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對“為人民服務”道德規範的曆史、文化考察(1 / 3)

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共產黨人明確提出的道德思想,是馬克思主義的倫理觀念,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也可以找到一定的曆史淵源,在許多具有“人本”理念的仁人誌士的身上也閃爍著不同的思想光輝。

(一)“為人民服務”思想的曆史淵源“為人民服務”思想在中國古代文化中著重表現為“公”“忠”,當然,古代的“公”“忠”觀念與我們今天強調的“為人民服務”思想有本質的不同,但是它們之間有一定的聯係。

“公忠”這一道德規範在古代道德規範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是社會道德的最高原則,是對個人道德品質的最根本的要求,“公忠”不僅被人們看作是個人的“修身之要”,而且貫徹於一切道德規範之中。

什麼是“公忠”?或者說“公忠”這一道德規範,都包含著什麼基本要求呢?在古代,“忠”往往代表著一種對人處事的態度,古人的解釋是“盡己之為忠”。一個人不論做什麼事情,一定要認認真真,盡到自己最大的能力,這就是“忠”。

孔子的弟子曾子,曾經說過幾句很有名的話,周恩來同誌生前也曾引用並肯定過這幾句話的積極意義,其中就提到對“忠”的解釋。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這就是說一個人應該經常反省,為他人做事,是不是盡了“忠”心,即盡了最大的力量。這也就是說,一個人在社會上生活,在對人處事上,不論做什麼,都要盡自己的力量去做,這就叫忠。到現在,我們仍然常常說要“忠於事業”、“忠於同誌”、“忠於朋友”、“忠於職業”以至“忠於集體”、“忠於國家”和“忠於民族”等等。由此可見,“忠”是人們在社會相處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在古代,忠一直是同公和正聯係在一起的。所以古人提出“忠,德之正也”(《左傳·文公元年》),認為“忠”是所有道德規範中最重要的一種道德規範。隋唐以後出現的《忠經》,對“忠”的意義作了更詳細的說明,其中說:“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無私。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亨貞。忠也者,一其心之謂也。為國之本,何莫由忠?”

在中國古代,“公”又是同“私”相對立的一個概念。一般來說,“公”是指氏族、民族、國家的利益。在長期的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國家總是為剝削階級所掌握,甚至是屬於一姓一家的天下,因而,古代人所說的“忠”中,有著封建性的一麵,這是我們應當用馬克思主義加以分析批判的。但是,就總體來說,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每當國家麵臨著內憂外患時,受害最大的又必然是處在最底層的勞動人民,因此,在這種情況下,勇於獻身、勇於抵禦外侮,以至於為國家存亡而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為“公”的精神,仍然是值得肯定的。曆史上無數的具有愛國主義精神的英雄,如蘇武、嶽飛、文天祥、戚繼光等為國為民的不屈不撓的精神,直到今天,仍然是我們應當大力發揚的。

“公”是同“私”相對應而言的,古人是怎麼理解“私”的呢?在中國傳統道德中,“私”一般指私人的利益或個人的私利,有時甚至明確指“自私自利”和“損公肥私”的思想和行為。戰國時期的思想家韓非曾從中國文字的起源上來說明“公”和“私”所具有的對立的、相反的意義。他說:“古者蒼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之謂公,公私之相背也,乃蒼頡固已知之矣。”韓非的意思是說,自古以來,“公”和“私”就是對立的,最先造字的蒼頡就是按照這個意思而造的“公”和“私”兩個字。最早的私字,沒有現在的“禾”字旁,隻有另一半,而這一半就是以自己為起點,劃一個圓圈;而我們大家所熟悉的“八”字,在古代有相背、相反的意思。

所以古代在“人”字之上,加一個具有相反意義的“八”,就成了我們現在的“公”字了。從韓非的解釋來看,至少在很早以前,把“公”和“私”看作是正相反對的兩種思想和行為,已經是人們的共識了。漢朝班固所整理撰寫的《白虎通》是當時的一本標準辭典,其中說“公者通也,公正無私之意也”,也是把“公”和“私”對立起來解釋的。

在中國古代傳統道德中,很早就把“公”和“忠”聯係起來,要求一個人要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為國家、為民族而獻身,要求在“公”和“私”的關係上,要克製、放棄個人的私利,去謀取公家的利益,要“克己奉公”。這種強調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的“公忠”道德要求,是中華民族特有的整體主義精神的核心,它對國家的興衰存亡有著重要的意義。

從曆史上來看,早在反映中國西周時期的政治思想的《尚書·周官》中,就有“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的提法,就是說,一個執政者,隻有用公心消滅私欲,人民才會信任和歸向。在《詩經》中,就有“夙夜在公”的思想。《左傳》中又進一步提出“公家之利,知無不為,忠也”,把“公”和“忠”聯係起來,可以說是“公忠”這一道德規範的最初來源。《左傳·昭公元年》中又說“臨患不忘國,忠也”,把個人對國家的責任,特別是當國家遭遇危險和患難之時,一個人應當挺身而出,為國獻身,當作是最大的“忠”。漢朝的著名政治家賈誼把忠於國家和正義聯係起來,他說:“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義所在。”在這段話裏,賈誼強調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根據“公忠”的道德規範,應當“國耳忘家”、“公耳忘私”,即一個人不論做任何事情,都要根據原則,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不做,不能因為對個人有利就去幹,對個人不利就不幹,這是應當弘揚的。但我們也應當看到,在“公忠”的思想中,有著做臣子的人應當一心一意為君主著想的內容,這就是應當批判和揚棄的了。

