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 黑格爾哲學(1 / 3)

黑格爾哲學是19世紀德國資產階級的世界觀體係。它集德國古典哲學之大成,具有百科全書式的豐富性,居於整個資產階級哲學的高峰。

黑格爾的求知曆程

在黑格爾1788年進入圖賓根神學院深造的幾年裏,受I。康德、B。斯賓諾莎和J。-J。盧梭等人的思想影響。在大學時期的生活和學習,引導他開始研究政治和宗教,並對現實進行批判。他把哲學家與民眾聯係起來,把批判的鋒芒同時指向宗教和專製製度。此時,黑格爾尚未形成自己的哲學思想體係,仍然認為宗教高於哲學,認為哲學作為反思的思維不能把握生命和精神的無限性。這一看法不同於他以前的觀點,到耶拿以後,黑格爾很快又放棄了這一觀點,轉入論證絕對知識。黑格爾在耶拿時期,是他把自己的理想變為體係的一個轉折點。1801年黑格爾寫了《費希特和謝林哲學體係的差異》一文,參加當時的哲學爭論。這是黑格爾發表的第一篇哲學論文。

黑格爾這一時期還發表了一些批評康德、費希特和F。H。雅各比等人的著作。這些人的哲學被黑格爾看作主觀的反思哲學、需要克服的片麵性哲學,因而必須把它們同以總體為基礎的”真正的哲學”區別開來。1805年開始寫《精神現象學》,於1807年3月出版。它標誌著由康德開始的德國哲學革命進入了新的階段,也標誌著黑格爾已經成為一位成熟的和獨樹一幟的哲學家。黑格爾在這部巨著中劃時代地提供了一部人類意識的發展史。它從內容上將人類意識發展分為5個階段。①意識,②自我意識,③理性,這3個階段屬於主觀精神;④精神,即客觀精神;⑤絕對精神。黑格爾的整體觀和偉大的曆史感,均體現在這部意識發展史中。《精神現象學》作為人的意識發展諸階段的縮影,深刻地揭示了人的個體發展及人類社會發展兩個方麵的曆史辯證法。在紐倫堡,黑格爾完成了另一部巨著即1812、1813、1816年先後分3 卷出版的《邏輯學》。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和它出版後遭到的冷遇形成鮮明的對照。它隻是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才得到了正確的理解、改造並加以應用。在黑格爾的體係中,《邏輯學》占有核心的地位。除了《精神現象學》之外,他把自己的其他著作都看作是《邏輯學》的展開和應用。《邏輯學》集中地體現了黑格爾把宇宙看成一個運動、變化、發展的有機整體的合理思想。在邏輯史上具有革命的意義。

1816年黑格爾開始在海德堡擔任哲學教授,他根據講課提綱編輯成《哲學 全書》於1817、1827、1830年出版,每次重版都作了重要修改。他還 發表了政論《評1815年和1816年符騰堡王國等級議會的討論》,堅持他的君主立憲製觀點,批評邦議員們要求恢複法國革命前的舊法製。1818年黑格爾被任命為普魯士王國的教授。在柏林的主要著作是《法哲學原理》。在這一時期,黑格爾還講授曆史哲學。黑格爾在曆史哲學中通過理性主宰世界這一客觀唯心主義原則,把曆史看作一個有規律的、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過程,從而結束了把曆史看作非理性的、一團紊亂的觀念。

宗教哲學是黑格爾在柏林時期開講的一個課程。他的宗教思想是促成他死後黑格爾派分裂的一個重要原因。在這一點上他繼承了亞裏士多德以來理性主義的神學傳統,表現了明顯的近代色彩。從來不把宗教歸結為教士的欺騙,而把它看作是曆史和當代深刻矛盾衝突的表現及其解決。人對神的觀念同人對自己的觀念相應,這是黑格爾的一個重要觀點。黑格爾在柏林作了6次關於哲學史的講演。他把哲學史和哲學統一起來,哲學史在他看來是在時間中發展的哲學,而哲學是在邏輯體係中的哲學史。因此哲學史在總體上可以說是哲學本身,哲學離開哲學史本身便不能成為哲學。哲學史上的多樣性對於哲學的實存不僅絕對必要,而且具有本質意義。他的哲學史講演達到了前人未曾達到的高度。

20世紀,黑格爾哲學重新受到廣泛重視。黑格爾研究成了國際現象,不同階級、不同的學派,都提出自己的解釋,從中引出自己的結論。今天東西方很少有哲學家和哲學派別不同黑格爾發生直接和間接的關係。黑格爾派或新黑格爾主義,成了曆史現象。但黑格爾哲學卻在發揮自己的作用,啟發當代人的思想。在中國,黑格爾作為德國古典哲學中最有影響的一位哲學家,他的哲學也正在得到較以往更深入的研究。

倫理思想

黑格爾集以往西方倫理思想之大成,特別是繼承和發展了康德的倫理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的理性主義倫理思想體係。黑格爾關於倫理的學說就是他的法哲學,其中包括抽象法、道德、倫理3個部分,中心是揭示自由理念的辯證發展過程。從哲學上看,黑格爾倫理思想的形式是唯心的,但其內容是現實的,方法是辯證的,它的成就對後世倫理思想包括馬克思主義倫理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有著重要影響。

美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