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堯帝衣簡居陋
堯,生卒年不詳,姓伊祁,名放勳,史稱唐堯。20歲時,其兄帝摯為形勢所迫讓位於他,堯成為我國原始社會末期的部落聯盟首領。唐堯在位70年,90歲禪位於舜,118 歲時去世。堯的品質和才智俱是非凡絕倫,“其仁如天,共知(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
在中國古代的時候,黃河流域居住著許多人,他們組成了很多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兩個大部落的首領。後來,堯當了炎黃部落聯盟的首領。他很會治理天下,東西南北四方、春夏秋冬四季、農牧漁獵各業,都安排管理得井井有條。當時的生產很落後,吃不上飯、穿不上衣的事常有,堯帝整天和老百姓在一起,對大家的苦難十分關心,他自己的生活也很儉樸。堯帝看到有人吃不上飯,就認為這是自己使他們餓肚子的;遇到有人穿不上衣服,就覺得這是自己有過錯,才使別人沒衣服穿的;有人犯了罪,他也首先責備自己沒有盡到責任。因為堯帝和人民同甘苦、共患難,所以贏得了人們的愛戴。
有一天,幾個部落首領來拜望堯帝。他們來到堯的“宮殿”門口,細一看都愣住了。“天哪,他住的是什麼樣的房子啊?”有個人先發出感歎,其他人也跟著議論起來:“這明明是幾間最普通的茅草房啊!”“我們那裏,守門官也比他住得好呢!”他們正說著堯帝走了出來。大家看見他的穿戴,都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了,嘴上沒說,心裏卻想:“難道這個身穿補丁衣裳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堯帝嗎?”
這些首領們互相看了看,他們每個人都比堯帝穿得好,臉上不禁露出慚愧的神情,從心眼兒裏更加敬重堯帝了。在堯帝招待各部落首領的“宴席”上,大家席地而坐,愉快地端起土缽、土碗,津津有味地喝著野菜湯,談著治理天下的大事。“宮殿”裏不時傳出一陣陣的笑聲。從那以後,各部落的首領們都學著堯帝的樣子,過著艱苦樸素的生活。
堯帝與百姓同甘共苦,共同過著節儉樸素的生活。作為君王,以身作則,一直保持著節儉的精神,實屬難得。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體會到節儉的真正意義之所在。
傳說在堯的時代,首次製定了中國曆法。這樣,勞動人民就能夠依時按節從事生產活動,不會耽誤農時。漢民族是農業墾殖曆史悠久的民族,對農時十分重視,故《尚書·堯典》對此有詳細記載。
《堯典》上說,堯命令羲氏、和氏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情況製定曆法,然後頒布天下,使農業生產有所依循,叫“敬授民時”。他派羲仲住在東方海濱叫暘穀的地方,觀察日出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春分,並參考鳥星的位置來校正;派羲叔住在叫明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北向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時間最長的那天為夏至,並參考火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叫昧穀的地方,觀察日落的情況,以晝夜平分的那天作為秋分,並參考虛星的位置來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叫幽都的地方,觀察太陽由南向北移動的情況,以白晝最短的那天作為冬至,並參考昴星的位置來校正。二分、二至確定以後,堯決定以366日為一年,每三年置一閏月,用閏月調整曆法和四季的關係,使每年的農時正確,不出差誤。由此可知,古人將帝堯的時代視為農耕文化出現飛躍進步的時代。
堯作為上古五帝,傳說為真龍所化,下界指引民生。他帶領民眾同甘共苦,發展農業,妥善處理各類政務,受到百姓的擁戴,並得到不少部族首領的讚許。堯由龍所化,對靈氣特為敏感,受滴水潭靈氣所吸引,將大家帶至此地安居,並借此地的靈氣來發展農業,使得百姓安居樂業。為感謝上蒼,並祈福未來,堯精選出最好的糧食,並用滴水潭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雜質,淬取出精華,合釀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純淨、清香綿長,以敬上蒼,並分發給百姓,共慶安康。百姓為感恩於堯,將祈福之水取名曰“華堯”。
第二節 蕭何居高不奢
