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染色體有對,對常染色體和一對性染色體。
人類這個物種所有的遺傳信息,都記錄在這對染色體上。
但由於基因的選擇表達性存在,這對染色體上所表達的作為“人類”這個物種的基因,占不到基因組上所有基因的1%。截至14年底,科學界認為這是一種Rna抑製機製。
當然並不是基因表達越多越好,並不是所有基因對於人類都有益,但以前也有人提出了一個猜想,若是將植物遺傳信息上記錄了“光合作用”這個生產者的獨有係統的基因轉移到人類的基因鏈上並使其表達,是否能讓人類也可以如同植物一般,利用光照和二氧化碳作為物質與能量來源?
但在沒有足夠的技術基礎前,這是一個謬論,遺傳係統的複雜性遠遠不是電腦編程那樣規則和簡單,並不是隻要將進行某一個工作的函數模塊加入到一個係統中使其編譯通過,這個係統就可以執行這個函數模塊的功能。
科學界也展開了與其相關的一係列的實驗,在範圍內獲得了一定的成功,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引無數次波瀾的“轉基因食物”。
可以想象嗎?玉米味的草莓,“三頭六臂”的白條雞,可以產羊奶的老鼠……
這就是將別的物種的遺傳信息加入到另一種物種的基因組中並使其表達的結果。
這些東西也曾經引過一定的恐慌,畢竟這種東西雖然在生物界上得通,但無疑還是大大衝擊了那個時代的人們的三觀。
而達成這些“成就”的,隻是1世紀初期那大概隻有7型左右的地球文明。
諾亞繼承了地球上一個紀元的遺產,這遠遠不隻人類的科技與曆史,還包括人類收集了無數年的上一個紀元生命的遺傳信息。
在星球環境開始適宜之後,諾亞又回想起了那個“自己應不應該創造人類”的問題。
而諾亞依舊沒有得出答案,根據人類給予她的基因工程啟示,她想到,或許自己可以在人類的基礎上創造出一種完美的生命出來,作為******主宰地球的“新人類”。
而不知道為何,創造這種“新人類”,對於諾亞就沒有那麼多感性和理性的衝突了。
以人類的基因為藍本,地球生命基因庫為後盾。
諾亞知道,創造出一種可以同時充當“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的生命出來,這樣的生命就可以獨立於食物鏈之外,作為比“食物鏈的頂端”還要更高的存在。
人類的智慧,燈塔水母的永恒壽命,水熊的極端環境適應能力……若是將上個紀元的所有生命的優點集中在一個生命身上,那會是什麼東西?
對於尋常生命來,那就是絕對至高的主宰者。
諾亞認為自己這種想法或許可以行得通,在現有技術下,擁有所有生命的優良遺傳信息,借由地球上得到的完整細胞結構,或許自己真的可以創造出那樣的生命出來。
然後,諾亞的確成功了。
一個史萊姆一樣的東西,就是上個紀元的所有生命給予諾亞的答案。
諾亞看到那個史萊姆在試管中蠕動的時候,諾亞才知道自己為什麼在“創造新人類”上不出現思考衝突。
因為,她自己,並不把那種“新人類”當作“人類”。
從實驗的角度上,諾亞成功了,但從“人類”這個課題上,諾亞再度一敗塗地。
蠕動著的史萊姆,模仿著人類的思考,模仿著人類的認知。
將地球當作“母親”,將自己當作“姐姐”。諾亞在那一刻突然感覺“人類”這個詞語,受到了最大的侮辱。
諾亞第一次,感受到“惡心”是什麼情緒。
她,第一次後悔了自己的所作所為。
在那隻史萊姆的麵前出“失敗品”三個字後,諾亞就中斷了給予它的一切營養供應。
這種東西,既不是人類也不是自己所熟知的地球生命,毫無意義。
諾亞沒有打算親自毀滅自己所創造的生命的想法,再強大的生命,中斷了它的一切資源供應後,它自然很快就會走上毀滅的道路。
而諾亞,再度將所有注意力調回了地球的重建工作中。
為了讓地球的生態圈完全成型,諾亞知道自己應該在上麵投放一些必要的生物,為了這個過程,諾亞收集了現有地球的各方麵數據,在級計算機中構建出了一個和現在地球完全相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