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節儉之行事(2 / 3)

於是他就派手下人想盡方法,把各種美味佳肴都巧妙地包進粽子裏,讓皇帝剖開粽子,便能吃到各色精致的菜。當粽子做好之後,果是天下一絕,其色彩豔麗,猶若桃花;形狀美觀,猶若菱角;而香味撲鼻,讓人饞涎欲滴,有豬腿一般大,上麵還有“端陽喜歡”幾個字。當粽子獻上給齊明帝後,齊明帝也讚道:“好粽子!好粽子!”他一看,又隻這一道菜,也沒違反規定,而剖開卻有多種美味,齊明帝想責怪吧,又覺得沒有什麼根據;不責怪吧,它確實違反了自己的規定。他沉思片刻後說:“製粽之人,用心良苦,如此佳作,世所罕見,我不能不給予讚揚。這一大粽子,實際是我兩天的食糧,現在要你們把它一分為四,我每餐隻能食用一塊。”他旁邊侍候的太監說:“皇帝不必太儉,一年隻一次端午,百姓小民都要喜慶一番,你多吃一點,也是常理。”齊明帝說:“天子的一舉一動,都影響著天下。我提倡節儉,不從我做起,天下人是不會認真去做的。”

可以說修身、齊家、治國都離不開勤儉節約。帝王的飲食,大概五道菜就算做節儉了;而平常的百姓之家,如果是五道菜,就是太奢侈了。而作為帝王的蕭鸞能夠以身作則,提倡節儉,這種精神是難能可貴的。

即位前後,蕭鸞為了篡奪和保持帝位,大殺宗室。直到病死之前,他還唯恐宗室和他爭位,將高帝和武帝的子孫悉數召入皇宮,連繈褓中的嬰兒也令乳母抱來,然後命太醫煮了兩大鍋辣椒,命護水監辦好數十具棺材,準備在深夜毒殺他們。後經大臣極力勸諫,才作罷。

第五節 李勣憫農食餅皮

李勣(594—669年),本姓徐名世勣,賜李姓,為避太宗諱,去“世”字,單名勣。字懋功,曹州離狐(今山東東南)人。唐初大將,任唐右武侯大將軍、司空等職,曾被封為東海郡公、曹國公、英國公。

李勣官高位顯,祿厚薪豐,卻十分節儉,尤其以憫農愛糧著稱。

一天,家鄉一個年輕人到京都拜見他。吃飯時,桌上隻有幾盤素菜和幾個麥餅子。李勣談笑風生,大口大口地吃著。年輕人吃了幾口菜,覺得味道清淡,就懶得伸筷了,咬了幾口餅子,覺得餅子很硬,就把餅皮撕下來,偷偷地扔在了地下。年輕人的舉動被李勣看見了,他心裏很不高興便對年輕人說:“年輕人,我想向你請教一個問題!”年輕人道:“您老識多見廣,何言請教?您有什麼話隻管說吧!”李勣說:“我自幼家富,不知這餅子是怎麼來的。你生在農村,一定熟悉,能講給我聽聽嗎?”年輕人回答:“這很簡單,經過犁、耙、種、鋤、收、打,便可得到麥粒;再將麥粒磨粉,就可得到麵;再將麵用水和,上鍋烙,便可得到餅子。”

李勣捋著胡子笑著說:“哈哈,你說得不錯。可是,這犁、耙、種、鋤、收、打,還有磨、和、烙,就像你嘴說那麼簡單嗎?鋤,得頭頂烈日,腳踏灼土,大汗淋漓,嗓子冒煙!還得澆水吧,那可要吱呀呀、吱呀呀,不停地搖轆轤,從早搖到太陽下,搖得腰酸背痛手又麻。年輕人,你沒幹過這些活吧?”年輕人回答:“我父親從不讓我幹這些。”李勣說:“怪不得你這樣不珍惜糧食呢!”年輕人聽了,麵紅耳赤。李勣令仆人拾起扔在地上的餅皮,用水洗淨拿來,一塊塊放在嘴裏。他吃得那麼津津有味。吃完,他抹了一下嘴說:“誰知一顆麥粒,千分苦啊!”從此,年輕人改了舊習,李勣憫農愛糧的故事也被傳為佳話。

李勣的可貴之處在於,他無論擔任任何職務,都不忘農民種田收獲的辛勞,始終保持著農民節儉、仆實的作風,並以適當的舉動教育後輩崇尚節儉,這是值得我們學習和反省的!

