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賓州大學“花開二度”:艾美·古特曼(3 / 3)

長江後浪推前浪,古特曼引領的賓州大學蒸蒸日上。在《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公示的大學排行榜中,賓州大學在2006年、2009年名列第4,2012年名列第5,2013年並列第8。2012年5月8日,賓州大學校董會決定,將古特曼校長的聘期延長至2019年。對外宣布消息時,現任校董事會主席大衛·科恩(DavidL.Cohen)曾這樣評價他們的校長:“董事會一致認為,艾美·古特曼是美國最優秀的大學校長。基於她卓越的領導,賓州大學才得以像今天這樣強大,這樣富有生氣。可以說,古特曼校長創造的輝煌是以往任何曆史時期都無法比擬的。”如果說,朱迪·羅丹在任時的賓州大學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那麼,艾美·古特曼則把這所美國的百年名校推上了世界舞台。

四、大學的使命與操守

隨著賓州大學在新世紀聲名鵲起,艾美·古特曼的名字也為更多的人所熟知。在社會上,她常作為成功女性的典範用來教育當代女性自立自強;在高等教育界,她也經常受邀赴各個大學發表演說,分享賓大的成功之道。2010年,普林斯頓大學舉辦詹姆斯·A.莫菲特(JamesA.MoffettLecture)係列講座。校方特意邀請了老朋友艾美·古特曼,並為她準備了一個專場講座。在那次題為《21世紀名牌大學的機遇與挑戰》的演講中,古特曼重申了她有關大學使命與操守的思考。

回到了成長的地方,是什麼促使古特曼要談論一個如此嚴肅的話題呢?也許有人會說,不用這樣大驚小怪,大學的使命本就是大學校長理應窮思極想的命題。其實,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誘因,2010年年初,古特曼參加了一個由30多位大學校長組織的國際會議,會上討論的話題是,發達國家的高校應該怎樣幫助發展中國家的兄弟院校提高教學科研能力。會議期間,一位美國的大學校長提議大會發表一份共同聲明,即增強世界高等教育的實力是每一所名牌大學義不容辭的使命。休會後,又有一位美國的大學校長悄悄地跟古特曼討論起了這個議題:“我們的大學總是抱怨沒有豐富的資源和足夠的時間,卻忽略了世界上還有很多人連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都沒有,為什麼不把構建一個世界性的大學體係納入議程呢?這才是我們值得奮鬥終生的事業啊!”校長們的建議讓古特曼意識到,其實有很多大學校長是胸懷天下、放眼世界的。可為什麼這樣一件本就達成共識的事情卻遲遲不能推進呢?可以說,如果不是受到那次國際會議的啟發,古特曼此行也許隻會選擇一個更加輕鬆愉快的話題。

大學是墓園,還是火藥廠

作為一位接受過高等教育後來又從事了數十年高校管理工作的學者,古特曼不得不尋找這一僵局背後的深層原因。出於直覺,她把審視的目光首先轉向了大學本身和看似無辜的大學校長們。

杜克大學校董會的一位董事曾經跟前校長娜內·基歐漢(NannerlKeohane)開玩笑說,如果世界末日即將到來,那麼他將躲進杜克大學,因為那裏的一切都得等到下一年才發生。隻有深陷其中的人才知道,大學其實更像一塊墓地,而不是人們想象中的象牙塔,不過,有時候情況還更糟糕一些。就在古特曼講座前不久,她的同事剛剛從一場麻煩中解脫出來。加州大學的校長馬克·尤道夫(MarkYudof)從《紐約時報》(NewYorkTimesMagazine)上援引了一篇有關屍體比照的文章。而就是這樣一個小小的舉動,卻遭到不少教師群起而攻之。尤道夫很無辜,或許他還沒弄明白,自己是怎麼引火上身的。大學就是這樣,表麵看上去死氣沉沉,生活氛圍有時候比較緊張,也許是因為思想太過自由,大學才會人心渙散、眾口難調。古特曼對此深有體會。她知道,在這個巨大的火藥廠裏,一點小小的幽默隨時都可能引發一場“火災”。

