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軍莫明所以,陣列當即混亂,而且隱約瞧見幾根水柱裏還裹雜著繩索、木板,乃至於人身……王敦也不禁大驚失色,急忙傳令:“下碇停船!”雖然不明白究竟發生了何事,但肯定不會是遭遇到什麼災地禍啦,而必是華人的埋伏!當此之際,唯有趕緊停船、整列,才有望把損失降到最低。
但他同時也感覺,貌似驚雷聲越來越近了……很快便有一聲巨響,起於身側,估摸著最遠也不過六七丈距離罷了。樓船當即便是猛烈一晃,王敦本能地從胡床上直起膝來,雙腿施力,勉強站穩,旁邊兒錢鳳卻一個趔趄,跌翻在地,隨即順勢翻滾,好險沒從樓船頂上出溜下去。
這條大樓船,上下三層,固然層高偏,距離甲板也有兩丈多呢,錢士儀若是掉了下去,必受重傷——若是因此落水,估計慌亂之時,沒人來得及救他……
——————————
陶侃雖然叫停了炮船的研製,但同時他卻被皇帝的備用方案給吸引了。
比較華、晉水師,華方絕對是落在下風的,無論船隻數量,還是水兵的素質,都遠遠不如敵方——因為物資比較充裕,幾條大樓船的規模,倒是勉強可壓敵軍同等戰艦一頭。
水麵作戰,唯力而視,玩不出太多花巧來——比方設伏啊,兜抄啊,包圍啊之類——則以寡軍,想靠著主將個人的指揮能力來扭轉強弱之勢,純屬癡人夢。由此可以彌補雙方兵力差的,就隻有器械之力了——陶侃乃思,我軍哪種器械比敵人為強啊?拍杆雖然有效,可惜唯樓船可裝,數量有限,不能對戰局產生太大影響;隻有火藥,或許可用。
船隻都是木頭造的,而這年月的防火技術又很落後,水麵相爭,縱火本來就是主要戰法之一——當初孫、劉於赤壁破曹,不就是倚靠的火攻嗎?但我軍終究處於下遊,火船很難奏效,純靠火箭,也未必能夠占著太大的便宜。
倒是皇帝作為備用方案交給彭曉的的那份圖譜,貌似有點兒意思……關鍵是成本低廉,且製造簡便!
那麼究竟是什麼圖譜呢?裴該在圖上標注的名稱乃是——“水雷”。
相關水雷的最早記載,是在明朝萬曆年間,唐順之所著《武編》一書中,當時的名字叫“水底雷”。結構很簡單,即以大木箱盛裝火藥,並設有擊發打火裝置,牽以長繩;用時將木箱置於水中,下設三鐵錨,使不能逐水漂遠,長繩則連至岸上,候敵船來,岸上潛伏的士兵便即拉動長繩,擊發點火,使得“水底雷”爆炸。
此物唯一的難度,就在於機械打火裝置,好在這終究是玩意兒,派一兩名工匠去研製即可,不會浪費太多人力、物力。隻不過以這年月的技術水平,雖然費盡心力勉強試製成功,實際運用時,擊發率卻還不足六成……
好在還有一個方案,原本曆史上的記載略遲於“水底雷”,名叫“水底龍王炮”,事實上是一種原始的定時炸彈。此物以熟鐵為殼,口置線香,外包牛脬隔水避潮,並以羊腸線保持空氣流通,使線香不滅;然後置於木筏上,其下係石,沉入水中,趁黑夜漂向敵船,線香燃盡而火發,便可爆炸。
陶侃綜合二物之長,事先計算好敵船的速度,在濡須口附近合適位置,放置了百餘枚“水底雷”和三百多枚“水底龍王炮”——當然啦,因應水勢,“水底龍王炮”與“水底雷”相同,都是係浮在水中的,而不可能讓其主動漂向敵船。
“水底雷”頗難保證多數擊發——繩索還可能掛上敵船,導致提前引燃而爆炸呢;“水底龍王炮”用多長的線香——也即定多少時——則需要縝密的計算,絲毫差誤不得,為此陶侃特意將司監虞喜也臨時調來了巢湖——當世能算者,無過虞仲寧啊。
至於火船,那完全是障眼法,以使晉兵將注意力全都放在正麵,而忽視水底下載沉載浮的水雷——尤其“水底龍王炮”可還有半截羊腸線始終露在水麵上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