蕭何(?—前193年),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鹹陽後,他接收了秦丞相、禦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對日後製定政策和楚漢戰爭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楚漢戰爭之時,他留守關中,使關中成為漢軍的穩固後方,不斷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朝起了重要作用。蕭何采摭秦六法,重新製定律令製度,作《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漢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卒,諡號“文終侯”。
有一年,蕭何追隨劉邦起兵反秦,兵入鹹陽以後,眾將紛紛爭奪金銀財物,蕭何卻分文未動,而是在城裏到處收集秦朝廷的律令圖籍,從而使劉邦對天下各處關隘險要、戶口多少、風俗民情等了如指掌。劉邦做了漢中王,蕭何被任命為丞相。他也是西漢的第一位丞相,與張良、韓信並稱為漢初三傑。他親手規劃和組織了都城長安的營建工程,並提倡節儉使用,不得浪費各種建築材料。他還參與了漢初“與民休息”政策的製定,減輕了勞動人民的負擔。蕭何做了十四年的丞相。在這十四年裏,蕭何一直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從不穿戴華貴的服飾,更很少食山珍海味。
有一次蕭何的夫人看見他的朝服都已經舊了而且還補過了,就吩咐換了一件新的。蕭何發現後很不高興,立刻又換了回來,並指責他的夫人說:“做丞相就不可以穿舊衣服了嗎?”後來,蕭何還作了規定,就是沒有他的命令,不允許隨便更換他的衣服和用具。在封建社會,當了官,衣、食、住、行都與老百姓不一樣。按當時的規定,丞相的住宅應該是高門大院、富麗堂皇才可相稱。可是,蕭何的房舍與老百姓的住宅沒有什麼兩樣,既不是高門大宅,更沒有雕鏤文飾。他說:“丞相也要與民休息,不能有什麼特殊的地方。”蕭何雖然身居相位,但家無餘財,唯有“桑幾百株,薄田十幾頃”,而且他在置買田產時,從來不搶肥田沃土。他還說:“我希望我的子孫不要墮於奢侈。”
節儉樸素曆來是被公認的好習慣,不僅是對待人生的一種態度,也是一種從政的素養。特別是對於掌握一定權力的官員,勤儉樸素、艱苦奮鬥的行為更具有率先垂範的作用。
公元前209年7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反秦。劉邦率眾響應,在沛縣青年豪傑和官吏蕭何、曹參、樊噲等人的支持下,殺了秦朝的沛縣縣令,攻占縣城,正式宣布反秦起義。劉邦的義舉得到了豐沛一帶江湖豪傑、地方官吏和父老鄉紳的擁護,當地青年子弟紛紛參加義軍,隊伍迅速發展到兩三千人。劉邦被公推為這支起義軍的統帥,號稱“沛公”,從此走上了爭霸之路。
第三節 劉晏雪中啃餅
劉晏(約公元716—780年),字士安,曹州南華(今東明縣)人,唐代著名的經濟改革家和理財家。幼年才華橫溢號稱神童,名噪京師,明朝時列名《三字經》。曆任吏部尚書同平章事,領度支、鑄錢、鹽鐵等使。實施了一係列的財政改革措施,為安史之亂後的唐朝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劉晏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善於管理經濟。他官至左仆射,是負責全國財政的大臣。他手中掌管著全國億萬錢財,自己的生活卻十分儉樸。
一年冬天,他辦完公務準備去上早朝,正趕上天下起了鵝毛大雪。五更時,街上的店鋪燃起了香火,早飯的香味從一家家飲食店裏飄出來。劉晏使勁地搓著凍僵了的雙手,對車夫說:“找一家店鋪,買一些早點充饑,然後再去上早朝。”車夫答應著,將馬車停在一家店鋪前。劉晏走下車子,步入食雜店。他一看價格比別的店貴,就轉身退出店外,與車夫繼續往前走,在一家價格便宜的燒餅鋪前停了下來。他對車夫說:“你去買些燒餅,夠我們兩人吃的即可。”
車夫買來了熱氣騰騰的燒餅,劉晏急忙摘下帽子,將燒餅放在裏麵,然後,他和車夫一起站在雪地裏吃起來。幾個也要上早朝的官員看到劉晏站在雪地裏啃燒餅的樣子,小聲譏諷道:“劉晏身為國家大臣,太寒酸了!”“嘿,他怎麼跟鄉巴佬似的!”劉晏聽到了,毫不在意,說:“這燒餅真好吃!”他的仆人聽了人家的譏諷,心中憤憤不平,覺得臉上無光。劉晏卻嗬嗬笑著說:“別被那些世俗的說法拉過去,個人要有主見。君子仁人從來就是講求節儉的,一個人光講奢侈,那才是真正丟了身份呢!”車夫聽了,點點頭說:“老百姓還是讚成您的看法。”
劉晏的家位於鬧市,居住人口雜亂。他的宅院無高樓亭閣,亦無奇花異草。因此,朋友們勸他換個地方重新修座庭院,也好風光風光。而劉晏卻笑而不答,仍然住在原處。朋友們見他按兵不動,就暗地裏為他找了一塊地皮,那裏緊挨著朝中一些大臣的宅第。若在那裏修建起豪華住宅,該是十分令人羨慕的。地皮找好了,朋友們就告知劉晏:“我們實在看不過去,你的住處太差了。一個普通的官員都比你的宅第強,何況你是掌管全國財政的大臣呢!地皮都為你找好了,你就下決心修造新府第吧!”劉晏想了想,說:“感謝你們對我的關心,但修建豪華宅院,我劉晏是決不會幹的。住宅能擋風禦寒、住人休息也就可以了,不必去追求豪華。希望各位明白我的主張。”
劉晏在雪中吃的不是“燒餅”,而是對國家盡心盡責的態度和節儉樸素的作風。因為他堅信“君子以儉為美”,所以別人的嘲諷他隻會嗤之以鼻,依然堅持自己的立場。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學習這種戒奢戒侈、艱苦樸素的作風!