盡管在那次會議上古特曼和她的同行們都感到,改革已經成為大學跨越新世紀後的當務之急,但現實情況卻容不得他們推行所謂的改革。他們自己也承認,大學校長不過是看守墓地的守陵人,負責管理很多事,卻不能為大學做太多的事。也許有人會說,大學不是在變革嗎?不錯,從招收的學生、招聘的教師到教授的課程,大學一直與時俱進,但這種變革的速度卻遠遠比不上其他機構,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大學的變化是非常滯後的,當然,這是很多方麵的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古特曼認為,大學校長難辭其咎,她也曾遭遇過人身攻擊,陷入進退維穀的境地,她深知,坐上大學校長椅如坐針氈,很多大學校長也正是因為改革難以推進,害怕招惹麻煩,一開始就選擇了明哲保身、無所作為。

今天的大學校長提議舉全校之力來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高等教育,也一定會招致一片聲討,很多人會說:“經濟危機過後,我們自己的教育資源就很稀缺,哪裏還有資本去幫助別人?建立世界高等教育體係不過是個可笑的妄想罷了!”可見,推進改革是個非常棘手的問題。一旦大學校長感到害怕了,那麼這個問題就會因爭議而永遠被束之高閣,也許,這就是危險的循環。其實,大學無論是像墓地也好,還是像火藥廠也罷,大學校長都脫不了幹係。

資源緊張不足以成為阻力,如果懂得如何優化資源配置,事情也就不會那麼難辦,同樣,眾口難調也絕不是懈怠的理由,優秀的校長懂得如何整合意見,使其團結一致。改革能否付諸實踐,關鍵在於大學校長是否具備足夠的勇氣和魄力,是否擁有育人的迫切願望,是否懂得治校的方法。

教育麵前,人人平等

該出手時就出手,瞻前顧後反而會耽誤最佳時機。古特曼的事業還有很多亟待完善的地方,她自己也不敢公開表示她就是好校長,但這次回到普林斯頓,古特曼倒是很樂意跟師生們分享一次非常成功的經曆。

關於大學的使命,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解讀。古特曼覺得,大學首先應該捍衛教育權利的公平,至少在賓州大學是如此。在她看來,良性的高等教育環境必須具備三個指標:第一,接受教育的機會均等;第二,培養來自不同背景的領導者;第三,豐富在校學生的文化與實踐經曆。然而,現實卻並不盡如人意。古特曼上任後才發現,賓州大學的教育失衡現象令人難以置信。在這裏,富家子弟的身影隨處可見,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卻非常有限。更令人擔憂的是,很多並不具備學術潛質的富家子弟充斥校園,擠占了其他人接受優質教育的機會。古特曼意識到這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嚴重問題。社會分層滲透到大學校園後,學習成績、學術潛能不再成為學生被錄取的唯一標準,很大程度上學校受到了金錢的操控,教育權利的不公無疑已經違背了高等教育的初衷。古特曼非常擔憂:再這樣下去,大學本身會因為結構失衡而受損,不少學生的前途也將被葬送。她提出,要增加中低收入家庭學生的錄取機會,加大對在校學生的經濟援助。可是,到哪裏去籌集這麼多錢呢?學生資助可是一筆龐大的經濟預算。校董會和學校的一些管理者紛紛表示反對,他們覺得經濟本來就不景氣,賓州大學還有更重要的選擇。人們隻知道賓州大學“創造曆史”的募捐活動非常成功,卻並不清楚古特曼在發起這項運動前所承受的阻力。怎樣才能消除校方的顧慮,讓他們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呢?在大學裏,施行強權隻會適得其反,事實上,古特曼也並沒有太大的權力,她隻能用充分的證據來說服持異議者。

