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愛國”道德規範的基本內涵及其時代價值(1 / 3)

“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首先強調的就是“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這是對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的繼承發展,是對時代精神的鮮明表達,是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重要內容,對於振奮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對於凝聚全民族力量,緊密團結,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而努力奮鬥,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愛國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要引導人們發揚愛國主義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報效人民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祖國利益、民族尊嚴為最大恥辱。”法國思想家盧梭說:“我們希望人們有道德嗎?讓他們從愛國做起。”

作為一種最基本的公民道德規範,愛國是新時期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和個體素質的精神動力,是祖國大家庭中各民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民族、國家自強不息的強大凝聚力的根本體現,是維係全體中華兒女自尊心、歸宿感、責任感的基本價值取向。在現實生活中,愛國主義不僅是對祖國的責任感,而且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相聯係,具體落實到對社會、本職工作和家庭的責任感上。它還與集體主義相聯係,進而體現為每一個中華兒女為了民族和國家的整體利益、長遠利益,放棄自己的暫時利益和個別利益,服從並成全“大我”,奉獻個人的一切直至生命。

“愛國”,主要是規範公民與國家的關係。愛國主義是團結、凝聚我國各族人民以及廣大港、澳、台同胞、海外華人的一麵旗幟,在新世紀的國內國際環境中愛國主義是我們放在首位的一種品德。

愛國主義是人們忠誠、熱愛、報效祖國的一種集情感、思想、意誌、行為於一體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在人類社會曆史進程中形成、發展、鞏固起來的一種凝聚力,是推動曆史進步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調節個人與國家關係的基本政治規範、道德規範。

(一)熱愛故土山河、熱愛人民是愛國主義的重要表現

“以家為家,以鄉為鄉,以國為國,以天下為天下”(《管子·牧民》)把家當作家,把鄉當作鄉,把國家當作國家,把天下當作天下。國家的觀念是逐漸形成的。在春秋時代,諸侯的領地稱為“國”,卿、大夫的采邑稱為“家”,周天子統治的全國稱為“天下”。鄉是一個基層行政單位,春秋時齊國國都附近兩千家為一鄉,遠離國都的地方三千家為一鄉。這句話旨在強調官員治理國家要有愛心和責任感,對自己的家族,對自己的鄉裏,對自己的國家,對普天下的事務,都要竭盡全力,認真對待,一絲不苟,這樣國家才會強盛,人民才會富庶。如果事事漠不關心,就會使親情疏遠,得不到民眾的支持,也就治理不好國家。

列寧同誌指出:“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祖國的一種最為深厚的感情。”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有960萬平方公裏的國土,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三位。多種多樣的氣候地貌,富饒的資源,豐富的物產,為中華民族的生存、發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保障。我們的祖國山河壯麗,風景秀美,名山、大川、江河、湖海,構成了絢麗多姿、氣象萬千的美麗畫卷。美麗富饒的國土激起了人們的愛國之心,熱愛故土也成為人們愛國主義形成的基礎。

“祖國”與“國家”的含義是有區別的。“祖國”富於感情色彩,它的起始含義是指列祖列宗們的共同生活區域。在這一點上東西方文明是相通的,現代英語中的“祖國”這一概念“motherland”或是“fatherland”的字麵含義就是“父母之邦”。現代意義上的祖國有著更加廣泛的含義,她是一個集自然、政治、經濟、文化與曆史為一體的綜合概念,是在一定社會曆史階段,由一定區域內的國土、國民和國家機器等基本要素構成的人類生存的社會共同體。正如列寧所概括的那樣,祖國就是本國人民借以生存和發展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社會的環境。”

“國家”則指在階級社會中,為了維護社會共同體的秩序、安全、主權的穩定而由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實施階級統治的強力政治機構。國家作為一種階級統治的工具,其主要職能之一就是把階級矛盾和衝突控製在統治階級所需要的秩序和穩定的範圍內,給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必需的社會政治環境。國家在實施階級統治工具職能的同時,還必須執行組織社會生產和生活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社會管理職能。當國家機器掌握在順應曆史潮流的統治階級手中時,國家就會穩定、團結、發達、興旺,生活於其中的民族、家庭和個人則能夠安居樂業;反之,如果國家機器掌握在腐朽落後的反動統治階級手中時,國家就動亂、分裂、衰敗、危亡,它的國民則不可避免地顛沛流離,痛苦遭殃。因此,愛國主義是一個曆史範疇,有其具體的曆史內容。我們所提倡的愛國家並不是不問國家的階級屬性和進步與否,盲目地去愛任何性質的國家,而是提倡去愛屬於自己祖國的、由先進階級統治的、合乎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進步國家。今天,我們的國家機器掌握在人民手中,人民的利益與國家的利益是一致的。因此愛國就必然是熱愛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社會主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是當今中國愛國主義的重要政治內容和政治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