在古代思想家那裏,“公”、“私”和“善”、“惡”,經常具有相同的意義,這也就是說,“公”就是“善”,“私”就是“惡”。宋代的陸九淵認為“公”和“私”的思想,反映了一個人的“心”的“正”、“邪”,他說:“為善為公,心之正也。為惡為私,心之邪也。為善為公,則有協和輯睦之風,是之謂福;為惡為私,則有乖爭陵犯之風,是之謂禍。”這就是說,在中國傳統道德中,從來就是把為“公”,把以人民大眾和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看作是崇高善良的美德,而把自私自利、損公肥私看作是一種邪惡,是一種罪過,是一種受人鄙視的卑劣的思想和行為。正是在這一傳統的長期影響和熏陶下,使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一種加強民族團結、褒揚民族精神、強調國家統一的強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種向心力和凝聚力,對我們中華民族能夠幾千年來一直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能夠長期保持一個多民族的統一大國,有著重要的作用。

從我國現實情況來看,改革開放以來,為了更快地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促進經濟的發展,我們較多地強調了個人的利益,在一定時期內,有其積極的作用。但同時也應當看到,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在西方思想的影響下,一些人迷戀於追求個人享受,斤斤計較個人利益,對於自己應盡的職責往往消極、敷衍,不能盡心盡力、嚴肅認真地把自己應做的事做好,特別應當指出的是,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事業中,我們每個人都對民族、對集體、對國家擔負著責任和義務,因此,我們應當把中華民族的“公忠”這一優良道德傳統,在今天加以發揚,賦予它新的意義。早在很多年前,孫中山先生說到“忠”字時,就曾經說過:我們現在說忠於國君固然是不可以,說忠於民可不可以呢?忠於事業可不可以呢?我們做一件事,總要始終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犧牲,亦所不惜,這便是忠。我們正在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的偉大的社會主義事業,更要求廣大人民群眾能夠對集體、民族和國家的事業,抱著忠心耿耿、盡心盡力、堅忍勇敢、不屈不撓並為之奮鬥到底的精神。如果每一個人都能夠自覺地、積極地、嚴格地去完成自己對他人、對集體、對社會、對國家的責任和義務,那麼,我們的社會主義事業,就一定能夠蓬蓬勃勃地向前發展,我們的民族,就必將成為全世界大有希望的民族。

(二)“為人民服務”道德思想的曆史發展過程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堅持這一根本宗旨使黨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得到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擁護,由弱變強,不斷壯大。正因為如此,黨的曆屆領導人都始終強調這一宗旨,宣傳這一宗旨,並號召全黨同誌忠實地履行這一宗旨。不僅如此,在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還把它作為核心內容來對待。江澤民同誌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一個代表就是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胡錦濤總書記強調科學發展觀中“以人為本”的理念,就是在新的曆史時期黨的領導人對黨的宗旨和黨的道德核心的又一新的提法,具有深刻的理論內涵和現實意義。

第一,馬克思、恩格斯最早提出“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思想。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是隨著工人階級的出現和工人運動的興起而產生的。最早提出這一思想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位革命導師。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無產階級的運動是絕大多數人的、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獨立的運動。”

共產黨人“沒有任何同整個無產階級利益不同的利益”。這裏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實質上就是指為人民服務。我們回顧曆史可以看出,在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朝代的更替、王朝的興衰,產生了許多統治者,建立了許多政權,但從根本上講這些政權和統治者都是為本階級即剝削階級利益集團即占有生產資料的有產者謀利益的。他們把維護本階級的統治,維護本階級的利益作為最大的政治目的。在私有製社會裏由於他們是生產資料的占有者,為了獲取自身的最大利益,把人民群眾的利益作為對立麵,采取殘酷剝削的手段,榨取人民群眾的血汗,使人民群眾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人民群眾成為剝削者獲取私利的工具和手段。在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資本家對工人的壓迫和剝削是非人的、慘無人道的。從招收童工到販賣黑奴為勞工,從增加工人的勞動時間到克扣工人的工資,都是為了一個目的,那就是取得自己最大的私利。據資料記載,在西歐資本主義發展的早期階段,一個工人每天要幹18小時,而一個月的工錢隻能買到一個麵包。可以說:資本主義發展史就是工人階級的血淚史,資本主義的原始資本積累是建立在廣大工人階級痛苦生活基礎之上的。哪裏有壓迫,哪裏就有反抗,壓迫越重,反抗越激烈,剝削者不顧人民群眾的利益,人民群眾隻有自己團結起來與反動的統治者進行鬥爭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維護自身的利益,在這一鬥爭過程中,爆發了國際工運史上的三大著名的工人運動,即英國的憲章運動、法國的裏昂工人起義、德國的西裏西亞工人運動。從此工人階級作為一支獨立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曆史舞台,馬克思、恩格斯對這三大工人運動給予高度的評價,提出了工人階級的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這一光輝思想。國際工人階級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為了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利益,開始了方興未艾的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偉大運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