經過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唐王朝千瘡百孔。當時唐朝經濟十分蕭條,財政極為困難,劉晏采取一係列有效措施,發展生產,開源節流。劉晏在任期間,辦成了幾件大事,如改革漕運、改革鹽政、改革糧價、推行“常平法”等等,使唐王朝財政逐步好轉
一次,唐玄宗到勤政樓觀看各種技藝節目,有上百名歌手參加演出。朝廷的文藝機構“教坊”有個王大娘,善於用頭頂百尺高竿,竿上放一個木山,形狀好像海上的仙山,然後再讓小孩手裏拿著紅色的木棍,在木山上歌舞不停。這時劉晏才10歲被任命為秘書正字。他相貌醜陋,但聰明過人。皇帝將他叫到樓中的簾子下麵,貴妃將他抱坐到膝蓋上,為他塗脂抹粉,為他梳頭。玄宗皇帝問他:“你身為秘書正字,糾正了幾個字?”劉宴說:“天下字全都可以糾正,隻是朋字不能糾正。”貴妃命令他歌詠王大娘頂竹竿。劉晏應聲說道:“樓前百戲競爭新,唯有長竿妙入神。誰得綺羅翻有力,猶自嫌輕更著人。”玄宗皇帝和貴妃娘娘以及諸位侍妾、宮女歡笑多時,聲音都傳出很遠,於是,玄宗皇帝便命令賞賜給劉晏象牙笏板和黃文袍。
第四節 蘇東坡反鋪張浪費
蘇軾(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擅長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曆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傑出的大家之一。
蘇東坡在生活方麵,堅決反對鋪張浪費。他在給友人的一封信中說:“口體之欲,何窮之有?每加節約,亦是惜福延壽之道。”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肉體上的欲望是沒有限度的,然而如果能注意生活節儉,那也算是真正找到了延年益壽的方法。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蘇東坡對節儉是相當重視的。
公元1080年,蘇東坡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他薪俸大減,再加上遭貶後,舊日那些常來往的親朋好友都怕受牽連,再不願與他來往,更不願資助他錢財,他的弟弟蘇轍又債台高築,所以當時蘇東坡的生活是相當窘迫的,然而,這並沒有嚇倒蘇東坡,他依靠節儉的生活方式最終渡過了難關。為了度過困境,蘇東坡非常注意計劃開支,從不亂花錢。為此,他還訂出了一套特殊的計劃開支的方法。這種方法是:首先把所有的收入和手邊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將這些錢平均分成十二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三十份,每日隻許用一份。這些錢全部分好後,蘇東坡把它們統統按份掛在屋梁上,然後每日清晨挑下一包,拿到一包錢後還要計劃開支,能不買的就不買。一日下來,最終開支隻準剩餘,不準超支。剩餘下的錢,蘇東坡把它們專放到一個另外備好的竹筒中,專門用於家中的意外開支。
這樣,日子雖苦,但清苦中倒也自得其樂。他在給好友秦少遊的信中,談到自己在黃州每日計劃開支、艱難度日的清苦情境時說:“我估計手中的錢還可支持一年有餘,到那時再作計劃,水到渠成,不須預慮,因此胸中也沒什麼負擔。”蘇東坡就是這樣,憑著精打細算的節儉生活方式,度過了黃州遭貶後的艱難歲月。
生活困頓時,蘇東坡能以節儉度日;生活發生了變化後,蘇東坡一樣非常注重節儉。他在朝廷中做高官時,依然沒有忘記過去的苦日子,生活也從不講究奢華。在飲食上,他給自己立下了這樣一個規定:每頓飯隻能是一飯一菜;如有客人來,需同他一起進餐時,也隻能增加兩個菜,不能再多;如果有人請他去吃飯,他也要事先告訴主人,不許鋪排,否則他就拒絕前往。