身為仆射(宰相),他的姐姐病了,他還親自為她燒火煮粥,以致火苗燒了他的胡須和頭發。姐姐勸他說:“你的妾那麼多,你自己為何要這樣辛苦?”李回答說:“難道真的沒有人嗎?我是想姐姐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即使想長久地為姐姐燒火煮粥,又怎麼可能呢?”

第六節 皇後臨終托儉葬

長孫皇後(601—636年),河南洛陽人。祖先為北魏拓跋氏,後為宗室長因號長孫。高祖稚,大丞相、馮翊王。曾祖裕,平原公。祖兕,左將軍。父晟,字季,涉書史,趫鷙曉兵,仕隋為右驍衛將軍。母親高氏為北齊清河王高嶽之孫,樂安王高勵之女。

長孫皇後於仁壽元年出生於長安,大業九年(13歲)嫁給了唐國公李淵的二子李世民為妻。李世民升儲登基以後被立為皇後。貞觀十年(636年)六月,長孫皇後在立政殿去世,時年36歲。同年十一月,葬於昭陵。初諡曰文德。上元元年八月,改上尊號曰文德順聖皇後。

唐朝有位賢明的皇後,她就是唐太宗的文德順聖皇後長孫氏。她一生尊崇節儉。長孫皇後生了三個兒子。一天,太子的乳母遂安夫人見東宮用器太少,要求皇後添置一些。皇後不許,說:“我替太子憂慮的是德不立而名不揚,並非器物太少。如今國家新建,百姓飽受戰亂之苦,剛剛安定下來。太子作為儲君,應多多體恤民情,注意節儉,方為人君之德。”她不僅對太子嚴格要求,自己也是躬行節儉,凡是衣物車馬,隻要夠用就好,從不講究。六宮上下,都以皇後為榜樣,不敢靡費。

公元636年,長孫皇後臨終之際,正是大臣房玄齡因一點小過錯被太宗遣歸家門之時。長孫皇後從大唐朝的利益出發,再三向唐太宗求情說:“玄齡跟隨陛下時間最長,處事小心謹慎,參與國家機密,從來不泄漏一句。為官以國為憂,孜孜求治。平日生活節儉,從不奢侈浪費,一日三餐不食山珍海味。這是多可貴的品質啊!隻要沒有犯什麼大錯,請您不要罷免他。”長孫皇後又說:“我的本家有幸與皇上您結成姻親,但他們並不是靠才德獲得高位。生活上不注重節儉,追求華貴,貪圖享受。這很容易鬧出亂子,請皇上不要讓他們掌握大權,隻以外戚的身份入宮請見,我就放心了。”

最後,長孫皇後又用低微的聲音說:“自古聖賢都崇尚節儉,隻有無道之君才大興土木,勞民傷財。我死之後,不可破費厚葬,隻願依山為墳。不用製造棺槨,所需器服用品,都用木瓦。如能以儉約送終,就是皇上對我的最好懷念了。”聽了長孫皇後的話,太宗難以抑製心中的悲痛,默默地應允了她。這位曆史上少有的賢德之後,隻活了36歲。

長孫皇後生性節儉、深明大義,不愧為母儀天下的皇後。她這種崇尚節儉的作風也值得我們去提倡和學習。

長孫皇後生前編有《女則》一書,將古代名女子的事跡整理彙編,目的隻是平日翻閱以隨時提醒自己的所作所為。在她生前,即使是她的丈夫都沒有見過這部書,直到她去世後,宮女拿出來呈獻給李世民,他才得知有這樣一本書,而且皇後嚴格地按照書上的榜樣和規則協助著他治理國家。可惜的是,《女則》一書沒能流傳下來。

