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華山即華山,遠望如花擎空,故名。地處陝西省西安以東120公裏曆史文化故地渭南市的華陰市境內,北臨坦蕩的渭河平原和咆哮的黃河,南依秦嶺,屬秦嶺東段,高出眾山,壁立千仞,以險絕著稱。同進華山山麓下的渭河平原海拔僅330-400米,而華山海拔2154.96米,高度差為1700多米,山勢巍峨,更顯其挺拔。有“自古華山一條道”的說法,形容其險狀。
華山以其峻峭吸引了無數瀏覽者。山上的觀、院、亭、閣、皆依山勢而建,一山飛峙,恰似空中樓閣,而且有古鬆相映,更是別具一格。山峰秀麗,又形象各異,如似韓湘子趕牛、金蟾戲龜、白蛇遭難等。峪道的潺潺流水,山澗的水簾瀑布,更是妙趣橫生。
華山亦留有了無數名人的足跡,傳說故事和古跡。自隋唐以來,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詠華山的詩歌、碑記和遊記不下千餘篇,摩岩石刻多達上千處。自漢楊寶、楊震到明清馮從吾、顧炎武等不少學者,曾隱居華山諸峪,開館授徒,一時蔚為大觀。而建於漢武帝在位時的西嶽廟,有著“陝西故宮”和“五嶽第一廟”之稱譽,這是五嶽中建製最早和麵積最大的廟宇。中國曆史上,曾有56位皇帝曾到此山巡遊或舉行祭祀活動。立誌要遊遍名山的徐霞客當然不會錯過這座以險峻名揚四海的山。
徐霞客剛從嵩山出來就向西直奔華山而去,行了五天的路程,進入潼關,《遊太華山日記》就是從入潼關寫起的。第一天在潼關遠望華山,見處處是險境,他還興致盎然,有點躍躍欲試的感覺。待到第二天正式登上華山,他那股興致竟然消去了大半,其中的原因已經不得而知。有人揣測流傳下來的這篇《遊太華山日記》並非全本,大家都很難相信這就好冒險的徐霞客會把太華山寫得如此平靜,華山可是以“險”揚名天下的呀。到了這篇遊記的最後幾日,他更是隻顧得匆匆趕路,一連四天窩在船裏, 趕著去下一個地方。這篇《遊太華山日記》猶如雞肋夾在這本傳世名著中,讓人不解又尷尬。看來到底華山的“險”是怎樣的,隻有我們自己去一探究竟了。
(一)徐霞客的太華山
1、入關
(1)二月晦
二月晦入潼關,三十五裏,乃稅駕停宿,稅通“脫”西嶽廟。黃河從朔漠北方沙漠之地南下,至潼關,折而東。關正當河、山隘口,北瞰河流,南連華嶽,惟此一線為東西大道,以百雉長而高大之城牆鎖之。舍此而北,必渡黃河,南必趨武關,而華嶽以南,峭壁層崖,無可度者。未入關,百裏外即見太華屼出雲表;及入關,反為岡隴所蔽。行二十裏,忽仰見芙蓉片片,已直造其下,不特三峰秀絕,而東西擁攢諸峰,俱片削層懸。惟北麵時有土岡,至此盡脫山骨,競發為極勝處。
二月底,進入潼關,走了三十五裏,就在西嶽廟留宿。黃河從北方沙漠地區向南流,至潼關轉向東流。潼關正好處於黃河、花山口折腰狹小的關隘,向北可以俯瞰黃河,南邊又與華山相連,隻有潼關這一處連接這東西大道,兩邊還有高大的圍牆封堵。向北若是不走潼關,就得橫渡黃河,向南就得繞著武關走。然而華山以南的地區,地勢陡峭,沒有可以穿越的路。尚未進入潼關時,在百裏開外的地方就能看見華山聳立在雲端;待進入潼關,華山反而被周圍的山崗遮蔽了。走了二十裏,一抬頭,忽見前麵的華山山峰一座座的美如荷花,這時才發現已經到了華山腳下。華山不僅是落雁、朝陽、蓮花三峰秀麗無比,就連簇擁在東西兩邊的諸峰也都是片削層懸的樣子。隻有北邊不時出現的土崗,到此時才完全露出岩石,爭相顯示最美的景色。
