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收三縣大敗陳督帥 割四郡媾和延平公(1 / 3)

詩曰:

北朝和議列紛紛,南地英雄自戀君;

百萬艨艟浮海上,肯將舊節易新勳。

卻說鄭成功把那信看完,大叫道:“呀,可恨,可恨!”把信摔在地下。

眾人大驚,不曉得什麼緣故。歇了一歇,跟人把信撿了起來,成功拿給眾人看,才曉得是廈門失陷事,個個失色。那時在船上隻有中軍各將,成功便問道:“諸君之意,宜如何辦法?”田麟道:“依末將愚見,須要分兵一半,回奪廈門好。”吳一簣道:“不可,我若分兵,敵人必曉得有內亂,乘勢掩襲了來,如何是好?況諸將士之中,無家的不用說,若有家的,哪一個不在廈門?如今若分兵,那守在這裏的雖不敢如何,卻未免心懸兩地,那時哪裏還能夠戰呢?末將之意,若乘此回大勝,全軍退回去,他一時必疑我有詐,不敢追來;到他得知時,我已去遠了。元帥以為如何?”邱進道:“此計固然不錯,但此地的一番辛苦豈不前功盡棄了嗎?”吳一簣道:“此事不能如此講。你隻想,若既顧這裏,又顧那邊,遮來掩去,躲躲閃閃,稍為一露破綻,被敵軍看出,那時進又不可,退又不能,弄到無處藏身,又怎麼樣呢?若要棄了一邊,專力一邊,這一定是廈門好了。廈門是根本重地,人心所係,而且我若回軍廈門,當時可複。此地一則新得,二則就再進去時,不能定誰勝誰敗,如何可及得廈門來?據我看,不用說一五虎口,若事真急時,就十五虎口也要棄了,哪裏真能抵得廈門呢?”眾人點頭稱是。成功道:“吳將軍之言不差,本帥本來也是如此狐疑,如今既說明,便可以回船了。”當下傳令,收拾著準備起行。各船先也疑惑,後來聽說是回去救廈門,便忙忙碌碌地收拾起來。到得傍晚時候,一通暗號,一齊起碇,順風揚帆去了。陳錦聽見,果然疑心有詐,不敢追趕,隻叫人遠遠地跟著探看。待回報說果然回去,要追就也無及,隻好罷了。不提。

原來鄭成功自從永曆四年十月起兵之後,便把廈門金島交給路振飛、曾櫻、葉翼雲、張國功等一班人留守。到了永曆五年三年,清朝派來的泉州守將林國誌看見廈門單薄,成功遠出,守城的都是一班文臣,便生了覬覦之心,帶上五千兵勇,乘其不備,一陣攻下。各文臣措手不及,隻好都逃到南澳鎮上避難,叫人去告訴成功。恰好成功得了大勝之後,所以容易退回,乘著南風,一日一夜已到廈門。林國誌大驚逃去,被成功追殺了一陣,然後來到南澳,迎接各大臣回來。一問時,才曉得大學士曾櫻被捉,自縊死了,成功也不免悲悼了一番,叫人把屍首尋出,棺殮起來。

過了一月,同安、安溪各縣都下,成功命葉翼雲和著邱進、金裕鎮守同安,兼領安溪各縣,又叫葉翼雲往勸南安出降。誰曉得南安守將不但不降,反包藏禍心,到得八月,竟引了清兵把同安攻破,葉翼雲等三人遇害而死。

成功大怒道:“可惡,沒人心的反叛!倒反幫著外人了。”當下撥了精兵二萬,分作兩路,一路叫蘇茂領了,往取同安、安溪;一路親自領了,望漳州而來。不幾日,便到了漳浦縣,成功叫人把勸降書射了進去,限三日投降,不然便要攻城。那漳浦縣知縣一聽,恐怕十數萬生靈要遭兵燹,忙樹起了降旗迎接。成功大喜,慰勞了一番,叫人進去把錢糧戶口一一查點了之後,仍舊叫他做漳浦知縣。歇兵三日,然後啟行,望詔安而來。半路上接到廈門來信,曉得海澄守將郝文興反正,請兵駐守。成功大喜,忙命大將黃梧往廈門帶了一萬精兵,往海澄防守。這裏一路催兵再進。

