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墨子的節儉思想
墨子(約前468—前376年),名翟,魯人。墨子是我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學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
在戰國時代,奴隸主、王公貴族們死後,都要勞動人民為他們營建墳墓。棺材外麵用很大的木槨,還捆三層牛皮。死人穿著非常講究的衣服。一起埋葬的有玉器、絲織品、飲食用具等數不清的珍貴的東西,地下要修建巨大的墓穴來埋葬這些東西。
為了減輕人民的負擔,墨子反對奴隸主、王公貴族的奢侈浪費的寄生生活,提出“節用”、“節葬”的主張。他說:“人們穿衣服是為了禦寒,夏天防暑熱和雨水;製造車船是為了便利交通。”因此,他堅決反對在衣、食、住、行方麵的任何浪費。關於埋葬死人,他說:“一個人死了,有三寸厚的木板做棺材,就可以了;隻要有幾件衣服,不讓死人赤身裸體就夠了;至於墳墓,隻要能掩埋住棺材,止住屍體的臭味就行了。何必挖得很深,埋得像小山那麼高呢?”為了提倡節儉,墨子和他的學生們都過著十分儉樸的生活,身上穿的是粗布短衣,腳上穿的是麻鞋木屐。墨子一生不但節儉,而且勤勞,親手製造對人民生活和生產有用的東西。墨子自己就是一位精通機械製造的人,特別擅長製造防禦戰爭中使用的器械。
墨子所提倡的節儉思想是中國傳統消費倫理的主流,對建構現代條件下的新型消費倫理觀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現代消費倫理觀的建構應立足當下並與傳統的節儉思想相承接,反對浪費,提倡“儉而有度,合理消費”。
墨子曾經從師於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但後來他逐漸對儒家繁瑣禮樂感到厭煩,最終舍掉了儒學,形成自己的墨家學派。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一個學派,並列“顯學”。
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反問道:“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說我將驅趕哪一匹呢?”耕柱子答道:“當然驅趕良馬了。”墨子問:“為什麼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為良馬值得你用來鞭責。”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值得鞭責的。 ”
第二節 楊王孫提倡簡葬
楊王孫(生卒年不詳),西漢時漢中城固縣人,久居長安。家累千金,卻竭力提倡簡葬。死後裸葬於終南山,為我國古代提倡簡葬的著名人物。
漢朝的時候,凡死人都講究厚葬,王公將相的墳墓裏金銀財寶一個賽一個多,就是普通人家也盡其所能地往墳墓放不少東西。一時之間,整個社會厚葬成風。
當時,在漢中有一個很富有的大戶人家,叫楊王孫,他是遠近聞名的學者。楊王孫對這種誤世害民的厚葬之風很痛恨,下決心以自己的實際行動來矯正時弊。於是,他在得了重病以後就給他的兒子留下遺囑:待他死去,兒子要將他“裸葬”,既不著華貴的衣飾入棺,也不得陪葬金銀財寶。兒子聽了父親的囑托,很是為難。照辦吧,感情上過不去,又不合時尚;不照辦吧,父命又怎好違背?前思後慮之際,他把這事告訴了父親的密友祁侯,請祁侯和他一塊兒來說服父親。
這天,他們來到楊王孫的病床前,探望病情後便說起遺囑的事。楊王孫聽了他們的勸說,掙紮著病體,重新申述了自己關於“裸葬”的主張。他說:“搞厚葬完完全全是把好東西糟蹋在地下,純粹是浪費。還有的是今天剛入土,明天被盜走,這與暴屍荒野有什麼區別?搞厚葬的人是想把錢財帶進地下,以便繼續享用。但是,人隻要入土,屍骸腐爛,哪裏還真有什麼陰曹地府呢?所以厚葬隻能是‘死者不知,生者不得’,是一件大蠢事!”他再一次告誡兒子:“對這種世俗的做法,‘吾不為也’!”兒子被父親的想法說服了。後來,兒子懷著極為崇敬的心情,將父親“裸葬”了。這在當時曾引起轟動,給“厚葬”的時弊以很大的矯正。
