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賓州大學“花開二度”:艾美·古特曼(2 / 3)

然而,令人始料未及的是,幾個月後金融危機席卷而來。和美國其他的高校一樣,賓州大學也未能幸免,很快就陷入了基金縮水、開支緊縮的困境。不過,相較於很多遭遇重創的兄弟院校,賓大還隻算是受了點“皮外傷”。古特曼上任後一直采取相對謹慎的財政政策,賓大2004年後的財政預算也持續保持穩步提升的態勢。古特曼並沒有想到金融危機會突如其來,事實上,她也沒有為此做任何思想準備,由於此前古特曼製定了精細的財政收支政策,所以危機來襲時學校的經濟損失均降到了最低限度。在各大學校紛紛投資收效最高的公共基金時,古特曼卻把賓大2.5億美元的公共基金縮減到10萬美金,除此之外,為了保護學校的現金儲備,她上任後馬上停止了學校的證券借貸業務,在投資市場上,孤注一擲離一本萬利很近,離傾家蕩產也不遠。

古特曼不喜歡風險投資,她更願意開拓多樣化的融資渠道。在金融危機中,正是古特曼謹小慎微的處事作風和平穩的財政政策挽救了賓大,才不至於遭受傷筋動骨的創痛。

危機來襲,“創造曆史”的募捐運動還要繼續嗎?古特曼不但要繼續,還要大張旗鼓地開展下去。金融危機的影響是世界範圍的,考慮到校友們都可能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古特曼的募捐計劃不得不稍作調整。對於賓大來說,最行之有效的募捐方式是遍地撒網,最大範圍地尋求校友的支持,而對於校友們來說,他們在頹靡的經濟形勢下,也更需要積極的正能量。很多時候,人一旦學會了換位思考,再難的問題也會迎刃而解。古特曼適時地扭轉了籌資思路,下設了一個名為“TimetoShine”的募捐活動。此後,古特曼便開始了全球巡講。和先前的募捐活動一樣,每到一個城市,古特曼都會精心準備一番,她要讓校友們感受到,母校的愛一直都在。很多慷慨解囊的校友也表示,是古特曼校長激發了他們的使命感,讓他們覺得捐贈的每一分錢都孕育著一線希望。萬眾一心才能眾誌成城,據統計,古特曼吸引了全球近327000名校友參加了這次募捐活動,2011年9月賓州大學提前完成了35億美元的募捐任務,截至2012年年底,賓大已經獲得了43億美元的捐款。在常春藤盟校的捐贈基金普遍大幅縮水的情況下,古特曼卻創造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募捐奇跡(見下表)。

事實證明,艾美·古特曼的籌資能力絲毫不遜色於她的兩位前輩,但古特曼成功的秘訣與她們又不盡相同,她的募捐更多的是靠用心與致情。

變危機為轉機——草根通往金字塔尖的路

積極樂觀的心態也是古特曼創造募捐奇跡的重要因素。當成千上萬的機構在金融危機中元氣大傷並因此一蹶不振時,古特曼卻說:“當下的經濟與金融危機是自大蕭條以來最為嚴重的時刻,我們不能讓它白白地流失過去。在21世紀,把各學科的知識融為一體,乃是高等教育的基本使命。對於賓大來說,此次危機顯然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使我們可以把經濟學、政治學、法律與金融等各個領域的傑出的學者召集起來,讓我們整個大學都可以分享他們的洞見,探索我國曆史上這一獨特的時刻所產生的危機的起因和可能產生的後果。”那時候,古特曼就已經透露了一個訊息——要變危機為轉機。

在就職典禮上,古特曼曾經信誓旦旦地說,賓大的校門要向所有平民學子敞開。如果好好利用這次金融危機的特殊情勢,那麼,危機也能成為古特曼兌現承諾的契機。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時,古特曼最擔憂的不是賓大能否力挽狂瀾,而是學生們能否渡過難關。在與學生攀談的過程中,古特曼了解到,他們的情況比想象中的還要糟糕。有些學生的父母被迫失業,有些家庭的財產投資瞬間蒸發一空,再加上就業市場蕭條,不少學生畢業即麵臨失業,更別提那些背負助學貸款的學生了,他們中的一些人精神幾近崩潰。

如果校方能適時地給予幫助,那麼對於很多學生來說,這場經濟危機也意味著命運的轉機。與那些危急關頭正在苦苦思索如何裁員的領導者不同,古特曼想到的是怎樣“撒錢”。可是哪裏去找那麼多的錢呢?這就是古特曼繼續全球募捐運動的內在動力,因為學生們此時此刻最需要的是錢。募捐進展得非常順利,學校就能放心大膽地把錢投放給學生,使其成為最終的受益者。2008年9月,賓州大學實施了一項史無前例的無貸款助學政策(Loan-freePackages),即家庭收入在10萬美元以下的優秀學生均可獲得學校提供的無償資助。一年後,學校還減免了此前貸款上學的學生全部的債務。“無論是對美國的高等教育界,還是賓大自身來說,這都是一個巨大的轉變”,古特曼說,“讓賓大的教育最大範圍地向有才華的學生開放,是我們最神聖的使命。很高興看到,那麼多的學生不再對賓大望而卻步,不再懼怕負債累累了。我們投資巨大,是為了兌現我當初的承諾,更是為了點亮千萬學生的前途。我相信,一切才華橫溢、勤奮努力的年輕人都有追求夢想的權利。學校也將保證,他們不用擔心尋夢的旅程會給家庭帶來怎樣沉重的負擔”。