在普林斯頓大學的演講現場,古特曼展示了一組數據,而這正是她當年用來證明自己決斷的鐵證。按照家庭收入的標準來算,美國家庭可以分為5個階層,其中,最富裕家庭、次富裕家庭、中產階級家庭、中低收入家庭和低收入家庭各占20%。古特曼展示的數據顯示,私立名牌大學中最富裕家庭的學生比例高達57%,但是這個群體中隻有35.8%的學生屬於成績優異者。如果僅僅以學術能力作為考量標準,那麼美國社會最富裕的階層就多占據了21.2%的錄取名額。這一數據意味著他們擠占了相當一部分其他經濟背景的學生求學的機會,當然,其他經濟背景的學生也存在差異性。據統計,美國最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在私立名牌大學中的比重隻有0.6%,卻占據了優秀學生群體的7.5%。來自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同類比分別為3.7%和10.9%。境遇最慘的還不是他們,來自中產階級家庭的學生占名牌私立大學總學生人數的11.9%,但在優秀學生群體中的比重高達20.3%,被擠占的名額差為8.4%;來自中高收入家庭的學生同類比分別為17.1%和25.5%,差額同等。這樣看來,美國社會看似收入還不錯的兩個階層實際上是教育失衡的最大受害者,他們被擠占的名額差高達16.8%。

事實證明,大學並沒有合理分配優質的教育資源。上流社會正在利用他們的經濟特權侵占其他人受教育的機會。古特曼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在於,富人不但霸占了更多的名校名額,同時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著私立名牌大學的學費。來自其他經濟背景的學生也許會抱怨,常春藤盟校的收費太高了,他們想上也上不起,但他們並沒有意識到,一旦學校被那些不在乎錢多錢少的富家子弟霸占,那麼私立大學的學費可能早就脫離了市場行情。

在古特曼看來,發動募捐運動、建立獎學金製度不僅是一個關乎錢的問題,它直接關係到個人、大學和社會的利益。對於無數的學生來說,教育權利失衡可能會導致他們個人理想失落、成功道路受阻;對於大學本身而言,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將破壞合理的人才結構、違背高等教育的使命;而對於整個社會來說,這種現象也將導致窮人更窮、富人更富,從而加劇社會的兩極分化。

一目了然的數據看起來比聲嘶力竭的呼籲和強製性的措施更有說服力,古特曼的陳詞讓她的反對者心服口服,這才會有後來人們看到的如火如荼的募捐運動和賓大首次施行的“零貸款”獎助政策。古特曼在講座上特地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證明,所謂的資源短缺不過是逃避責任的借口,推行改革也不是什麼步履維艱的事情。

幫助別人不會削弱自己

現在看來,似乎所有的借口都不攻自破了。古特曼最初的思考,進而可以轉化為另一個話題——為什麼世界名牌大學有那麼多人不願意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高等教育呢?這應該就是世界高等教育體係尚未建立的唯一理由了吧!

其實,發達國家的名牌大學也有自己的苦衷。或者說,對於建立世界性的高等教育體係,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為了增強學校的競爭力,他們需要在世界範圍內網羅學術資源,集中精力提高教學科研水平,而除了發展壯大自身的實力外,他們已經沒有多餘的精力、財力、物力來扶持發展中國家的教育事業了。除此之外,還有很多人心存疑慮,他們認為,幫助發展國家發展教育事業必定要供給資源,而資源輸出無疑會削弱自身的實力,二者是相互抵觸的。

其實,關鍵問題之一是人們對於“幫助”的理解。傳統觀念中,幫助意味著單方麵的付出或單向度的給予,但在現代社會,這樣的闡釋已經過時了。很多時候幫助是雙向度的,其存在的前提和產生的後果都是互利共贏。古特曼認為,美國的名牌大學若要幫助發展中國家發展高等教育事業,大可不必采取饋贈或施與的方式。事實上,他們若能建立起合作、互動的友好關係,那麼作為施以援手的一方將不會感到那麼吃力。比如,發達國家的名牌大學可以與發展中國家的高校交換學生、共享課堂教學資源,或者鼓勵教師合作交流、共同研發課題,當然,發達國家的名牌大學也可以幫助發展中國家培養學生,為這些學生提供優質的學習環境,並在他們學有所成後報效國家。對於世界上的任何一所名牌大學來說,他們完全有能力來承擔這樣的幫扶義務,整個過程並不需要耗費太多的資源,甚至可以說,他們還能從彼此的交流互動中,了解到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趨勢,這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是大有裨益的。其實,作為傳統意義上接受幫助的一方,發展中國家也更樂意與發達國家的高校建立夥伴關係,而不是被動接受他們的施舍。

