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四章、攀山(3 / 3)

然而甄隨既然沒摔死,又怎可能老實呢?軍將開拔,他便命親兵用門板抬著,來見陶侃,請求陶侃分派一支兵馬,讓他去往劍閣。

陶侃氣得臉兒都綠了,當即嗬斥道:“將軍勿再胡言,以卿今日之狀,如何還能將兵啊?且既連將軍都攀不上劍閣,遑論他人?!”

甄隨拍拍胸脯,:“我不過摔折了腿,又未摔死,如何將不得兵?雖不能騎馬,反正這蜀中險道,本來就不便跑馬……”眼見陶侃轉過頭去,不想再搭理他,便急匆匆地道:“我也不求攻克劍閣,但率一軍西進,總可以為陶帥分薄氐寇之力吧!”

陶侃聽了這話,麵色稍霽,細細一想,此言卻也有理……

從來用兵虛實相生,奇正相成,我若隻一道而向巴中,氐寇必然全軍來逆;而若是分兵去威懾劍閣呢?對方也必然分兵應對啊。而且甄隨之名響徹下,不定比我的名氣還大呢,則西行軍中若張其旗號,多半會使李氏誤以為這一路才是正兵,攻取巴中的反倒是疑軍,那我所受的阻力不就要得多了嗎?

此去巴中,幾乎是傾巢而出,南鄭城中光留下一些文吏,肯定沒人能夠約束得住甄隨啊。那廝既然思動,與其等我走後專擅自為,還不如派給他一支疑兵呢——反正他也見過劍閣了,也爬過大劍山了,還摔下來了……再給他幾個膽子,也不敢將此少數兵馬,直接去攻要隘吧。

於是便撥與一千兵卒,並且囑咐甄隨:“卿可在此南鄭城中,好好將歇十數日,且待我與氐寇交上了手,再大張旗幟,佯作萬馬千軍,去向劍閣,或許可生奇效!”

甄隨當時滿口答應,可是等陶侃去後十日,他打算動兵了的時候,卻不讓士卒把自己的旗號給打出來——“老爺此去,不過做疑兵而已,雖至劍閣而不能下,若還張旗幟,豈非壞了老爺一世英名麼?這世上豈有老爺打不下來的關隘?!”

於是僅張副將旗號,聲勢浩蕩地朝劍閣挺進,等到了地方,沿路紮下營寨,偽充三萬之眾。軍吏勸阻,咱們就一千人,裝一萬人都未必裝得象啊,若再多立旗幟,必為賊人所看破……甄隨笑道:“反正是假的,裝多少人不是裝啊?無妨,汝等依令而行可也。”

然而在此之前,成都方麵便已聞訊了。

主要是甄隨、陸和一路殺向劍閣,破關數處,斬殺氐卒上百,殘餘的遁入劍閣,旋即閣上便燃起烽煙來向漢德乃至成都示警——烽煙起時,甄隨、陸和還正在攀爬附近山嶺,以遠覘敵勢,所以沒能瞧見。

李雄急召諸將商議,李壽當即指出:“此疑兵也!”

他陶侃若是真想襲取劍閣,不會先派這麼一兩千人——各關卡殘兵當然要虛報敵軍數量,以掩飾自家的失敗了——先行,而且咱們安插在南鄭的探子,也沒有華軍大舉的消息傳來啊。由此可見,陶侃不過虛向劍閣罷了,其主力必然南下,以攻三巴。

丞相楊褒道:“將軍此言,雖然有理,然而陶侃世之名將,華主倚為腹心,而既命其鎮梁,今聚五萬之眾,來犯我境,豈有將千人為疑兵,便可惑我之理啊?用兵實則虛之,虛則實之,要防彼實欲圖劍閣,而假意向巴中也。”

李壽笑道:“劍閣險,但有千人守禦,萬軍皆不能過;而巴中雖險,卻遠不如劍閣,若國家不將重兵屯駐閬中、安漢,必為陶侃所破。”隨即轉向李雄,建議道:“愚弟自請率主力去往安漢,以禦華寇,請陛下別委一員上將去守劍閣可也。”

——你擔心華人其實主攻劍閣,那也不要緊,隻須增兵守禦便是了。但劍閣那地方,派再多人過去也沒用啊,咱們的主力,還是應該往三巴方向布防。

李雄采納了李壽的策謀,即命其統領三萬雄兵去守安漢,派李班領一萬軍去守閬中。別委將軍仰攀,率三千軍以增劍閣和漢德之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