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當山即太和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的十堰市丹江口境內, 屬大巴山東段。相傳真武曾修煉於此,為道教名山,亦以傳授武當派拳術著稱。勝景有箭鏃林立的72峰、絕壁深懸的36岩、激湍飛流的24澗、雲騰霧蒸的11洞、玄妙奇特的10石9台等。另外,其古建築群規模也相當宏大,尤其在徐霞客所處的明朝時期,武當山有大規模的擴建,史有“北建故宮,南建武當”之說。
徐霞客從華山下來,就直接奔赴武當山。同其他遊記一樣,這篇《遊太和山日記》從遠望太和寫起,不同的是這遠景有一種明快清麗的風格,這在《徐霞客遊記》中是難得一見的。再想想在華山那幾天,陰雨連綿,一到均州天氣疏朗,春意盎然,想必徐霞客的玩心又再次萌發,這《遊太和山日記》也成了最有情趣的一篇。
此時的徐霞客已經37歲,可一旦玩起來還是個孩子模樣,竟然為了幾顆榔梅,多次賄賂武當山中小道士。他真是圖那幾顆榔梅嗎?其實是樂在其中,逍遙自在。遊蹤將止,意興依舊不遜於前。這篇遊記讀下來,他頭上偶像的光環會退去,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更富有人性的,靈性的形象,他對大自然的每一句讚歎都是情之所至。這才是融入自然最好的方式,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寄身其中。
(一)徐霞客的太和山
1、入鄂
(1)三月十一
十一日登仙猿嶺。十餘裏,有枯溪小橋,為鄖縣境,乃河南、湖廣界。東五裏,有池一泓,曰青泉,上源不見所自來,而下流淙淙,地又屬淅川。蓋二縣界址相錯,依山溪曲折,路經其間故也。五裏,越一小嶺,仍為鄖縣境。嶺下有玉皇觀、龍潭寺。一溪滔滔自西南走東北,蓋自鄖中來者。渡溪,南上九裏岡,經其脊而下,為蟠桃嶺,溯溪行塢中十裏,為葛九溝。又十裏,登土地嶺,嶺南則均州境。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沿流稻畦,高下鱗次,不似山、陝間矣。但途中蹊徑狹,行人稀,且聞虎暴叫,日方下舂,竟止塢中曹家店。
三月十一,攀登仙猿嶺。走了十多裏到枯溪小橋,這裏就到了鄖縣境,位於河南和湖廣布政司的分界處。往東走五裏有一片澄澈的池水,名為青泉,看不到水流的源頭,之看到下遊潺潺流淌。這地方又屬於淅川縣了。因為鄖縣、淅川兩縣邊界相互交錯,依順山勢、溪流劃分開來,所以道路在兩縣之間穿行。走五裏,翻過一道小嶺,仍然屬於鄖縣境。嶺下遊玉皇觀、龍潭寺。一股溪流自西南向東北汩汩而來,大概是從鄖縣中部流過來的。渡過溪水,往南登九裏崗去,越過岡脊往下走,就是蟠桃嶺。溯溪水沿著山塢行了十裏就是葛九溝。又走十裏,攀登土地嶺,嶺南邊是均州境。從這裏接連不斷地翻山越嶺,沿途桃花、李花落英繽紛,道旁開滿了山花,景色異常豔麗。山塢之中,居廬相望,溪流兩岸的稻田,一塊塊的,高低錯落如同魚鱗一樣整齊,這景象與陝西、山西一帶有很大不同。隻是途中所走的小路很窄,人煙稀少,且有老虎傷人的傳言。太陽正要落山,於是就在塢中的曹家店住宿。
(2)淅川
徐霞客從華山出來一路南下,要越過陝西省邊境到湖北省,淅川縣就成了必經之地。陰曆的三月正值春天,越往南走春天的氣息愈發濃烈,徐霞客隻用寥寥幾筆就勾勒出了當地的春景,“自此連逾山嶺,桃李繽紛,山花夾道,幽豔異常”。可就在徐霞客走後幾年,淅川被李自成攻下,成了兵荒馬亂的地方,逃都來不及哪還有人敢去遊玩。幾百年後的今天,淅川恢複了安寧,是機會去看一看。
淅川縣位於豫、鄂、陝三省七縣結合部,曆史久遠,早在70萬年前人類就在這裏聚居生息。境內岡戀起伏,縱橫交錯,河流交織。西北連接秦嶺餘脈,北部銜接伏牛山麓,西南則是群山連綿,環繞著漢江最大的支流丹江。這樣的自然地理賦予了淅川豐厚的旅遊資源,境內的丹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主要景點有:
