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既要重視個人利益,更要強調道德奉獻精神(3 / 3)

無私奉獻精神反映和體現的是社會成員對國家、集體及其他需要幫助者的一種純潔高尚的道德義務關係。不僅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以實現共產主義為最終目標的共產黨人應當發揚這種精神,就是普通社會成員,在市場活動之外的許多情況下,也需要和應該發揚這種精神。如果一個人在任何事情上都講等價交換,斤斤計較個人得失,他就是一個毫無社會責任感的自私自利之徒,不僅不符合共產黨人應有的道德,也有悖於普通老百姓做人的基本情操。

從上述分析不難看出,如果不分場合和具體情況,把市場上通行的等價交換原則引入非商品交換領域,就會導致社會關係的商品化、庸俗化,嚴重敗壞社會風氣。必須把商品交換領域與非商品交換領域明確區分開來,嚴格防止把商品交換原則引入其他社會關係領域。而弘揚無私奉獻精神正是抵禦和防範商品交換原則侵入其他社會關係領域的一個最強有力的精神武器。

(六)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可缺失“奉獻”精神社會生活中經常聽到這樣的議論,認為市場經濟與奉獻精神之間存在矛盾。這種說法的根據似乎是在市場經濟中,人們按照所提供的生產要素的數量和質量獲取報酬,也就是按效益進行分配,這怎麼能同奉獻精神協調呢?甚至還聽到有人說,講奉獻精神是革命戰爭年代的事情,既然已經轉到了建設時期,已經轉上了市場經濟的軌道,再提倡奉獻精神,豈不是違背了市場經濟運行的規律?其實,諸如此類的說法,既表明對市場經濟缺乏科學的認識,又表明對奉獻精神有模糊的理解。

應該從以下三方麵來闡述市場經濟與奉獻精神之間的關係。

第一,沒有奉獻就不可能有創新。在我國,市場經濟仍處於建設與完善的過程中,在這一過程中,奉獻精神始終是不可缺少的。

自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討論如何加速社會主義現代化時,體製改革成為各界共同關心的課題。關心我國改革前景的人,踴躍參加討論,積極發表意見,通過各種不同渠道提出方案或政策建議。要知道,某些領域內的討論和觀點在當時條件下是冒風險的,或者至少是不被認同的。如果沒有憂國憂民、追求真理的奉獻精神,沒有對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關心和大討論,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使改革開放事業順利推進嗎?能使我國的改革和市場經濟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嗎?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設和完善,並不是短時間內就能完成的。僅以法製建設而言,任務就十分繁重,有待於人們不斷探索,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根據新情況提出新建議。今後同樣不能缺少具有奉獻精神的人投身於這一事業之中。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文化建設、教育建設和社區建設,目前也都在探索和完善之中,這些領域內不也需要一大批有奉獻精神的理論工作者和實際工作者嗎?可以這麼說,在市場經濟建設中,沒有奉獻精神,就不可能有理論的創新、體製的創新和管理的創新。

第二,道德調節必不可少。從市場經濟運行的角度看,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並存的。這兩種效益的協調既有賴於政府調節的作用,也有賴於道德調節的作用。奉獻精神就是道德調節作用的體現。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是資源配置的基礎性手段。但由於各個部門、各個地區資源投入的回報率不一樣,資源必然會從社會效益雖高而經濟效益較低的部門和地區流出,結果這些部門和地區將因得不到必需的資源而趨於萎縮。這正是市場調節的局限性之一。政府調節之所以必要,就在於政府調節能綜合地考察資源投入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統籌安排,使部門和地區協調發展。然而,僅有政府調節仍然是不夠的。道德力量對資源配置的調節,是通過對人的積極性、創造性的調動,對人的進取精神、奉獻精神的激發而體現出來的。

各個社會效益較高而經濟效益較低的部門和地區的發展,實際上總是在市場調節、政府調節、道德調節三種調節力量共同作用之下實現的。近年來,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開發、扶貧工作的進展、搶險救災活動、社會福利事業的發展等等,不都是明顯的例證嗎?

第三,能奉獻、能創新是一代新人的標誌。在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是為了加速實現現代化;而現代化的成果,一方麵表現為物質產品的極大豐富,另一方麵表現為一代新人的湧現。有奉獻精神,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應成為新世紀一代新人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