(2)畿內首險
二月最末的這一天,徐霞客入了潼關,距離華山尚有一段距離,不過已經可以遠望華山了。由遠及近,一直寫到從山腳仰望華山的景象。潼關是關中的東大門,居中華十大名關第二位,曆史文化源遠流長,本身就有許多值得一看的地方。就讓我們在華山腳下稍作徘徊,看看這古潼關何以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潼關,位於陝西東部渭河下遊、舊潼關縣港口鎮東南的黃河邊上,與函穀關遙遙相對,守衛著這條古道要津的西口。曆史上因其守望著崤函古道中百餘公裏的桃林而又稱為桃林塞。潼關設於東漢末,當時關城建在黃土塬上,隋代南移數裏,唐武則天時北遷塬下,形成今日潼關城舊址。唐置潼津縣,明設潼關衛,清為潼關縣,民國時襲之。因為潼關地處黃河渡口,位居晉、陝、豫三省要衝,扼長安至洛陽驛道的要衝,是進出三秦之鎖鑰,所以成為漢末以來東入中原和西出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及關防要隘。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百二重關”之譽。
潼關曆史文化源遠流長。馬超刺槐、十二連城、仰韶文化遺址等名勝古跡星羅棋布;風陵曉渡、譙樓晚照、秦嶺雲屏等潼關八景,引人入勝,以下是介紹。
雄關虎踞。雄關,是指潼關故城東門的關樓。踞是蹲或坐的意思。虎踞,是指東門外麒麟山角形似一隻猛虎蹲在關口。東門城樓北臨黃河,麵依麒麟山角,東有遠望溝天塹,是從東麵進關的唯一大門,峻險異常,大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進關時,沿著東門外陡坡道拾給而上,舉目仰望關樓和巍峨的麒麟山,恰如一隻眈眈雄視的猛虎,守衛著陝西的東大門,它以威嚴雄險著稱。
禁溝龍湫。龍湫,上有懸瀑,下有深潭叫做“龍湫”。禁溝龍湫景致在禁溝口石門關北麵禁溝水與潼河相彙處。北距潼關故城約2公裏。禁溝既長且深,下有流水,水源出自秦嶺蒿岔峪,彙合沿途泉水流至溝口石門關。溝床突變,湍流直下,飛沫四濺,好似白練高掛。溝水下落與潼河相溶,彙為深潭,頗有江南水鄉風韻。
秦嶺雲屏。把秦嶺雲霧繚繞的自然的風光比作潼關的屏風。潼關南麵的秦嶺峰巒起伏,蒼翠清新,令人賞心悅目。每當雨雪前後,景象更為佳妙,峰巒中遊雲片片,若飄若定,似嵌似浮,來之突然,去之無蹤。
中條雪案。中條指中條山,其西麵端與潼關隔黃河相望。中條雪案,指中條山清幽的雪景。潼關故城處正是欣賞中條雪案的最好位置。大雪紛飛,蒼翠的中條山換上了銀裝素裳。站在潼關城頭北眺,。倘好雪後新晴,則銀光四射,觀者恍惚置身於仙境之中。
風陵曉渡。風陵,神話傳說中女媧氏之墓,位於潼關故城東門外黃河岸河灘。風陵處的渡口叫“風陵渡”。每日拂曉,南來北往的客商就熙熙囔囔地朝風陵渡集結了,人頭攢動、熙熙攘攘。
