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閥製度是中國曆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係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科舉打破了門閥製度,使普通人有了上升的階梯。這是我國千年來領先世界的主要原因之一。
門閥是什麼
門閥,是門第和閥閱的合稱,指世代為官的名門望族,又稱門第、衣冠、世族、士族、勢族、世家、巨室等。門閥製度是中國曆史上從兩漢到隋唐最為顯著的選拔官員的係統,其實際影響造成朝廷國家重要的官職往往被少數氏族所壟斷,個人的出身背景對於其仕途的影響,遠大於其本身的才能與專長。直到唐代,門閥製度才逐漸被以個人文化水平考試為依據的科舉製度所取代。
由於論者所持角度互異,史書對這種特殊階級的稱謂頗不一致。例如:指家門貴盛者,稱為”高門”、”門第”;強調世代做官者,稱”士族”、”世家”。至於”世族”一詞,兼指政治、社會、文化地位而言,意含較廣。直至現代,門閥等詞彙,仍被用作對有名、有錢、有權有勢之家族的別稱。
門閥的發展先秦時已有所謂的巨室,也就是公卿之家,所謂”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1]:周王室的世卿巨室大多是周初隨武王克殷或周公東征的貴冑,王室世襲,子孫繼承餘蔭,世世接替,”內姓選於親,外姓選於舊,舉不失德,賞不失勢”。
形成過程
漢代世族階級的形成,最早可追溯至漢代。
自漢武帝獨尊儒術以來,無論是朝廷的征辟,或是郡國的察舉,大多以贍富經學者為上選;但由於經學教授不易,經學大師常將其獨特見解傳與子弟,經由曆代傳授,累世經學往往造成累世公卿,世族的雛形已逐漸浮現。
門閥觀念於東漢時期萌芽,朝廷以經學取士,學者皆以經學傳授子孫,以便入朝為官,隨著經學這門學問代代相傳,也逐漸形成了名門望族,如袁紹袁術所在的汝南袁氏,四代人中竟有五人位居三公之位,號稱”四世三公”,楊修所在的弘農楊氏也是如此。另一家平輿許氏則是三世三公。
東漢末期,戰爭不斷,許多豪強、士紳家族,也逐漸崛起,成為地方上重要的勢力,也是門閥的來源之一。董卓之亂後,擁兵自重的州郡脫離朝廷中央獨立,士族豪強亦紛紛聚眾起事自保,形成地方上的割據勢力,甚至自命為”諸侯”。
雖然曹操因自己出身宦官家族,但出於唯才是舉的政略需要,曾試圖削弱門第的影響力,不以人才的出身決定其職務;但曹操之子曹丕繼位後,接受了九品中正製的提議,大大加強了世族對於官職的壟斷。而東吳之所以能夠與曹魏長期抗衡,亦與獲得江東地區的世族的合作有關。相反蜀漢政權由於長期得不到巴蜀地區世族的支持,後期出現人才匱乏,成為三國中最早滅亡的帝國。
漢末以來的社會動蕩,使人才流徙,無法進行察舉,所以曹丕采用陳群等的建議,創製九品中正製(又稱九品官人法),以選拔官吏,擴大政權基礎。其辦法是,在朝廷選擇賢能與有識鑒的官員,擔任其本及州、郡的中正官,由中正官負責查訪散居各地的同籍貫的人事。
中正官是依據是人的族譜家世、德性、才能評定人才優劣,定為九品,據以作任官的標準。九品中政治初行時,尚能秉持曹操用人”唯才是舉”的原則,不分門第高卑。但逐漸因中正官多由高門子弟擔任,他們在評選時不免偏私,所以製度到後來,中正官被門閥把持,隻推選門閥子弟,加速世族階級發展,造成”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遂形成嚴格的姓氏等級製度,許多世家大族因而產生。
從漢到南北朝,幾百年間,門閥士族擁有強大的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勢力,致使南北朝長期不能統一。曆史發展需要統一,人民生活需要安定、溫飽,不需要戰爭。隋唐順應這一形勢,統一了南北朝,並使之進一步鞏固。建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是曆史的趨勢,百姓的願望。南北朝時期,南方北方王朝更替十分頻繁,朝代是短命的,但門閥士族卻安然無恙。中央統一政權為了培養選拔為中央政府服務的官員,必須找一條選拔培養人才的途徑,建立一種新製度,科舉製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