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苦奮鬥是一種人生態度,是職業生活中的一種美德。我們黨的性質和肩負的曆史使命,決定了共產黨人艱苦奮鬥的本色。毛澤東同誌曾多次要求全黨同誌和各級幹部必須堅持勤儉建黨的方針。鄧小平同誌也曾指出:在經濟得到可喜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況下,包括共產黨員在內,應該保持艱苦奮鬥的傳統。堅持這個傳統,才能抵製腐敗。毛澤東同誌和鄧小平同誌關於艱苦奮鬥的諄諄教誨,應該成為我們每一個同誌的座右銘。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曆史告訴我們,缺乏艱苦奮鬥精神的國家是沒有前途的國家,沒有艱苦奮鬥精神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正如江澤民同誌所指出的: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不提倡艱苦奮鬥、勤儉建國,人們隻想在前人創造的物質文明成果上坐享其成、貪圖享樂、不思進取,那麼,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民族,就是毫無希望的,沒有不走向衰落的。
曆史上因驕奢淫逸而招致亡黨亡國的事例舉不勝舉。我國清王朝曾出現過“康乾盛世”,八旗兵也曾所向無敵,但由於統治階級不思進取,貪圖享樂,無所事事,從18世紀中後葉開始走向了衰落。
作為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中國共產黨人不僅是我們民族艱苦奮鬥精神的忠實繼承者和實踐者,而且把艱苦奮鬥精神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早在延安時期,毛澤東就號召全黨要發揚艱苦奮鬥的作風。新中國成立前夕,他就告誡全黨:“務必使同誌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鬥的作風”。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和江澤民同誌也多次反複強調,艱苦奮鬥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是黨員幹部特別是領導幹部必備的基本政治、道德素質,必須在全黨進一步提倡和發揚艱苦奮鬥的優良作風。過去,靠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作風,我們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領導和團結全國人民趕走日本侵略者,推翻蔣家王朝,建立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現在,也是靠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作風,我們黨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黨85年的曆史證明,艱苦奮鬥是我們黨領導革命、建設和改革不斷走向勝利的重要精神力量。
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一個曆史的過程,艱苦奮鬥作為人們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所展現出來的一種精神狀態、一種意誌品質,其要求是隨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當前,我們所處的時代與傳統社會相比已大不相同,與過去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和建設的時期相比已有很大的差異,即使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也有不小變化,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精神,必須突出其現代意蘊,科學把握其時代要求。艱苦奮鬥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它要求人們樹立正確的苦樂觀、得失觀,正視艱難,直麵挫折,百折不撓。在社會發展過程中,艱難是客觀存在的。即使在今天,我們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曲折和艱難。
“憂患增人慧,艱難玉汝成”,艱難是人生的老師,是成功的階梯。隻有正確對待艱難,迎難而上,敢於和善於同艱難作鬥爭,才能苦盡甘來。今天,共產黨人堅持艱苦奮鬥的精神,最為重要的是要吃苦在前,享樂在後,正確對待個人的得與失。
在目前社會分配還不盡合理的情況下,我們一定要以改革開放大局的得失論得失,“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覺為貫徹落實黨的基本路線而努力奮鬥。
艱苦奮鬥以節儉為本。崇尚節儉、艱苦樸素,是艱苦奮鬥的一項基本原則,其實質在於尊重勞動、尊重人民,珍惜勞動成果,把消費控製在合理的限度內,反對任何形式的奢侈浪費。我們民族曆來有崇尚節儉樸素、反對鋪張浪費的傳統美德,艱苦樸素也是我們黨的光榮傳統。當然,我們今天提倡艱苦奮鬥、崇尚節儉樸素,並不是片麵地要求人們節衣縮食過“苦日子”,而是反對奢侈浪費,反對沉迷於聲色犬馬,尤其要狠刹揮霍浪費的歪風。消費水平的提高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我們艱苦奮鬥的目的就是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條件,使人們生活得更富裕。但是,經濟發展決不能成為放棄儉樸的理由。我們任何時候都必須堅持勤儉節約,勤儉建國,勤儉辦一切事情。
艱苦奮鬥重在埋頭苦幹、不斷進取。艱苦奮鬥,核心是“奮鬥”,是腳踏實地地工作,是拚搏進取。今天我們堅持和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強調這一點尤為重要。鄧小平指出:中國搞四個現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業。“實幹興邦,空談誤國”,講大話、空話、假話,搞花架子、弄虛作假、投機取巧等,都是和艱苦奮鬥精神背道而馳的,更為嚴重的是它會敗壞黨的威信和社會風氣。應該指出,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不等於關起門來搞建設,繼承艱苦奮鬥的優良傳統也不意味著墨守成規。因此,發揚艱苦奮鬥的精神,必須勤奮刻苦工作,紮紮實實創業,勇於改革,不斷創新。隻有這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才能取得新的更大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