黃河春漲。早春,氣溫回暖,黃河上遊的萬山叢中,積雪消融,封冰解凍,黃河流量劇增。站在潼關城頭北眺東望,隻風銀光四閃的冰淩伴隨著河水,洶湧而下,水於一色。
譙樓晚照。譙樓,古代建築在城門上的樓,樓上駐兵,用以暸望,報警報時。譙樓晚照,指日落時候潼關譙樓的景致。夕陽西下,晚霞似火,這譙樓就籠罩在一片霞光中,成了畫中景。
道觀神鍾。因道觀裏的異於一般的“神鍾”而馳名。相傳在明萬曆年間(公元1590年左右)洪水泛濫,黃河洶湧澎湃,流有雌雄二鍾,摩蕩有聲,雌鍾(鐵鍾)止於潼關,“出,扣拓陰晴”。而雄鍾(銅鍾)則流於陝州。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這口奇異的雌鍾,被懸掛在麒麟山頂的鍾亭上。鍾亭周圍綠樹參天,白雲繚繞,晨昏扣之,鍾聲抑揚頓挫。“宮商遞變,律呂相生,聲揚遠聞”,清脆悅耳,山川生色。
2、進山
(1)三月初一
三月初一日入謁西嶽神,登萬壽閣。向嶽南趨十五裏,入雲台觀。覓導於十方庵。由峪口入,兩崖壁立,一溪中出,玉泉院當其左。循溪隨峪行十裏,為莎蘿宮,路始峻。又十裏。為青柯坪,路少坦。五裏,過寥陽橋,路遂絕。攀鎖鐵鏈上千尺幢,再上百尺峽。從崖左轉,上老君犁溝,過猢猻嶺。去青柯五裏,有峰北懸深崖中,三麵絕壁,則白雲峰也。舍之南,上蒼龍嶺,過日月岩。去犁溝又五裏,始上三峰足。望東峰側而上,謁玉女祠,入迎陽洞。道士李姓者,留餘宿。乃以餘晷日影,此即剩餘時間上東峰,昏返洞。
三月初一,去寺廟拜祭西嶽華山之神,登上萬壽閣。朝華山南麵走十五裏,進雲台觀。在十方庵找到向導。從山穀口往裏走,兩邊峭壁陡立,中間有一股溪水流淌下來,玉泉院位於溪水的左岸。跟著溪流沿山穀行走十裏,到莎蘿宮,道路開始陡峻。有十裏,到青柯坪,道路稍顯平坦。走五裏,過廖陽橋後,路就中斷了。攀援鐵鏈而上到達千尺幢,再向上就是百尺峽。順著崖壁左轉,登上老君犁溝,越過猢猻嶺。距離青柯坪五裏的地方,有座山峰懸立在北麵的深穀中,山峰的三麵都是絕壁,這就是白雲峰。我放棄白雲峰往南走,轉而登上蒼龍嶺,經過日月岩。距離老君犁溝又五裏,開始登三峰足。順著東峰側麵向上走,到玉女祠拜謁,進入迎陽洞。一個姓李的道士,留我住下來。於是用剩下的時間攀登東峰,知道天黑才回到迎陽洞。
(2)華山佛道
三月初一,徐霞客正式開始了他的太華山之行,出行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西嶽廟拜祭西嶽神。他沒有細細描寫西嶽廟裏的景觀,但是“謁西嶽神,登萬壽閣”一句證明他在寺中完完全全地遊覽了一遍,萬壽閣是西嶽廟的製高點。這座寺廟規模宏大,有“陝西故宮”之稱,值得我們花上半天細細遊覽。
○1西嶽廟
西嶽廟是供奉西嶽大帝華山神的廟宇,在華山以北5公裏的嶽鎮街上。廟始建於漢武帝時代,後成為曆代帝王祭祀華山神的場所。西嶽廟坐北朝南,廟門正對華山,整個建築呈現前低後高的格局。
西嶽廟建築相當宏偉。五鳳樓建於高台上,高達20多米,登樓望華山,五峰曆曆在目。正殿灝靈殿建築為琉璃瓦單簷歇山頂,坐落於寬廣的“凸”字型月台之上,麵寬7間,進深5間,周圍有回廊,氣勢宏偉,曆代帝王祭祀華山多住於此。殿內懸掛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題“金天昭端”、“仙雲”等匾額。整個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饒有園林之趣。
