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祖國是人類曆史的最早發源地之一,也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秦王朝統一以後,直到十六、十七世紀,中國在世界都是號稱強國。中國積極發展同世界其他民族的友好往來,為人類的文明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成為舉世聞名的禮儀之邦。漢武帝派遣使者出使西域,唐太宗發展西域交通,鄭和七下西洋,著名的“絲綢之路”等,是中華民族對外和平交往的曆史見證。“和為貴”,孔子這句名言所體現的精神,一直深深紮根於我們的民族傳統之中。曆史證明,中國人民是愛好和平的人民,對內重視社會的道德教化,主張各族人民和睦相處,對外重視睦鄰友好,主張各個國家和平共處。新中國成立以後,我們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促進世界和平與共同發展是我國外交政策的宗旨。我們曆來主張通過和平的手段解決國際爭端,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我們還多次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國永遠不稱霸。今天,誰也不能否認,社會主義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勞動是創造一切財富的源泉。勤勞是一切事業成功的基本前提,是一切民族興旺發達的重要保證。中國人民曆來視勤勞為立身立國之本,認為“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勤則難朽,逸則易壞”,強調“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倡導“克勤為邦”,“業廣惟勤”。在中國,同勤勞緊密聯係著的勇敢,是和智慧、仁義並列的三大美德之一,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鮮明特征。中國古代思想家對於什麼是勇敢,勇敢的不同類型、層次、境界、勇敢和智慧、仁義的關係等,都有大量的論述,認為不同的人所達到的道德層次和修養境界不同,對勇敢的含義的理解也不一樣。“勇者無懼”,隻有為了正義事業、為了真理而不懼權勢,不畏強暴,不怕孤立,不顧利害,不計生死,才稱得上大勇、真勇。這就是所謂的“率義之謂勇”,“見義不為,無勇也。”正是由於對於勤勞勇敢有獨到的理解並身體力行,所以中國人民能夠在人類曆史發展的進程中創造出輝煌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為世界文明作出傑出的貢獻。
今天,我們倡導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就是要充分發揮全體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為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振興,為創造自己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貢獻出全部的聰明才智。
自強不息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以及每一個實踐主體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自覺性,積極向上,勇往直前,奮發圖強。這種精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也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華,自古以來就受到廣大有識之士的重視和倡導。我國古人在《易經》中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孟子·告天下》中強調:“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自強不息還表現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著獨立的人格;表現為堅忍不拔、奮發圖強,在困難和挫折麵前不悲觀、不喪氣,勇於開拓,積極進取;表現為誌存高遠,不安於小成,不誘於小利,為著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執著追求等。在中國,自古以來,自愛自立自強的人是受尊敬的,自暴自棄自屈的人是被認為沒有出息的。幾千年來,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脊梁,影響著整個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動的走向,無論是過去、現在和將來,它都是我們國家和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動力。“自強者勝”,隻要我們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目標下自強不息,那就任何威脅也嚇不倒我們,任何困難也難不倒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