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回 棄唐王芝龍投敵國 亡隆武成功遭兵災(1 / 3)

詩曰:

兵燹無端匝地來,十家雞犬九家災;

人間何處桃源好?合向山中辟草萊。

卻說成功聽見芝龍投降,連連頓足道:“不好了不好,父親被人騙去了。”

芝龍道:“如何?難道他做騙子騙我銀子不成?”成功道:“索性隻騙銀子也罷,他此刻人都騙了去呢。父親隻想國恥多少深,敵仇多少大,我們可是降得的嗎?”芝龍道:“據你說也隻錯在於降,不在於叫他不叫他,怎麼說騙?”成功道:“父親既然曉知如此,但再想想看,此刻如欲翻悔卻翻得來翻不來?”芝龍想了一想道:“有何不可。”成功道:“父親如果翻悔不降時,如敵人把父親的投誠書張揚了起來,甚至寄到這裏來,那時就皇上寬典不罪父親,也何顏立於朝中?”芝龍道:“我叫人去尋黃熙元如何?”成功道:“從何去尋?”芝龍道:“熙元我故人,或者不至十分孟浪。”成功道:“父親此刻還以黃熙元為故人嗎?”芝龍道:“怎麼不是故人?”成功道:“孩兒所說被騙,正在此處。黃熙元哪裏是什麼故人,不過是大奸細、大說客罷了。”芝龍道:“這投誠是出於我意,叫他去替我想法,如何怪起別人來。他不過是要傍我一點餘潤,自己也好圖個出身是真的,至於遊說這倒沒有。”成功道:“據孩兒看起來,不過是敵人的奸細罷了。父親隻想:一則從沒有自己在那邊,毫無根據就可以替人包辦投降事宜?二則明臣投降的哪裏都有什麼門路?三則就打門路時,三千兩銀子夠哪裏用?隻不過是替敵人做說客,故意說去打門路,好騙父親的手書,又恐怕起疑,所以帶著要三千兩銀子罷了。到書信入他手之時,投降便罷;不投降時,他隻把書信一張出來,不怕你不投降了。”芝龍聽了,也就將信將疑地道:“隨他去罷了。他不是奸細時,我原也叫他投降;他是奸細時,他固是騙我,我投降也總一樣。”

成功道:“父親如何說出這話來?敵人的大仇難道忘記了嗎?”芝龍道:“有什麼仇不仇,我隻曉得生我者恩,死我者仇罷了。我若去投降他,難道不生我嗎?”成功著急道:“父親這樣說是投降定了嗎?”芝龍惱道:“定了又怎麼樣,你難道還要出首嗎?”成功無奈,隻得勸道:“父親須念成敗機關所係者大,若鄭氏投降了,還叫哪個出戰與清人抗拒呢?”芝龍道:“你願死嗎?”成功道:“孩兒非不怕死,但要死於得所,若因為戰清人而死,實是死而無悔。”芝龍大怒道:“唗,走開,我不要聽了。”說著立了起來,走出去了。成功無奈,隻得走去見鴻逵,說起此事。鴻逵大驚,皺著眉頭道:“這如何使得,我明天再帶你去勸他吧!”成功這才稍為放心。

過了幾日,有人遞了一封信來,芝龍一看,是黃熙元的信,忙拆開來,看時,上略雲:弟奉命招撫福建全省,因與閣下舊侶之情未斷,是以便道過訪,乃閣下逆知天命,早自投戈,殊為可喜。尊函已轉達本大帥。大帥覽閱之下,深為嘉善,謂早知天意所歸,豫作從龍之品,於閣下殊有厚望。使弟轉達閣下:如能以福建全省來歸,定即不次超擢。閣下有意,早自圖之。