人死了,就完成了自己的人生曆程,化為塵土,變成青煙。無論給他多少錢財,也不會繼續享用了,那又何必糟蹋活人應當享用的東西呢?提倡“裸葬”,也就是反對奢侈浪費。我們應當看到,雖然我國的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我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要全麵建設小康社會,需要進行長時期艱苦奮鬥。所以,艱苦奮鬥、勤儉節約,時時處處不能丟。
第二節 陶侃節儉在細微
陶侃(259—334年),字士行(或作士衡),鄱陽(今江西鄱陽)人,中國東晉時期名將,大司馬。初為縣吏,漸至郡守。永嘉五年(311年),任武昌太守。建興元年(313年),任荊州刺史。後任荊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諸軍事。他精勤吏職,不喜飲酒、賭博,為人稱道。
公元265年,司馬炎強迫魏帝退位,建立西晉王朝,自稱皇帝,是為晉武帝。他認定國家已統一,從此貪圖享樂,朝政日趨腐敗,整個國家處於一片奢靡的風氣中。當時有個官僚叫石崇,家族世代為官,大量搜刮民脂民膏,僅家中奴仆就有八百多人,具體財產更無人說得清楚,比皇親國戚們都富有幾百倍。據說他家連廁所都布置得十分豪華,不僅有華麗的床,還有絲綢的被褥,並有婢女捧香侍候。石崇還曾與文明皇後的弟弟鬥富,鋪設了十裏的彩緞,用香料和泥抹牆。但此時卻有一人例外,他就是陶侃。陶侃的母親給別人做針線養活一家人,家裏很窮,常常吃了上頓沒下頓。一次,來了客人,家裏沒有一文錢,母親隻好剪去自己的長發賣了,換來酒菜招待客人。在這樣的環境裏長大的孩子,自然懂得生活的艱辛和物品的來之不易,哪有不珍惜的道理?
在廣州任刺史時,陶侃每天早上都會將上百塊磚搬出屋外,晚上又搬進屋內,數日數月,堅持不懈。周圍的人覺得很奇怪,問他原因,他說:“過分富裕閑適的生活,會消磨意誌,怕將來不能為國家承擔重任。”
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對別人也不姑息。有一回在路上,他看到有人拿著一把沒有成熟的稻子,就走過去問:“你拿它有用嗎?”那人回答:“走路的時候看見了,隨便摘下的。”陶侃聽後大怒:“你自己不種田,卻隨意糟蹋別人的稻子!”於是他便將那人解往官府,予以懲罰。陶侃對那些不珍惜別人勞動成果的人十分痛恨。後來,陶侃當了八州都督,相當於一位大將軍,但是他常常親臨軍營視察,關心士兵的生活和訓練。當時軍隊正在造一批大船,他每天都去工地視察,看到到處都扔著木屑、竹子頭,陶侃很心痛,叫人都撿起來放進倉庫。他手下的人覺得很不可思議。
這一年冬天,雪下得很大。春天快來時,雪開始融化,道路又濕又滑,行走很不方便。陶侃讓人從倉庫裏搬出藏著的木屑,撒在路上。將士們走在上麵,又鬆又軟又幹燥。想不到木屑有如此大的用途,將士們不禁對將軍的先見之明和勤儉節約的精神頓生敬意。
過了不久,桓溫將軍率七千士兵攻打蜀地。桓溫龐大的船隊行駛在長江三峽的激流中,令敵人聞風喪膽。這些戰船就是陶侃部隊建造的。戰船建造的時間很緊,陶侃隻得帶著士兵加班加點地幹,船造了一半時發現釘子不夠用了。怎麼辦呢?采辦肯定來不及了。陶侃就想到藏在倉庫裏的竹子頭,他靈機一動,便立即叫人取出竹子頭,削成竹釘,代替鐵釘。這些竹頭牢固結實,不怕水浸泡。幾十條戰船按時趕造出來,使得桓溫將軍抓住戰機,順利攻克了蜀地。
滴水彙成河,粒米攢成筐。節約是強大力量的儲蓄!事實證明,任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驕奢淫逸成風,享樂主義盛行,就沒有什麼希望。
第三節 陶母款待客人
陶侃的母親湛氏,當初是嫁給陶侃的父親陶丹做小老婆的。陶家非常貧苦。
湛氏每每很勤儉地紡紗、織布,賺錢來幫助家用。她教陶侃要結交比自己好的朋友,這樣才能增長學問和見識。家裏雖然貧苦,可是客人來了,她也要好好款待,一點兒沒有厭惡的心。有一天,雪下得很大,鄱陽地方的孝廉範逵到了陶家過夜。陶侃的母親就把自己床上新做的草薦拿出來割斷了做草料,親自去喂客人的馬;又暗地裏剪下了頭發,拿頭發去賣了錢來,充著酒菜的費用。範逵得知了這回事,就歎口氣說:“若不是這個母親,哪裏生得出像陶侃這樣的兒子來呢?”
