫磴,無論不能行,且不能止。愈下,崖勢愈壯,一峽窮,複轉一峽。吾目不使旁瞬目不斜視,吾足不容求處息也。如是十裏,始出峽,抵平地,得正道。過無極洞。西越嶺,趨草莽中,五裏,得法皇寺。寺有金蓮花,為特產,他處所無。山雨忽來,遂借榻僧寮liáo小屋。其東石峰夾峙,每月初生,正從峽中出,所稱“嵩門待月”也,計餘所下之峽,即在其上,今坐對之,隻覺雲氣出沒,安知身自此中來也。

二十一日早晨,祭拜嵩山的神嶽帝。走出大殿,向東攀登太室山頂。據考證,嵩山位於天地鄭重,祭祀的順序為五嶽之首,所以稱為嵩高。嵩山和少室山並排而立,山下洞窟很多,所以又叫太室山。太室山、少室山遠看猶如雙眉並舉,但少室山嶙峋,而太室山雄厲、獨居尊位,儼然像背靠屏風的帝王。從翠色彌漫的山腳而上,連綿的山崖綿延不斷,好似排列的屏風和展動的旗幟,因此顯得倍加威嚴。尊崇、祭祀嵩山從遠古就開始了,漢武帝因為嵩山山呼萬歲的奇異,更特別增設了奉祀嶽神的嵩高邑。宋朝因嵩山靠近京城,因此祭山大典十分完備。至今絕頂上還留有鐵梁橋、避暑齋的名稱。可見當時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