很多時候,幫助別人也是幫助自己。如果發達國家的名牌大學能夠在扶持發展中國家的同時還能壯大自己,那麼何樂而不為呢?

古特曼一開始提出的這個沉重話題,最終被輕鬆破解。

五、人生的意義在於服務

轉眼間,

艾美·古特曼已在賓州大學工作了九個年頭。從一開始的不甚了解到如今的了如指掌,古特曼在賓大經曆了榮辱沉浮,品味過酸甜苦辣。情到深處,她會忘了自己是哈佛人、普林斯頓人,還是賓大人。不過,哪裏的出身並不重要,畢竟這些都是她的血統。哈佛,給過她自由、開放的視野;普林斯頓,給過她嚴謹治學的傳統與相伴一生的愛。賓州大學給過她什麼呢?古特曼也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九年來,她不僅在感受,也在傳承,甚至在構建賓州大學所特有的奉獻精神。過去的經曆告訴古特曼,人生的意義在於服務,而她也迫切希望與人分享她的經驗之談、她的心得體會。

一代人應運而生

2013年5月18日,賓州大學在富蘭克林運動場上舉行了第257屆畢業生典禮。作為校長,古特曼發表例行演說,作最後的道別。看到一張張風華正茂的臉龐,古特曼熱情洋溢地打起了招呼。她毫不吝惜發自內心的誇讚,她說孩子們穿上學位服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漂亮,學生們也隨之歡呼雀躍,不少人還站起來呐喊。古特曼的開場白總能活躍氣氛,一開始就能振奮人心。不過,這一次她沒有直奔主題,而是先給學生們講了一個小故事。

250多年前,賓州大學的創始人本傑明·富蘭克林和一群社會名流均受到邀請參加學校的第7屆畢業典禮。那是富蘭克林一生中參加的唯一一次賓大的畢業典禮。後來,大蕭條(GreatDepression)時期,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FranklinDelanoRoosevelt)也曾來到賓大的富蘭克林運動場,接受所在政黨的提名並參加總統連任競選。當很多人在危機時刻感到悲觀絕望時,羅斯福卻看到了希望。他說:“一些美國人生來備受恩寵,一些美國人生來承載期望,而我們這一代美國人則是應運而生。”人生來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背景,亦無力抵製時代的洪流,這是宿命。但人可以轉變心態,改變作為,這就是選擇。

聰明的學生一定能聽出古特曼講述這個故事的初衷。今天的畢業生們就是羅斯福所說的“一代人”,他們既備受恩寵,又背負期望;他們是應運而生的一代!天降大任於斯,怎樣才能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呢?古特曼終於可以直奔主題了。她告訴年輕人們——鞠躬盡瘁地服務他人,就是世界與人生的希望所在!

讓善行成為一種習慣

讓善行成為一種習慣,人類本應是相親相愛的大家庭。也許現代人並不喜歡用善行、用服務來概括這種美德,他們更喜歡用一個法律術語——公民權。人們普遍理解的好公民不僅會投票選舉,還會為自己支持的候選人爭取選票;但這隻是狹義的公民權,事實上,公民權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麵麵,它要求人們樂善好施、助人為樂,而不僅僅是捍衛作為一個公民的基本權利。