過了兩日,到了詔安城外,成功也是照樣勸降。詔安知縣楊得祿,忙帶兵上城守住,一麵遣人上省求救。成功大怒,叫先鋒龔曰飛上前搦戰。龔曰飛帶了五百兵勇來到城下,大罵討戰。楊得祿也不理會,隻在城上把守。龔曰飛無奈,隻得叫人把箭向上亂射,城上卻也把箭望下射來;幾回搶到城下時,又被灰瓶炮石打退,看看天色已晚,隻得暫且收軍回來。次日,又攻了一日,也是如此。一連幾天,楊得祿都竭力的防守。成功命人把城圍了起來,四麵攻打了幾次,也是無濟。那時已是十二月,成功見攻打日久,不見得大勝,心中不樂,當下下了一令,限十二月三十日破城,違令者裨將以上盡皆軍法處治。眾將聽了,隻得格外出力。又攻了幾日,那日已是三十日,城還不破,眾將大怒,深怕成功軍令森嚴,從早到晚輪流攻打,也沒有一歇少停。

看看夜半,東北角上忽被打破了二丈餘一大缺口,左哨副將李彬聳身一跳,先跳上去,眾人跟著也都跳上。楊得祿慌忙來拒,卻被龔曰飛跑到城下,殺散守門軍士,把城門割開,大兵一擁而入。楊得祿慌忙要逃,被李彬趕上,一刀殺死。當下破了詔安城,成功引兵入城,秋毫無犯,寸草不驚,出榜安民,分別訟案,征收錢糧,料理清楚。

歇了幾日,仍舊起兵望南靖一路而來。恰好接到軍報,曉得蘇茂那邊也克複了幾城,成功大喜,放心前進。原來陳錦自接漳浦投降的信息,又連接著詔安求救的文書,忙起了五千兵馬,數十員大將,自己領著望詔安一路而來。半路上聽說詔安已經失陷,曉得成功還要取平和一帶,便也不去奪詔安,帶著兵馬直望南靖而來。恰好成功先到兩日,已把南靖的四門圍得鐵桶也似的。城中知縣林永圖,隻嚇得屁滾尿流,不曉得如何才好。隻有鎮將孫飛戎曉得救詔安的救兵不日要到,或可移來,便帶了三千多名的瘦兵,分門把守,勉強支持了兩日;遠遠望見馬塵大起,曉得救兵到來,心中大喜,慌忙帶了一千兵馬,殺出城來,想掩其不備,裏應外合,殺個大勝。誰曉得成功早已料到,一待他出來,便圍住大戰。這邊陳錦遠遠望見旗幟搖動,鼓聲震天,正想從後麵攻了進去。成功叫人嚴守營門,隻不和他戰,一連攻了幾次,都不能破。陳錦無法,隻好暫退這邊。孫飛戎戰了許久,不見救兵到來,大敗了一陣,逃入城中去了。次日也是如此。一連幾日,要想出來,都被成功殺回。這邊陳錦也是日日攻打,無奈成功的營堅整不過,隨你怎麼樣攻打,也攻打不破。當下總將見成功時,便問道:“兵法雲:“致人者不致於人,攻人者不攻於人。’陳錦的救兵,理當放他入去,再合圍攻打,叫他同死,如何卻攔住了不放,腹背受敵呢?”成功笑道:“兵法雲:“知己知彼。’你們此策隻能知己,何能知彼?須知陳錦也是個知兵的人,如何會中了此計?倘然我解圍一角,他不肯進去,或進去了又不全進去,那不獨無益,且又有害了。倒不如死圍他,叫他兩地信息不通,待破了一邊,再專力一邊的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