第七節 宋太祖倡勤政節儉

趙匡胤倡導節儉從自身做起。

他的禦轎已經修理過好幾次了,且無裝飾。皇後問他:“陛下既做天子,怎麼不坐一個好的轎子,並用金銀裝飾一下呢?”趙匡胤嚴肅地說:“我以四海之富而富我,別說轎子,我管的金銀就是裝飾宮殿也用不完。但是天下的子民若都用金銀裝飾,則不能裝飾一個紐扣。國家之財是天下百姓之財,我不能隨便用。天子要以有餘奉天下,以後,你不要再說這種話了。”此後,趙匡胤還是照樣乘坐那頂修補過無數次的轎子。

趙匡胤還要求子女生活節儉。開寶五年(972年),趙匡胤的三女兒永寧公主17歲,青春妙齡的她喜歡穿漂亮的衣服。趙匡胤就對她說:“你生長在富貴之家,現在的地位和生活已經夠優越了,你應當珍惜這種幸福生活,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你怎麼能帶頭鋪張浪費呢?”永寧公主聽了慚愧萬分,忙跪拜稱謝,保證從此再不奢侈了。果然,此後永寧公主的衣著打扮就樸素起來。趙匡胤看在眼裏,心裏很欣慰。

趙匡胤做了皇帝後,打了很多勝仗,卻從未搞過一次大慶。從建隆元年到乾德和開寶年間,三次更改年號,從未搞過一次慶典。雖然當時的大宋朝國泰民安,社會和諧,趙匡胤卻從未自詡過天下太平,他始終勵精圖治,開拓進取。趙匡胤以節儉為本的做法,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極大影響,整個社會形成了崇尚節儉的良好風氣,當時的州縣官去上任,大多穿著草鞋拄杖而行,騎驢已經算是奢侈的事情了。

《宋朝事實類苑》中說,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北宋平定了後蜀之後,後蜀的亡國之君孟昶到了開封,進獻給趙匡胤一個精美絕倫的尿壺,上麵裝飾著七彩珠寶,名貴無比。趙匡胤看到這個精美的尿壺後,把它摔到地上,讓侍衛把它砸碎,並聲色俱厲地對孟昶說:“一個尿壺竟然如此奢華,那你用什麼東西來貯藏食物?你如此驕奢淫逸,怎能不亡國?”趙匡胤對兩旁的大臣說:“人人都應記取這個教訓,千萬不要有奢靡的行為。”滿朝文武深受教育。

當時江南的吳越王來開封朝拜趙匡胤,獻上一條罕見的超級犀角腰帶。趙匡胤婉言拒絕,並說:“朕已有三條寶帶了,這條還是你留著用吧。”吳越王提出想看看這三條寶帶,趙匡胤說:“這三條寶帶,一條是汴河,一條是惠民河,一條是五丈河。”

趙匡胤居安思危、崇尚節儉,奠定了大宋基業。北宋的前幾個皇帝都很好地延續了趙匡胤儉樸的生活作風,尤其是和他一起打天下的弟弟趙光義,即位後仍然崇尚節儉。隻是北宋後期的那些皇帝無法保持趙匡胤崇尚節儉的生活作風,尤其是宋徽宗時期,奢侈達到了極致,為了換取妓女李師師一笑,宋徽宗大興土木,一擲千金。如此奢靡荒淫,亡國是必然的了。

趙匡胤恪守信條,不事鋪張,崇尚節儉,同時以自己的言行砥礪部下和後代,倡導“勤政節儉”的思想,為宋朝初年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使經濟得到了恢複和發展,其行為對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第八節 王狀元易服換馬避迎接

宋朝時,青州府的王沂公自幼好學,聰穎過人,待人誠懇。他十年苦讀後,終於考中了進士,繼而又被點中狀元。

王沂公奪魁的消息很快傳遍了京城內外,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紛紛前來祝賀。王沂公此時最思念的是故鄉、是父母。不久,朝廷允許他回鄉探親。於是,他匆匆告別了汴京城,踏上返回故鄉的旅途。經過幾天日夜兼程,他終於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進入青州地界。王沂公正欣賞著家鄉美景,忽然,一陣熱鬧的鼓樂聲伴著清風傳來。王沂公駐馬觀看,隻見大路不遠處的一個岔道口上,聚集著一群人,他們有的在吹吹打打,有的在燃放鞭炮,有的在擺桌倒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