範逵是陶侃的一個朋友,既讚賞陶侃的才智和口才,又對他的盛情款待深感愧謝。範逵到陶侃家做客,第二天早晨範逵告辭,陶侃送了一程又一程,快要送到百裏左右,範逵說:“路已經走得很遠了,您該回去了。”陶侃還是不肯回去。範逵說:“你該回去了。我到了京都洛陽,一定給你美言一番。”陶侃這才回去。範逵到了洛陽,就在一些人麵前稱讚陶侃,使他的好名聲廣為人知。
第四節 齊明帝一粽分四
蕭鸞(452—498年),字景棲小名玄度,南朝南蘭陵(治今常州西北)人。南齊的第五任皇帝(494—498年期間在位),廟號高宗。為始安王蕭道生之子、齊高帝蕭道成之侄。其父早亡,鸞由叔父高帝撫養成人。公元498年蕭鸞病故,葬於興安陵。
登上帝位後,蕭鸞就將前朝武帝新蓋的林苑完全廢去,改為良田以種穀,把田地還給百姓。他說:“奪百姓口中食、住之宅、身上衣,為自己一時享樂,這是最大的無道。”他還把原來朝廷中製造的馬車、大轎、龍船上所裝飾的金銀,下令統統挖下來,歸還國庫。他自己的衣食也十分儉樸,不讓太監給他做太好的膳食。逢年過節,沒有他的指示什麼人也不敢隨便給他加菜。他下令給管膳食的太監,每餐菜不過五,就是不能超過五樣菜。
一年元宵,京都中張燈結彩,家家戶戶喜慶元宵節,宰豬殺鵝,喝酒宴賓,一派熱烈景象。而宮牆之內,無燈無彩、無酒無席,冷冷清清,沒有一點節日的樣子。一個新來管膳食的太監,快到皇帝用膳的時候,還沒有接到指令加菜。他想百姓小民在這種節日也要治辦豐盛酒席,當今皇上難道就不可稍加點菜肴嗎?他便擅自做主,給齊明帝多加了三個菜,共成為八碗。當菜飯上去以後,齊明帝見給他多加了三個菜,立即叫侍官追詢查問,當侍官查清之後,如實上奏明帝。明帝說:“念他是新來首犯,不予治罪,趕出宮廷,永不錄用。以後再有違反,必誅無疑。”從此,誰也不敢違反明帝的規定。
一年端午節,建康城中熱鬧非凡,宮中還是沒得到皇帝的指令,無歌舞管弦,也無豪華酒宴,完全是一派清樸節儉的平日氣氛;管膳食的太監想,若給皇帝用膳像往常一樣,這就少了節日的氣氛;若是給皇帝多加酒菜,又怕皇帝怪罪。他左思又想,便想出來一個辦法:吃粽子是端午節的習俗。給皇帝做一個精致、豐富、美觀的特大粽子,這樣既不違反“菜不過五”的規定,又使內容豐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