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創新精神是科技工作者的寶貴品格,是創造型人才的基本條件。
從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頓、達爾文到愛迪生、居裏夫婦、愛因斯坦;從張衡、祖衝之、李時珍、詹天佑到李四光、竺可楨、華羅庚……科技史上一個個閃光的名字都是敢於獨辟蹊徑、“異想天開”的人,都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一個人僅僅知識淵博,而缺乏創新精神,沒有給社會創造出一點新東西來,就不能稱為科學家。隻有那些富有創新精神的勇士,敢於衝破舊傳統的束縛,勇於探索,敢闖科學“禁區”的人,才有可能有所發現,做出開拓性的成就。這樣的人才能佩戴“科學家”的桂冠。人類社會要前進,科學技術要發展,最需要這樣的創始人、開拓者、創造者。
無數富有創新精神的開拓者,在各自不同的領域,攀上了科學的高峰。哥白尼就是其中的一個。二世紀時,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地球中心說,由於受到教會和封建統治階級的推崇和支持,在西方統治了1500年。然而,地球真是宇宙的中心嗎?
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年輕時受到歐洲文藝複興的影響,富有創新精神。他在批判地繼承和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30多年的天文觀測和艱苦探索,終於衝破神創論的束縛,於1543年發表了《天體運行論》,提出了太陽中心說。這是天文學以及科技史上的一場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革命。伽利略通過比薩斜塔的自由落體試驗,推翻了亞裏士多德的“落體的速度與其重量成正比”的論點,創造了自由落體定律,成為動力學的奠基人;堪稱世界上最偉大科學家的牛頓,創立了古典力學的三大基本定律:慣性定律、力和運動的關係定律、作用和反作用定律;科學巨匠愛因斯坦勇敢地突破牛頓力學的某些原理,大膽地創立了相對論學說。相對論完全革新了由伽利略和牛頓建立的古典物理學關於時間、空間、物質和運動的概念。愛因斯坦沒有就此止步,還建立了宇宙結構的數學基礎,以“時空連續統一體中的引力場”理論代替牛頓的“萬有引力”理論。他的一生是創新的一生。列寧稱他為“自然科學偉大的改革家。”
我們中華民族的科技史上也曾湧現過許多勇於探索、勇於開拓、勇於創新的科學家。張衡創造了一套在當時最完備的渾天學說,發明了渾天儀、地震儀、候風儀。祖衝之對圓周率計算的精確度比荷蘭數學家安托尼茲早一千多年,被日本人稱為“祖率”。沈括是世界古代史上當之無愧的偉大科學家之一。
他的名著《夢溪筆談》,被當代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讚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裏程碑”,讚頌沈括是“中國科學史上最奇特的人物”。國際上的地質、古人類、古氣候、古生物學等權威豪門,聲稱在第四紀全世界大冰期時代中國沒有冰川。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經過刻苦鑽研和認真實地考察,發現在太行山麓和黃山等地,均有冰川遺跡,以鐵的事實推翻了權威們的錯誤結論。新中國成立後,在他的地質理論指導下,找到了大慶、大港、勝利、南海、遼河等一個個油田,閃耀著烏光墨色的油龍衝掉了“中國貧油”的洋帽子。氣象學家竺可楨以他50年心血澆灌的名著《中國古代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推翻了法國阿拉哥、德國芬漢等權威的“氣候一成不變”論。華羅庚、陳景潤攀上了數學的高峰,童第周發明了“童魚”。無數科技工作者登上了科學的高峰。
中華民族不僅以勤勞勇敢著稱於世,而且她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也曾創建了古代的燦爛文化,四大發明對人類的進步事業和社會發展起過極大的推動作用。中華民族曾聳立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
當前我國正處在大變革、大起飛的年代,更加迫切需要能夠開創新局麵的創造型人才。這樣的人才越多,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會越快,改革的步子會邁得更大,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將會提前實現。奇跡來於創新,創新開拓了改革的廣闊新路。
任何一個有誌於強國富民的青年,都應順應社會曆史發展的潮流,奮起創新之精神,努力做一個開創新局麵的創造型人才。
(三)創新精神的特征創造型人才的基本特點是具有創造力,而創造力包括創造才能和創新精神。創造才能是其心理品質的智能因素,而創新精神屬於非智能因索。兩者緊密相連,不能截然分開。但創新精神主要屬於思想意識修養問題,與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有著更加密切的關係。它的主要特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第一,打破迷信,勇於探索。探索起源於“疑”。有疑就要探索。所以,質疑是創新的起點,也是探索的開始。創新過程就是不斷質疑而後釋疑,不斷探索的過程。一種新的正確學說代替舊的錯誤的學說,常常產生於“疑”。李四光不對“中國貧油論”產生懷疑,哪能為祖國找到一批大油庫;竺可楨不對“氣候一成不變論”產生懷疑,就不會花50年的心血研究五千年來中國氣候的變遷。童第周不對摩爾根的“基因學說”產生懷疑,“童魚”就不可能誕生。對一切知識都信以為真,對萬事萬物都熟視無睹,對前人探索的問題不敢有一絲懷疑,不肯動腦思考,豈能產生創新精神?同時,疑,隻是探索真理的手段,不是目的。
朱熹說得好:“讀書無疑須有疑。有疑者卻要無疑,方是長進。”
第二,富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熱情。人們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的需要,激起某種創造的動機,表現出創造的意向和願望,這種意向和願望,即謂創新意識。創新意識就是創造的激情,革新的渴望,探索新領域的思想和觀念。它是質疑的思想基礎,創新精神的前提,是人們發明創造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創新熱情是熱愛科學、迷戀事業、追求真理、力爭貢獻的強烈情感。
創新熱情具有巨大的推動力,是科技人才勤奮好學、勇於探索的內驅力,甚至促使某些科學家達到廢寢忘食、不顧一切的狂熱程度和入“迷”地步。牛頓煮雞蛋時把手表放進了鍋裏;曾昭倫做飯時把煤鏟當飯勺伸進鍋裏;安培誤把馬車當黑板;巴斯德婚禮之日不離實驗室;愛迪生婚禮之日忘記自己要結婚等等這種近乎著迷的創新熱情,常常為一般人難以理解。
哥白尼曾被認為是“發瘋的牧師”;居裏夫婦被說成是“兩個瘋子”;陳景潤被認為不是“神經病”也是個“怪人”等等。豈不知正是這種著迷的熱情,才使他們取得巨大的科學成就。一個科技人員如果缺乏創新意識和創新熱情,無論怎樣“頭懸梁,錐刺骨”,埋頭苦幹,仍然不會跳出曆史和前人劃定的圈子。他也許能成為一個博學者,但難以成為一個創新者。因為創新不僅需要知識,而且需要膽識和勇氣。
第三,有足夠的自信。創新精神的前提是創新意識,而創新意識的前提是自信。所謂自信,就是在科學上不迷信前人,不迷信權威,有自己獨立的見解,相信自己有力量、有能力創造出新的東西。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正確和力量。這是科學探險、創新取勝的心理因素。沒有足夠的自信,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就難以打破迷信,就難以產生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幾乎每一個優秀人才都是非常自信的人。因為創新,特別是重大突破,是一種開拓性的工作,是走前人沒有走過的路,並且往往同舊傳統相對立,甚至觸犯社會腐朽勢力或政權的利益,因而遭到壓製或迫害。不自信者不能成為開拓者,也經不起各種各樣的風浪和考驗。但是,自信絕不是自以為是,盲目相信自己,而是建立在實事求是科學基礎上的自信。自信,也絕不同於妄自尊大,聽不進不同意見,而是指一個人堅定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