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節儉之名人(2 / 3)

第五節 王安石殘餅教公子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號半山,封荊國公,臨川人(今江西省撫州市區荊公路鄧家巷人),北宋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身為宰相的王安石,雖官高祿厚,但自己不講穿、不講吃,招待來客也不失節儉。一次,王安石兒媳家的蕭姓公子,趁來汴京遊玩的機會,特地華衣錦服來拜相府。這位蕭公子在家嬌生慣養,吃慣了美味佳肴,這次來相府,滿以為會有什麼珍饈美味大飽口福,一上午,禁食節茶,以迎盛宴。時近中午,仆人來喚,蕭公子跟隨仆人來至餐廳。出公子意料的是,桌上隻有幾盤家常菜,幾杯薄酒。他有些失望了,但又一想:宰相府焉能如此寒酸!酒過數巡,王安石說了聲“進湯飯來!”隨後,仆人便把一盆湯和兩盤薄餅放在桌上。蕭公子徹底失望了,隻好拿起一張餅,去掉邊兒和皮兒,勉強吃了餅心,便撂筷了。這蕭公子哪裏知道,這便飯還是王安石的待客飯呢,他平日隻有一菜一湯。

王安石看了看桌上的殘餅,心想:百姓多有食草根、樹皮、觀音土者,年輕人竟如此不知節儉,怎能興國立業!於是,他對蕭公子說:“公子,你讀過唐朝李紳的憫農詩《鋤禾》嗎?”蕭公子答道:“讀過。”接著,他背了起來:“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王安石捋著胡子說:“背得好!公子,你一定知道這詩的含義吧?”王安石的小兒子搶著說:“我知道,是說農夫頂著晌午的烈日去鋤禾,汗滴灑在禾苗下麵的土裏。誰能知道盤子裏的飯,一粒粒都是辛苦勞動換來的?”王安石道:“說得好。既然這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我們把這殘餅吃了吧!”說完,他拿起一塊殘餅,大口大口地吃起來。蕭公子趕快搶著吃……王安石倡節儉食殘餅的事,一時被傳為佳話。

王安石可以說是節儉樸素的楷模。“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首《憫農詩》充滿了對勞苦大眾的同情,也提醒我們要節儉樸素地生活。這是古人留給我們節約之精髓所在。這首《憫農詩》許多人都會背,但領會其精神實質並且真正做到愛惜糧食,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由於深得宋神宗賞識,熙寧二年(1069年),王安石出任參知政事。次年,又升任宰相,開始大力推行改革,進行變法。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集團的利益,兩宮太後、皇親國戚和保守派士大夫結合起來,共同反對變法。因此,王安石在熙寧七年(1074年)第一次被罷相。次年複拜相。王安石複相後得不到更多支持,不能把改革繼續推行下去,於熙寧九年(1076年)第二次辭去宰相職務,從此閑居江寧府。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此前的新法都被廢除。王安石不久便鬱然病逝。

相傳王安石的祖父病重,王安石的父親想待他百年後葬在一塊風水好有龍脈的地方,但始終沒有找到。從前,人們都信看風水,還有看風水的地仙。有一天,王安石的父親找來一位地仙幫看風水。這個地仙在下馬山連看了三年,都沒看準。地仙在山下看有龍脈,可是一到山上看,就什麼也看不出。山上有一個靠打柴為生的樵夫,每天都見地仙在山上轉來轉去,感到很奇怪就問地仙,地仙說是玩一玩。這樣地仙三年都在山上轉。有一天樵夫又問地仙:“老人家,你長年在山上看,到底看什麼?”這時地仙實在沒辦法,就跟樵夫說:“遠看這山確有龍脈,到近處看,怎麼也找不到。”樵夫聽後手一指:“不用看,那棵大樹下就是龍脈。”地仙看好後,立即告訴王安石的父親。王安石的父親按照地仙說的,在大樹底下挖了一個坑。這個坑奇怪得很,大小剛剛能放下棺材,坑的周圍都是石。安葬了王安石的祖父後,王安石的父親就給兒子取名王安石。傳說這就是王安石名字的來曆。