無論是談及服務與奉獻,還是所謂的公民權,古特曼都倍感欣慰。過去的幾年,2013屆的畢業生們已經證明了他們是人類大家庭中最優秀的公民。每年都會有來自護理學院、牙醫學院、藝術與科學學院、社會政策與實踐學院以及佩雷爾曼醫學院的學生前去社區診所,為費城得不到醫療保障的老弱病殘者提供無償服務;每年,也會有成千上萬的學生去芭芭拉與愛德華·內特社區合作中心(BarbaraandEdwardNetterCenterforCommunityPartnerships)接受服務性課程培訓,這些社區服務課的內容廣泛,涉及教育、衛生保健、失業保障和經濟福利等各個方麵。可見,在賓州大學,服務他人已經成為學習與生活相結合的最佳途徑,而學生們也時刻準備著為身邊的人提供幫助。

事實上,善行沒有期限,也不分場合,一個真正優秀的人,不是事業有多麼成功,人生有多麼輝煌,而是他一生心存善念,終身熱愛善行。

付出比收獲更重要

賓大的學生樂於奉獻,古特曼曾無數次為他們感到驕傲,但是她也能感受到,台下還有人懷揣焦灼的心靈,她知道,此時此刻他們必定忐忑不安,他們迫不及待地想找到一份薪水不錯的工作。這是人之常情,畢竟誰都希望自身的價值得到肯定,但對於這種心態,古特曼卻並不認同,在她看來,年輕人想通過掙大錢來證明自身價值,很大程度上是時代的焦慮與內心的浮躁作祟。

遙想當年博士畢業之際,古特曼的薪水隻有每周200美元,第一次拿到這份少得可憐的工資時,古特曼卻欣喜若狂,因為她選擇了自己最鍾情的職業,並且這份職業給她的報酬比她父親生前的薪水高出了兩倍多。古特曼當時還有很多種其他的選擇,她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學識追求高薪厚祿,但她沒有這樣做。用古特曼的話來說,如果當年她做出了其他的選擇,那麼她可能永遠都享受不到教育事業帶來的快樂。金錢所產生的是一時之快,而奉獻帶來的則是一生的幸福。

拯救世界從拯救一個人開始

艾美·古特曼的忠告,源自她年輕時的經曆。上高中時,古特曼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殘疾兒童夏令營洗碗,不久後,她成了夏令營的一名指導老師。在與學生們相處的日子裏,古特曼發現,班裏的黛娜經常鬱鬱寡歡,有時候還會偷偷哭泣。在此之前,她已經知道了黛娜家的情況,黛娜的母親同時兼任三份保潔工作,一家人的生活非常窘迫。

看到黛娜孤獨無助的樣子,古特曼總會走過去噓寒問暖,傾心照顧。黛娜告訴古特曼,她很內疚,因為媽媽不能陪她來夏令營,媽媽為了維持生計不得不辛苦地工作。古特曼感到她有責任幫助這個懂事的小姑娘。那年夏天,古特曼立誌要消除黛娜的內疚感,她告訴黛娜,如果她努力學習並成為夏令營中的佼佼者,那麼媽媽就算再苦再累也會感到幸福的。後來,黛娜做到了,夏令營結束後,黛娜的媽媽寫信告訴古特曼,黛娜每天都很開心,表現非常棒。所謂愛,就是給寒冷的心靈送去溫暖,為黑暗的世界點亮光明。

那是古特曼第一次感受到幫助別人所產生的巨大幸福感。從此,她在為他人服務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大事始於毫末,拯救世界從拯救一個人開始,而這個人就是身邊的人。

在畢業生們即將踏入社會之際,古特曼送給了他們最後一份厚禮,如果年輕人能早一點懂得人生的意義,那麼這份禮物將保證他們今後的人生少走彎路。

時光飛逝,如白駒過隙。艾美·古特曼在賓州大學的任期尚有5年之久,算起來,她應該是常春藤盟校中任職時間最長的女校長了。對於古特曼來說,一開始她麵臨的最大挑戰是超越,而超越意味著勇氣、膽識和理智,現在她麵對的最大挑戰是堅持,而堅持需要信念、毅力和智慧。在過去的接力賽中,她是最優秀的接力手,在未來的長跑角力中,她還能跑出怎樣優秀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