丹陽湖生態文化旅遊區:是一個正在建設的景區,項目總投資約50億元,規劃建設時間為5年,重點打造丹江口庫區淅川轄區內“一城一心三區”:“一城”是指旅遊新城,“一心”是指宋崗綜合遊客服務中心,“三區”是指渠首景區、太子山景區、小三峽景區。 丹江大觀苑:占地麵積12平方公裏,是丹江水庫周邊自然景觀最豐富的區域。從西向東有四個島,依次為情人島、龜島、鹿島及鶴島。
香嚴寺:河南四大名寺之一,始建於唐代,為唐肅宗、唐代宗兩朝國師慧忠修煉的道場,唐代宗時奉為國家設置。唐宣宗李忱曾在此削發潛隱7年之久。 千年古刹香嚴寺
坐禪穀:坐禪穀景區堪稱“中原第一水鏽石群”、“中原九寨”,被譽為“丹江明珠”、“仙境靈穀”,景區集瀑密、石奇、潭深、泉湧、崖峭、洞幽於一體。景區內,佛光瀑,蓮花瀑,瀑瀑飛瀉;千佛崖,麵壁崖,崖崖峭力;淨心潭,無底潭,潭潭清幽;聚龍湖,紅果灣,湖灣醉人;各種水鏽石姿態各異,擁有中原地區最大的水鏽石群。
荊紫關古建築群:是保存較為完好的一條明清時期的古建築群,這裏的府台衙門、關門、清真寺、平浪宮、萬壽宮、古碼頭等,古色古香,風韻猶存。
淅川博物館:博物館由郭沫若題詞,基本陳列為淅川縣曆史陳列和楚文化專題陳列,館藏春秋時期文物4萬餘 件。
範蠡公園:為紀念範蠡在牛尾山公園的基礎上興建的一個大型主題公園,突出商聖文化。 龍山風景區:素有"十裏秀水九連潭,萬畝碧野一花園"之稱,景區內森林覆蓋率達98%以上,有龍角、龍女妝台、龍宮、琵琶潭、玉女潭、龍缸、化石崖、金絲崖、禦花園、紅花坪、觀音石、關帝樓、瀑布等30多處景點。
淅川下寺春秋楚墓群:有春秋墓葬25座、車馬坑5座,從這座古墓葬群中共發掘出青銅器、玉器7000多件。
淅川和尚嶺與徐家嶺楚墓群:是繼下寺楚墓之後在河南發現的最大的一批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墓群,從楚國箴尹克黃的墓內出土了大批精美的青銅器。
淅川溝灣新石器時代遺址:是在漢江中遊地區首次發現的具有環壕聚落特征的史前遺址。
2、循漢
(1)三月十二
十二日行五裏,上火龍嶺。下嶺隨流出峽,四十裏,下行頭岡。十五裏,抵紅粉渡,漢水汪然西來,涯下蒼壁懸空,清流繞麵。循漢東行,抵均州。靜樂宮當州之中,踞城之半,規製宏整。停行李於南城外,定計明晨登山。
三月十二,行五裏,登上火龍嶺。下嶺後順著水流走出峽穀,四十裏後下到行頭岡。再走五十裏,抵達紅粉渡,漢水浩浩湯湯地從西邊而來,岸邊蒼壁懸空,清流環繞。沿著漢水往東走,到達均州。靜樂宮就位於州城的正中央,占據了城的一半,規模宏大、建築莊嚴。我吧行李放在南城外,預備明天一早登山。
(2)古均州
按照明朝的行政區域劃分,武當山地屬古均州,徐霞客上武當也是從這裏出發的。在均州的一日,徐霞客沒有對當地風物進行過多敘述,遺憾的是古均州爛漫的景色,現代人已經沒有機會欣賞,原有的古均州因為修建大壩而淹沒,永遠沉在了漢江河底,讓我們試著尋找一下這古城遺留下來的痕跡吧。
均州即今湖北省丹江口市,正確的講原址是在丹江口市肖川縣。"古均州"曾稱名華夏,史籍汗棟。古均州城原址是在丹江口市西北關門岩北,不過原有的舊均縣城因為修建丹江口大壩而淹沒,永遠沉在了漢江河底。現在均州位於鄂西北東部,漢江中上遊、鄂豫兩省交界處,東臨鄂北重鎮襄樊市,西連十堰市,南接千裏房縣和神秘的神農架林區,北交豫南南陽市,古有"三陽(鄖陽、襄陽、南陽)腹地"之稱。
均州從古及今以其重要的軍事、經濟位置,成為連接"三陽"、溝通華中平原與鄂西北山區經濟、軍事、文化交流的必經通道。長江第一大支流漢江自西北向東南橫貫州境105公裏。現在可以在淨樂宮看見若幹從江底打撈出來的古均州遺物。
淨樂宮原在武當山北麓,是武當山八宮之首。據《太和山誌》記載:“祖傳帝之先(即真武大帝之父)為淨樂國王,淨樂治麇,而均即麇地,故以名宮焉。”該宮創建於明代永樂十六年(1418),清代康熙二十八年(1689)毀於火災,康熙三十年(1691)動工重建,六載而成,乾隆元年(1736)又遭火焚。宮內原有殿堂、廊廡、亭閣及道舍等建築五百二十餘問,由東中西三院組成,主要建築有牌坊、大宮門、二宮門、正殿、二聖殿、真宮祠、方丈堂、齋堂、浴室、神廚、神庫、配舍等,四周紅牆碧瓦環繞,宮內重重殿宇,巍峨高聳,層層院落,寬闊幽深,環境幽雅,宛如仙宮。