第六節 司馬光戒奢樸素

司馬光為官近四十年,大部分時間是在中央任職,官職不低,俸祿也不少,本可以擁有萬貫家財,富甲天下,但他一生戒奢戒侈,清儉樸素。他的美德也被人們萬古傳頌。

北宋熙寧元豐年間,司馬光離開京都,身居洛陽,潛心著書,後來完成了光輝著作《資治通鑒》。

一年冬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北風狂吼,一般有錢人家都得生火取暖,而司馬光家竟連一盆炭火也沒有,屋裏寒氣逼人。這時,一位東京來的客人慕名拜訪司馬光,在“客廳”裏,賓主落座,熱情交談。談了一會兒,因室內寒冷客人凍得瑟瑟發抖。司馬光很抱歉,隻好吩咐熬碗栗子薑湯給客人去寒。客人喝了薑湯,自然身體暖和了一些,又敘談一陣,起身告辭。後來,這位客人又去拜訪範鎮。範鎮家中,不僅有炭火取暖,而且還擺上豐盛的酒菜,賓主頻頻交杯,消寒去冷。前後對比,客人便提起了拜訪司馬光的事,感到司馬光對人冷淡。範鎮聽了,認真地說:“不,你不了解他。他一向崇尚儉樸,不喜歡奢華。不是對你冷淡,我到他家也一樣。平日,他自己連一杯栗子薑湯也不喝呢!”客人聽了十分感動。後來,司馬光想了個辦法,解決了房屋“夏不避暑,冬不避寒”的問題。他在房中挖地砌磚,修了個地下室。因此,當時的西京人流傳這樣一句話:“王家鑽天,司馬入地。”司馬光晚年,年老體弱,他的好友劉賢良要用五十萬錢買個女婢供他使喚。司馬光當即複信謝絕,說:“吾幾十年來,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有純帛,多穿麻葛粗布,何敢以五十萬市一婢乎?”

司馬光的儉樸德行對後輩影響很大。他的兒子司馬康做官以後,也像父親一樣節儉樸素,被稱為“為人清廉,口不言財”的一代廉士。司馬光的這種“摳門”正是他戒奢戒侈、清儉樸素作風的表現。司馬光的“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名言,也讓我們體會到了一代先賢的節儉作風,值得我們學習。

宋神宗熙寧年間,司馬光強烈反對王安石變法,上疏請求外任。熙寧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禦史台,自此居洛陽十五年,不問政事。在這段悠遊的歲月裏,司馬光主持編撰了294卷300萬字的編年體史書《資治通鑒》,耗時19年。

《資治通鑒》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迄五代後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年),共記載了16個朝代1362年的曆史。他在《進資治通鑒表》中曾說:“臣今筋骨臒瘁,目視昏近,齒牙無幾,神識衰耗,目前所謂,旋踵而忘。臣之精力,盡於此書。”司馬光為此書付出畢生精力,成書不到兩年,他便積勞而逝。《資治通鑒》從發凡起例至刪削定稿,司馬光都親自動筆,不假他人之手。清代學者王鳴盛說:“此天地間必不可無之書,亦學者必不可不讀之書。”

司馬光七歲時,就像大人一樣非常懂事,聽到老師講解《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因此他也明白了《春秋》的內涵,從此書不離手,甚至忘記了饑渴、冷熱,一心都撲到了書裏。

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裏玩耍。院子裏有一口大水缸,有個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缸裏。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沒頂了。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嚇得邊哭邊喊,跑到外麵向大人求救。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砸去,“砰!”水缸破了,缸裏的水流了出來,被淹在水裏的小孩也得救了。

第七節 嶽飛節儉婉拒納妾

嶽飛(1103—1142年),字鵬舉,著名軍事家、抗金名將,南宋中興四將(嶽飛、韓世忠、張俊、劉光世)之一。河北西路相州湯陰縣永和鄉孝悌裏(今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菜園鎮程崗村)人。據傳,嶽飛留有《嶽武穆集》(又稱《武穆遺書》)。1142年被丞相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無辜殺死,終年39歲。乾道五年(1170年),宋孝宗詔複飛官,以禮改葬,建廟於鄂。六年,賜嶽飛廟曰忠烈。淳熙六年(1180年),諡武穆,嘉泰四年(1204年)宋寧宗追封高宗的抗金諸將為七王,嶽飛封為鄂王。宋理宗寶慶元年(1225年)定諡號忠武。

偉大的抗金名將嶽飛,不但以抗金和反投降鬥爭的豐功著稱於史,還以他節儉廉潔的高尚品格激勵和鼓舞著後人。

嶽飛起自寒微之家、行伍之中,不到十年,便“位至將相”。他雖身居顯位、高官厚祿,但並沒有忘記民間的疾苦,而是保持了節儉淡泊、刻苦勵誌的美德。當時諸大將中除嶽飛外,劉光世、張俊、韓世忠、吳玠、楊沂中,都以經營田產致“金錢巨億”,“置歌兒舞女”競相侈靡。而嶽飛,除了高宗賞賜之外,不經商,不置田產,不營造豪華的宅邸,平時飲食也不超過兩個葷菜。

