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鬥的要旨在於奮鬥,其價值也在奮鬥中體現。艱苦奮鬥的精神代表了人類在追求和創造文明中的堅忍不拔、敢於鬥爭的意誌和品質,是促進社會進步的崇高道德風尚,是永遠不會過時的。曆史上,中華民族在締造中華文明的過程中培育了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在新民主主義革命與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人民又培育和發揚了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勤儉節約、知難而上的現代革命和建設精神。在當前社會主義改革和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麵前,一部分人尤其是青少年身上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和吃苦耐勞精神漸顯缺位,不思進取、畏懼艱辛甚至奢靡頹廢之風日漸增長。樹立和堅持以艱苦奮鬥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的榮辱觀,有利於教育和引導人們戒除驕奢淫逸之風,秉承不畏艱辛的本色,傳承奮進不輟之氣。這既是對艱苦奮鬥精神的繼承和發揚,也是對艱苦奮鬥的傳統美德的道德維護和道德塑造。
“艱苦奮鬥”,是對公民個人的道德素質提出的要求,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周易》裏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思想,代代相傳,鼓舞中華民族在任何艱難險阻麵前都能做到自立自強,隻要有一息尚存,就要奮鬥不止。毛澤東同誌提出的“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革命傳統精神,更是指導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和建設的輝煌成就。
(一)“艱苦奮鬥”道德規範的基本內涵艱苦奮鬥是什麼?是努力向上,是奮發進取,是對美好未來的無限憧憬和不懈追求。自強者的精神所以可貴,在於其依靠的是自己的拚搏奮鬥,而非父輩的蔭庇提攜。自強是自立的前提,不自強無以自立;自立是奉獻的前提,不自立何談奉獻。
艱苦奮鬥的道德精神還蘊含著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內容。正如湯之《盤銘》所刻:“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因為隻有不斷地革故鼎新,應時以變,才能步入更高更強的境界。
自勝者強,自強者勝。戰勝別人的人隻是有力量,而戰勝自己的人才算堅強。自強與成功有著內在的聯係,雖然自強者未必都能成功,但“不自強而功成者天下未之有也”。
艱苦奮鬥離不開堅定的意誌和堅強的決心。“有誌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落第秀才蒲鬆齡以曆史上自強者的事跡自勉,終於使自己成為一個名載史冊的自強者。這個事例也道出了意誌和決心對於成功的決定作用。
安逸無憂的生活總有人去向往,但困難卻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內容。正因為遇到種種困難,我們才會去克服,在克服困難的過程中取得進步;正因為麵臨種種問題,我們才會去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走出新路。人唯有在這種由憂而喜、不斷自強的日子裏,才能真正品味到生命的意義和充滿活力的人生。
艱苦奮鬥者是堅忍的。他的勇氣更多地不是表現在烽火連天的戰場上,而是表現在平凡平靜的生活中。這是一種內在的考驗。比如,當遭遇冷落時仍能泰然處之,當窮困潦倒時仍能雄心不泯,當受到誤解時仍能心平氣和。
艱苦奮鬥者並不排斥他人的援手。事實上,善於取得他人的幫助,汲取他人的經驗,以強化和完善自我,正是一個自強者應當具備的素質。
艱苦奮鬥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追求。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出現了;一個困難克服了,另一個困難又來到了。人生的過程就是不斷克服困難、解決問題的過程。“生命不息,自強不止”,一旦停止了自強的努力,生命就失去了支點,生命之火就變得黯淡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