後因1958年興修丹江口水庫時淹沒在水庫之中,宮中的牌樓、龜馱碑等一批文物搬遷至丹江口。2002年,丹江口市引資7000萬元,全麵實施淨樂宮複原工作,經過2年多的施工,一期工程廣場、山門、禦碑亭、三大殿及配殿等已初現雛形,再現了當年淨樂宮的宏偉氣勢,成為丹江口南水北調工程地上文物搬遷複原的範例,可窺見古均州的一些風物。
3、上攀
(1)三月十三
十三日騎而南趨,石道平敞。三十裏,越一石梁,有溪自西東注,即太和下流入漢者。越橋為迎恩宮,西向。前有碑大書“第一山”三字,乃米襄陽筆,書法飛動,當亦第一。又十裏,過草店,襄陽來道,亦至此合。路漸西向,過遇真宮,越兩隘下,入塢中。從此西行數裏,為趨玉虛道;南躋上嶺,則走紫霄間道也。登嶺。自草店至此,共十裏,為回龍觀。望嶽頂青紫插天,然相去尚五十裏。滿山喬木夾道,密布上下,如行綠慕中。
從此沿山行,下而複上,共二十裏,過太子坡。又下入塢中,有石梁跨溪,是為九渡澗下流。上為平台十八盤,即走紫霄登太和大道;左入溪,即溯九渡澗,向瓊台觀及八仙羅公院諸路也。峻登十裏,則紫霄宮在焉。紫霄前臨禹跡池,背倚展旗峰,層台傑殿,高敞特異。入殿瞻謁。由殿右上躋,直造展旗峰之西。峰畔有太子洞、七星岩,俱不暇問。共五裏,過南岩之南天門。舍之西,度嶺,謁榔仙祠。祠與南岩對峙,前有榔樹特大,無寸膚,赤幹聳立,纖芽未發。旁多榔梅樹,亦高聳,花色深淺如桃杏,蒂垂絲作海棠狀。梅與榔本山中兩種,相傳玄帝插梅寄榔將梅嫁接於榔,成此異種雲。
共五裏,過虎頭岩。又三裏,抵斜橋。突峰懸崖,屢屢而是,徑多循峰隙上。五裏,至三天門,過朝天宮,皆石級曲折上躋,兩旁以鐵柱懸索。由三天門而二天門、一天門,率取徑峰坳間,懸級直上。路雖陡峻,而石級既整,欄索鉤連,不似華山懸空飛度也。太和宮在三天門內。日將晡,竭力造金頂,所謂天柱峰也。山頂眾峰,皆如覆鍾峙鼎,離離攢立;天柱中懸,獨出眾峰之表,四旁嶄絕。峰頂平處,縱橫止及尋丈。金殿峙其上,中奉玄帝及四將,爐案俱具,悉以金為之。督以一千戶、一提點,需索香金,不啻禦奪。餘入叩匆匆,而門已闔,遂下宿太和宮。
十三日,騎馬往南急行,石頭路平坦寬敞。走三十裏,越過一座石橋,橋下的水自西向東從太和山彙入漢水。過了橋就是迎恩宮,宮門向西。前麵有一塊大碑書寫著“第一山”三個大字,出自襄陽人米芾之手,書法飛揚靈活,應當也是天下第一的。又走十裏,經過草店,從襄陽伸來的路,也在此處彙合。道路漸漸向西去,經過遇真宮,越過兩處險要的地方往下走,進入山塢。從這裏往西行樹立,是去玉虛宮的路;往南登嶺則是去紫霄宮的小路。從草店到這裏,一共十裏路,為回龍觀。遙望山頂,一片青紫色直插雲霄,此時還有五十裏的距離到那山。滿山都是高大的樹木,夾在道路兩旁密布山上山下,上山如同在綠色幕布中穿行。
沿著這裏下山,複上山,一共二十裏,經過太子坡。又下到山塢中,有座石橋橫跨過溪流,這就是九渡澗的下遊。往上為平台十八盤,就是去紫霄宮、太和山的大路;往左沿著小溪走,就是去往瓊台觀和八仙羅公院等處的路。攀登了十裏陡峭的山路,就到了紫霄宮。紫霄宮正對著禹跡池,背後依傍的是展旗峰,層巒疊嶂,殿宇非凡,很是宏大寬敞。進殿觀覽、祭拜。從大殿的右側往上攀行,直接上到展旗峰的西麵。山峰附近有太子洞、七星岩,都來不及遊覽了。走了五裏,經過南岩的南天門。放棄遊南天門向西走,越過嶺,到榔仙祠和拜謁。榔仙祠和南岩相對,祠堂前有棵很高大的樟樹,卻沒有樹皮,光滑地直立著,沒發一絲芽。旁邊有很榔梅樹,也是高高挺立著,榔梅花的顏色與桃花杏花差不多,垂絲的花蒂則是海棠花的形狀,梅樹和榔樹本是山中兩種不同的樹,相傳真武帝折梅花寄生在榔樹上,就成了現在這奇異的榔梅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