一次,嶽飛留自己的部將郝政一起進餐,碰巧一個葷菜也沒有。郝政很不高興便送嶽飛酸餡,嶽飛嚐後,把剩下的當做“晚食”。又一次,嶽飛發現飯桌上添了一道紅燒雞,他馬上查問,廚師說是州裏送來的。嶽飛傳命下屬,此後不許為他進送佳肴。嶽飛在家穿的是布衣素服,不娶姬妾,家中更無歌兒舞女。蜀帥吳玠的一個屬官,到鄂州來後與嶽飛商議軍事,嶽飛設宴招待他。使這個屬官非常奇怪的是:宴會結束了,也沒有出現一個女人來陪酒。他回四川後,即向吳玠談起此事。姬妾成群的吳大帥,從結好嶽飛考慮,立即花了二千貫錢買了一個出身於士族家庭的姑娘,連同很多陪嫁的金珠寶玉送給嶽飛。嶽飛盛情難卻,但以嶽飛的誌向和情操是斷然不能納妾的。如何婉言辭謝呢?嶽飛思來想去,最後想出個辦法。這天,吳玠派人把買來的姑娘連同陪嫁的寶物送給嶽飛。見麵時,嶽飛叫那位姑娘立在屏風後麵,對她說:“我家的人,都穿布衣,吃的是肉末醬麵。姑娘倘能同甘苦,就請留下。否則,我不敢留!”

姑娘隻是吃吃地發笑。她原是為了坐享富貴而來,聽了嶽飛的話,感到身入將相之家,居然要過這般清淡生活,不免感到好笑,這當然是不滿意的表示。嶽飛於是對姑娘說:“既然如此,則不可留也!”嶽飛把姑娘連同嫁妝都退了回去。當時部將都勸嶽飛把她留下,“以結好”吳玠。嶽飛說:“如今國恥未雪,難道是大將安逸取樂的時候嗎?”吳玠聽說後不但不生氣,反而愈加敬重嶽飛。

嶽飛的氣節讓我們慨歎萬分,而更令我們敬佩的是嶽飛始終崇尚節儉、力拒奢侈的品格。他的一生如此儉樸,實屬難能可貴!

嶽飛父子被秦檜以謀反罪名予以逮捕審訊,雖然找不到證據而無審訊結果,趙、秦最終決定殺害嶽飛父子和張憲,於是秦檜就創造發明了“莫須有”的罪名。韓世忠當麵質問秦檜,秦檜其詞“其事體莫須有”。紹興十一年農曆十二月廿九(1142年1月27日)除夕之夜,一代名將嶽飛及其兒子嶽雲、部將張憲在杭州大理寺風波亭內被殺害。被害前,嶽飛在風波亭中寫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

嶽飛墓,亦稱嶽墳。位於杭州棲霞嶺南麓,建於南宋嘉定十四年(1221年),明景泰年間改稱“忠烈廟”。經曆了元、明、清、民國,時興時廢,代代相傳,一直保存到現在。現存建築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重建,1918年曾大修,1979年按南宋建築風格全麵整修,使嶽廟更加莊嚴肅穆。墓道兩旁陳列的石虎、石羊、石馬和石翁仲,是明代的遺物。1961年,嶽墓被列為國家級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八節 馬皇後富而思儉

馬皇後(1331—1382年),明太祖朱元璋的皇後,安徽宿州人,“有智鑒,好書史”。早年喪母,後被郭子興夫婦收養為義女。郭子興做農民起義軍元帥時,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在朱元璋領兵征戰的年代,她還親手為將士縫衣做鞋。一次,與朱元璋敵對的陳友諒大兵臨城,不少官員百姓準備逃難。在人心慌亂的緊急時刻,馬皇後鎮定如常,穩定了軍心,為朱元璋獲得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為後世所讚譽。

安徽鳳陽是明太祖朱元璋發跡的地方,至今還流傳著“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不僅出了個朱洪武,還有一個賢德的馬皇娘”的歌謠和民間故事。

朱元璋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皇帝,在曆史的前台演出了一幕幕驚人的活劇,令人難忘。然而在後台,還有一位不應被遺忘的人,她雖屬於被封建男士們稱為“賤內”的女流之輩,但她和朱元璋同甘共苦,終身相伴,一生尊節儉,給朱元璋的稱王事業以很大輔助和影響。她就是埋葬在鳳陽東陵的馬皇後。作為皇後,馬氏確實像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封功授爵的典禮上稱讚的“朕念皇後,偕起布衣,同甘共苦”。她一心一意關心、輔助丈夫治理新誕生的國家,同時又非常勤勞地治理內宮和教育子女。

馬皇後每日起早貪黑,親自帶領、督促宮妃們治女活,從不懈怠。她常告誡內宮妻妾、王妃公主:“無功受祿,是造物主所憎惡的事。我們這些後妃妻妾享用著山珍海味、錦繡衣裳,卻終日悠閑無所作為,這豈不違背了造物主的意誌?因此,我們應該勤勞治女活,報答造物主的恩寵!”馬皇後最小的兒子周王朱木肅,生性放蕩不羈。當他成年後至藩地開封,馬皇後派江貴妃隨同一起去。她交給江貴妃一件自己常穿的破舊衣服以及一根木杖,囑咐道:“倘若周王有過錯,你就穿上我的衣服,代我責他。如他倔強不聽話,就派人飛馬送報京都,不要輕易饒恕!”