芝龍看了,且驚且喜,原來果是清人的耳目來招撫福建的,且喜得我待他不錯;但是成功的識見真可以了,我不及他,可愧可愧!看官,原來黃熙元果是承了清廷的朝受來招撫福建的,他臨行時又受了洪承疇的密諭,曉得兵精糧足的就隻有芝龍一個,若收服了芝龍,其餘的就容易了。加著黃熙元從小和芝龍做朋友,曉得芝龍為人沒有什麼主見,最易受騙的,所以假作也要投清的樣子,才好出口。果然一騙就信,直把書信都寫了,就也不怕他再翻悔了。所以後來芝龍還和洪承疇訂密約,獻仙霞關。這是後話,不提。

當下芝龍一想,這事要和鴻逵商量才好,遂叫人去請了來。芝龍便邀鴻逵到密室中坐下,說道:“非是我存歹心,實是此刻勢無可為了。你看這封信吧。”說著把信給鴻逵看了。鴻逵道:“哥哥意思如何?”芝龍道:“我想同你商量怎麼樣才好得這福建?”鴻逵道:“罷了,我勸哥哥休了此心吧。我們受國家的恩也不淺了,如何可降。況此刻所倚賴者我們,我們肯出力還有可望;我們若也降了,那豈不是天下從此休了嗎?”芝龍道:“非是我們不出力,實此刻勢無可為了。”鴻逵道:“此刻何騰蛟方在湖南得勝,精兵數十萬,聖上日夜想和他兩地聲援。哥哥若帶兵出去,和他互應,天下事正有可為呢。況即使無可為,做臣子的人,也要竭力做去,才盡了人事。不然,難道無可為就不做嗎?果然如此,天下也再無可為之事了。”芝龍聽了不語。

隨後鴻逵又竭力勸了一番,芝龍點頭稱是,鴻逵這才出去了。誰曉得芝龍想來想去,終以為無可為,便也不再同鴻逵商量,自己寫信給黃熙元去了。從此便時常寫信來往,必有洪承疇的,也有黃熙元的。成功看見,便苦勸了幾回。無如芝龍怎不聽,也是無法。

那日芝龍上殿,隆武帝便問起出兵事體。芝龍奏道:“臣啟陛下:招兵容易,糧餉艱難;此刻糧草空虛,無從發給,容臣籌有糧餉,再議出兵,也免得日後半路為難。未知陛下聖意如何?”隆武帝道:“朕問過卿幾次,都是以糧餉為辭,到底卿籌餉籌得有沒有,如何許久也沒有影響?”芝龍惶恐奏道:“臣當即日從速設法籌措吧。”隆武帝道:“既然如此,卿等且退吧,從速為妙。”芝龍忙退了出來,從此又加上一層疑懼。不過得幾日,隆武帝因上朝又宣芝龍問這事體。芝龍奏道:“非臣怠慢,實係糧餉無出。臣雖然籌了一點,又實不夠,如何是好?”當時大學士黃道周立在旁邊,就出班奏道:“臣啟陛下:如果鄭芝龍忠心為國,何難以忠義鼓動人心,豈一定要等餉齊。如餉一日不齊,一日不出兵;那一年不齊,一年不出兵;十年不齊,十年不出兵嗎?這豈非芝龍怠玩國事。望陛下從嚴切責他。”芝龍也奏道:“臣才實不如道周,望陛下處臣以應得之罪,就派道周出兵。以忠義鼓勵人心吧。”黃道周遂奏道:“鄭芝龍既不肯出兵,臣願往江西募兵,為陛下效力。”隆武帝大喜道:“卿肯如此,社稷有幸了。”當下眾人退朝。過了一日,道周果然辭了隆武帝,帶幾個親隨人等一路上豎起招兵大旗,每有人來投營時,道周便以忠義之事相勸。來的人多半都流涕,誓死情願不受糧餉,跟道周去殺敵。一路上來的就也不少,迤邐行來,點新兵時一共得了九千餘人,連帶來的就也不下一萬。那時正值徽州受圍,道周便帶了兵一路望徽州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