一次,有一位與蘇東坡多年不見的老友,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見到了蘇東坡。舊友重逢,自然十分高興。於是,那位朋友便想找個適當的時候請蘇東坡去他家吃飯。蘇東坡聽說後,一再囑咐那位朋友,千萬不可大操大辦,不能追求排場,隻比平時多備幾個菜,老友在一起邊吃邊敘敘友情就可以了。
可是幾天以後,去赴宴時,蘇東坡卻發現那位朋友並沒有遵照他事先的勸告,酒席準備得相當奢華。這時,蘇東坡很不客氣地對他的朋友說:“老兄看來並不真正了解我蘇東坡。我一向主張節儉樸素,你酒席準備得這樣奢華、排場,看來根本不是為我蘇東坡所備。如此看來,我還是離開的好。”說完,他轉身便要告辭。那位老朋友見東坡這樣認真,便解釋說:“先生說哪裏話?先生一向生活節儉,朋友是早就知道的。但這回是例外,我們兩位舊友,這麼長時間沒有相見,今偶得重逢,實在難得,難道不該好好慶賀一番?再說,先生現在正在朝中任職,是場麵中的人物,我請先生,若太寒酸了,豈不太失先生身份,所以……”
“所以什麼?”蘇東坡沒等那位朋友再往下說,搶過話頭說道:“是朋友相聚,就該像朋友那樣彼此隨便、自然些,不必講什麼排場。現在你讓我坐在這些山珍海味麵前,一改素日節儉的習慣,我哪裏還能吃得下去啊?我雖然在朝中做官,但做官並不意味著可以不節儉。相反,官位高了,更應該注意自律。”說完,他硬是堅持不入席。蘇東坡走後,他的朋友感慨地說:“當年遭難時,東坡生活很節儉;沒想到如今他身居高位後,還這樣注意以儉自守,看來東坡已經節儉成習了。”
蘇東坡不但自己十分注意生活儉樸,還十分注意用節儉要求他的親人。他有一位正在做高官的遠親,生活極為奢華:單是起居時“小洗麵”,就要有兩個人專門侍候;若是“大洗麵”侍候的人要增至五人;如果是“大澡浴”,則要有九個人服侍。並且,“澡浴”之後還要用名貴的藥膏擦身,用異香薰衣服。這人生活如此奢侈,自己不僅不以為恥,反以為是值得榮耀的事情。一次,在給蘇東坡寫信時,他不厭其煩地誇耀他的“養身之道”。蘇東坡看後,非常厭惡,在給這位遠親回信時,他隻簡單地寫了一個“儉”字,希望親戚能在一個“儉”字麵前有所醒悟,改掉奢華的習氣。
蘇東坡“斥好友”與“諷親戚”這兩個小故事都表現出他重視節儉的美德。他還把這種習慣耳濡目染地傳遞給他人,讓別人也都保持儉樸的作風。節儉成習,如果大家都能保持節儉,社會奢侈的風氣會隨之減少。
宋神宗在熙寧年間(1068—1077年)重用王安石變法,變法失利後,又在元豐年間(1078—1085年)從事改製。就在變法到改製的轉折關頭,即元豐二年(1079年)發生了文字獄。禦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人摘取蘇軾《湖州謝上表》中語句和此前所作詩句,以謗訕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蘇軾。蘇軾的詩歌確實有些譏刺時政,包括變法過程中的問題。這案件先由監察禦史告發,後在禦史台獄受審。所謂“烏台”,即禦史台,因官署內遍植柏樹,又稱“柏台”。柏樹上常有烏鴉棲息築巢,乃稱烏台。所以此案稱為“烏台詩案”。
蘇軾被貶黃州的時候,有著名的《豬肉頌》打油詩:“黃州好豬肉,價錢等糞土。富者不肯吃,貧者不解煮。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每日起來打一碗,飽得自家君莫管。”這裏的“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它自美”,就是著名的東坡肉的烹調法了。蘇東坡後來任杭州太守時深受百姓愛戴,而這“東坡肉”也跟著沾光,名噪杭州,成了當地的一道名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