每逢各地有災荒,馬皇後就率領宮人們食蔬,不肯服用帶腥美食。朱元璋勸說道:“已發送糧食去救濟那裏的災民,皇後不必過於憂心。”平時,馬皇後也經常問太祖:“百姓們是否安居樂業?”她還說:“皇帝是天下之父,我作為皇後,便是天下之母。赤子們若不能安生,我們做父母的,又如何能心安理得呢?”

由於明太祖統治期間的休養生息,國力逐漸恢複強盛。宮廷內外,崇尚奢侈的習氣也風行起來。馬皇後力挽頹風,卓爾不群,仍以儉示天下。她嚴禁自己的左右侍禦及宮女們衣著特殊,並以身作則,做出表率,“食不求甘美”,常穿的裙子也不加花邊。在她的影響下,“左右旁人皆無香薰之飾”。

馬皇後平時居家,總穿一身粗布衣服,雖已破舊也舍不得換。每次製作衣服的零布,她都收集起來,做成被褥。她常說:“身處富貴,應為國家愛惜財物,隨便丟棄,毀壞東西,是古人深以為戒的!”有人對她說:“皇後,您身為天下至富至貴,又何必舍不得這些小東西呢?”馬皇後嚴肅地說:“我聽說古代後妃都是富而節儉、貴而勤勞才被史籍稱譽的,做人最不應忘記的是勤儉,不應仗恃的是富貴。勤儉之心一動搖,災難就隨之而來了。我每想到這些,就不敢忽視這些生活小節。”宮女們聽了,無不歎服;嬪妃們聽了,都十分感動。她們紛紛頌揚馬皇後的美德。

窮當克儉,是美德;富而思儉,是更高層次的美德。馬皇後居安思危、生活儉樸的作風,值得我們去效仿,消費水平的提高不應成為我們放棄節儉的理由。崇尚節儉,不是強求大家節衣縮食,而是反對無度揮霍,漫天鋪張。

明初有個商人沈萬三,是“貲钜萬萬,田產遍吳下”的江南第一大財主(董穀《碧裏文存》)。據說朱元璋建設南京城,洪武門至水西門一段城牆就由他出資修築。又據說沈萬三要求出錢犒賞軍隊,朱元璋問他,我有百萬軍士,你能每個都犒勞嗎?沈萬三不知收斂,蠻有把握地說可以每人發給一兩銀子。這樣的人,富可敵國,敢同天子抗衡,激惱了君主朱元璋,要以亂民的罪名殺掉他。對此,馬皇後勸解道:“沈萬三富是富得出奇,但他沒有犯法,也沒有圖謀造反,殺他沒有道理,也不符合法令,還是不殺的好。”朱元璋聽了她的話,免沈萬三一死,把他流放到了雲南。

朱元璋稱帝後,貪圖享樂,到處遊山玩水。一天,他傳旨三宮六院,陪他去遊泰山。

正準備起程時,馬皇後姍姍來遲,高興地說:“萬歲呀,皇宮裏出了兩樁喜事啦!”朱元璋問:“什麼喜事?”“你栽的竹竿開花了,你喂的大狸貓也在生娃娃啦。快去看看吧!”朱元璋一聽說他喜愛之物有喜,就跟皇後往宮裏跑。他看了一會兒,又想走。馬皇後見夫君執意要出遊,連忙拉著萬歲的龍袍說:“竹竿頂上開花,可是從古到今沒有的稀奇事啊!”朱元璋看到了竹竿頂上開著紅豔豔的花朵。他正聚精會神看時,忽然間刮起了一陣風,從竹林上飄下來一張彩紙,朱元璋接過一看,上麵寫道:竹竿開花貓下蛋,元璋昏庸遊泰山。照他這樣理朝政,隻可稱帝兩年半。朱元璋看了,驚呆了。他把詩遞給馬皇後看。馬皇後一本正經地說:“這是天意不可違呀!你是一國之君,心思不用在朝政上,江山哪有不垮之理?”朱元璋聽後,覺得在理,應該一心料理朝政才是。從此後,朱元璋就“改邪歸正”了。直到朱元璋老了以後,才知道這是馬皇後為規勸他而設的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