西嶽廟內碑刻極多,現存後周“華嶽廟碑”,明重刻“唐玄宗禦製華山碑銘”,明萬曆刻“華山臥圖”,圖首附王維、李白、杜甫、陳摶等唐宋名人有華山的題詩和華山圖。這裏還有乾隆禦書“嶽蓮靈澍”石額。
從整體布局而言,西嶽廟建築群坐北向南,朝向華山主峰,主要建築沿著南北軸線左右對稱,前後分為六個空間,相互襯托,協調對比,形成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
第一個空間為五鳳樓前即入口部分,主要建築有木牌樓、琉璃照壁、灝靈門、石欄杆圍成的棋盤街、石獅子、鐵棋杆等 。
第二個空間為五鳳樓後麵的院落 。當年,這裏主要是矗立碑石的地方,各代名牌林立左右,篆、隸、草、行琳琅滿目,曾被譽為陝西的小碑林。如今僅剩下唐玄宗的“禦製華山銘殘字碑“。傳說唐玄宗東行祭嶽,剛進入華陰地界,看見有隊人馬前來相迎。玄宗問左右是否看見,左右皆搖頭不知。唯有一位叫阿馬婆的老人奏明玄宗說:“那是嶽神來迎聖上,嶽神黑紅色的頭發,穿著有色的衣裳,正在路旁迎候“。玄宗來至廟內,看見嶽神 弓的囊鞭放在殿庭東南的大柏樹下,又召民婆問柏樹下是什麼,阿馬婆回答的和玄宗看見的一樣,玄宗更加相信確實是嶽神顯靈歡迎自己了。所以他根據先帝祭祀五嶽的順序,封西嶽神為金天王,並勒石以誌其事,就有了這通石碑。今殘碑東西寬3、1米,南北寬1、6米,高2、1米,碑四周為線雕的神獸圖案,碑身“駕如陽孕“四字是文”仙駕如聞“陰陽孕育“句的殘存。碑座由兩塊巨石構成,中間用生鐵鑄成的線板相連。碑座四周為身高1、6米的金甲力士浮雕。玄宗親自撰寫碑文。世人稱之為天下第一碑,可惜黃巢起義軍自潼關進兵長安,經華陰焚西嶽廟,碑隨之毀壞。
第三個空間即欞星門到金城門之間的院落。主要建築有欞星門、明代“天威咫尺”石牌樓以及金城門等。欞星門取靈星之意。靈星原為管天田的神,祭祀它以祈五穀豐登。後來又稱其為文曲星,所以孔廟之門亦以此為名。西嶽廟裏此門形如窗欞,就改靈為欞。門共七間,主體三間為高大的木結構琉璃互單簷歇山頂樓,半拱部分昂出九條雕刻精致的龍頭,張牙立目,昂首視天,惟妙惟肖。七條正出,兩條斜出,人稱“九龍口”。其門整個建築規模宏大,結構繁雜,色彩絢麗,從各個方麵都顯出西嶽廟的等級之高。
“天威咫尺”石碑樓為明萬曆年(1573-1620)所建,結構為四柱三開間五樓,是廟裏石牌中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牌樓各部分全為 石質,由石梁、石柱、石枋等組合而成。牌樓共分三層、層層收進。最上為雄獅托寶瓶,屋燧雕以旋花蔓草,四周垂燧為圓雕的行龍,在每個頂的簷角,均雕有仙人團座。牌樓共麵最上層簷下,雙龍環抱,上書“敕建”二字。正中上下兩麵嵌有“尊嚴峻極”、天威咫尺“石匾各一方,字體蒼勁有力,傳為明奸相嚴嵩手筆。龍門枋正麵有”八仙慶壽“圖,背麵為”帝後宮廷行樂圖“正反麵均有二人手捧托盤,盤中各勱冠、 取加官進祿之意。
金城門為琉璃互單簷歇山頂木結構築,是西嶽廟現存的第二大建築物。其麵寬五間,進深三間,高11、76米,鬥拱自成體係,用材碩大,布局疏朗,且每朵獨立,疊摞而上,整個建築古樸宏麗。金城門北有金水橋,為明代所築。
第四個空間的主要建築有灝靈殿等。灝靈殿為西嶽廟的正殿,是一座具有六十八大柱、九大梁、十大檁的琉璃互簷歇山頂寵偉建。其麵寬七間,進深五間,周有回廊環繞,飛簷高聳,鬥拱密布,整個建築座落在用石條砌成的字形座式月台上。月台上前方有踏道五座,中間最寬,路中央有青石精的“二龍戲珠”圖,稱為禦路,也叫主階。禦路兩旁各為“賓階”、“阼階”、“側階”,通過不同踏道 的出入,嚴格的區分謁廟人員的等 級。典內安置有西嶽之神祭牌及香案。殿?上懸有清同治皇帝禦筆“瑞凝仙掌”,光緒皇帝禦筆;“金天昭瑞”和慈禧太後禦筆“仙掌淩雲”匾額。
第五個空間的主要建築有禦書房等。禦書房是供放皇帝書的地方。其建 築為琉璃互重簷歇山頂木結構的閣樓建築,麵寬五間,進深三間,周有回廊。為乾隆四十二年(1773年)所建,內置乾隆禦書“嶽蓮靈澍”橫臥碑。
第六個空間的主要建築有萬壽閣、遊嶽坊、望河樓等。萬壽閣在廟的最後方,是廟的製高點,為明神宗萬曆年間所建。閣分三層,緣梯登樓頂可遙望黃河,故又稱望河樓。閣左右兩側,原各有藏經樓一幢,遺憾的是,樓閣幾經劫難,已不複存在。 遊嶽坊在萬壽閣後,琉璃互單簷歇山頂建築,麵寬三間,進深 三間,係乾隆四十年華陰縣令陸維垣所建,原有明太祖朱元璋“夢遊西嶽文碑”一通,現已失。
除以上主要建築外,西嶽廟還有“青牛樹”、“放生池”、“漢石人”、“古碑樓”及頗有文物價值的古柏、碑石多處。一九八六年六月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玉泉院
玉泉院是華山道教活動的主要場所,也是遊客從華山峪遊覽華山的必經之地。徐霞客在遊記裏隻匆匆寫了一筆,來不及細述,這裏再做一番介紹。玉泉院為登臨華山的門戶。相傳金仙公主在鎮嶽宮玉井中汲水洗頭,不慎將玉簪掉入水中,卻在返回玉泉院後,用泉水洗手時無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與玉井相通,於是賜名此泉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
玉泉院為園林建築,背依華山,四周古木參天,院內有一泉,泉水甘甜清冽。相傳唐朝金仙公主在山上鎮嶽宮玉井中汲水洗頭,不慎將玉簪掉入水中。返回玉泉院後,用泉水洗手時無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與玉井相同,於是賜名此泉為玉泉。玉泉院因此得名。 玉泉院內有希夷祠,名稱來源於宋太宗賜陳摶“希夷先生”的稱號。康有為曾寫詩讚美道:“穀口清泉引曲流,長廊回醫樹無憂。泉水嶽色可忘出,讓與希夷睡萬秋。” 希夷祠分前、後兩殿。前殿左側是“華山全圖碑”,右側是宋代書法家米芾手書“第一山”石碑。後殿有陳摶塑像。山蓀亭建於一塊大石上,據說陳摶常在此觀賞山景,著書立說。亭旁有一古樹,名為無憂樹,傳為陳摶手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