撇開金融危機的特殊形勢,古特曼推行無貸款助學政策主要基於兩個原因:第一,多元化的學生群體有利於增強學校的整體實力;第二,大學隻有先招收不同背景的學生,才能培養出多樣性、創新型的領導群體。當然,這隻是一位高等教育管理者最理性的考量,其實,古特曼對學生們不遺餘力的幫助還源於她的母性關懷。青年時期遭遇過輟學危機,古特曼對“知識改變命運”的理解刻骨銘心。後來做了母親,她更能設身處地地為孩子們的前途考慮,不希望他們重複自己的痛苦。

雪莉·提爾曼早在2001年就在普林斯頓實施了零貸款助學,也就是說,艾美·古特曼推行這項政策時已經有了先例。不過,由於賓大的本科生是常春藤盟校中最大的群體,所以賓大零貸款助學政策的覆蓋麵也是最大的。可以說,古特曼不是“第一”,也是“第一”。

校園“東征”:向中心城區進軍

對於一位承前啟後的大學校長來說,她所承擔的時代重托更多來自於如何超越前人。古特曼的前輩朱迪·羅丹太過優秀,因而要超越曆史也就顯得異常艱難,不過,對於壯誌淩雲的古特曼來說,即便是千難萬險也不足畏懼,因為她喜歡挑戰,更相信自己。朱迪·羅丹曾經打造的“賓大—西費城”城市圈已經成為美國大學參與城市建設的國家範本,但古特曼並不滿足於已有的成就,早在就職演說時,她就表明了自己的雄心壯誌,要擴大學校在中心城區乃至全國的影響力。

如果說,朱迪·羅丹打造的城市功能圈具有滾雪球的效應,那麼,古特曼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把這個雪球越滾越大。究竟怎樣才能最大範圍地發揮賓大的城市影響力呢?這一次,古特曼采取了循序漸進的方式,從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到構建社會功能秩序。

(一)擴張版圖,聯結中心城區。2006年,古特曼在繼“賓大契約”後,又推出了一項校園發展規劃“賓大聯結”(PennConnects)。在這份長達30年的發展綱要裏,古特曼明確提出,賓大的校園要向東部擴張,用以連接費城中心城區。早在2004年,朱迪·羅丹即將卸任時曾與美國郵政署簽訂過一份購地協約,後來由於校長換屆,關於置地的事隻能暫時擱置。作為市政議員和基爾河發展公司(SchuylkillRiverDevelopmentCorporation)的董事,古特曼利用職務之便,2007年完成了基爾河附近這片土地的交接事宜,並將地盤最終敲定為24英畝。盡管郵政署名下的這片土地毗鄰基爾河,旁邊就是交通樞紐,但過去一直是個廢棄的停車場,許多年來無人問津。多虧了朱迪·羅丹校長先前慧眼識珠,賓大才擁有了這塊風水寶地,可是,怎樣合理開發這片土地才能為賓大所用呢?古特曼校長認為,應該把這片閑置地作為“賓大聯結”規劃的核心項目來開發,將其打造成連接賓大與中心城區的生態公園。2009年,賓大在這片閑置地上破土動工,準備修建一座城市綠洲——賓大公園(PennPark)。早在策劃方案時,古特曼就提出,這座生態公園在為社區提供運動場地和娛樂場所的同時,一定要與周邊自然環境相適應。表麵上看這裏隻是一片植被茂盛的城市綠洲,但實際上,運動場下方還鋪設了錯綜複雜的地下排水管道。一旦暴風雨來襲,賓大公園的水流將直接排向基爾河,而不會存在雨水淤積的現象,這樣先進的設施和環保的理念在當年美國高校的工程中非常罕見。2011年9月,賓大公園正式向全體市民開放。由於基爾河畔鋪設有供觀光、休閑的人行道,賓大公園旁邊就是通往中心城區的立交橋,很快這裏就成為城市居民參加體育活動、享受綠色生活的首選之所。不僅如此,賓大公園建成後,賓州大學的綠地麵積隨之擴大了20%,學校本身也成為這項工程最大的受益者。開園慶典上,古特曼曾激動地告訴媒體:“它實現了我們連接西費城與中心城區的願望,從此,大費城最富生機的兩個鄰居走到了一起。”直到今天,賓大公園還被費城人稱為“城市聖地”。不過,古特曼校長似乎還不滿足於現有的校園版圖,2012年9月,也就是賓大公園落成後一年,賓州大學開辟的休梅克綠地(ShoemakerGreen)也正式向市民開放。這片建在富蘭克林運動場(FranklinField)旁的綠草坪,通過人行道將體育館、哈欽森健身房(HutchinsonGym)、韋斯·帕維利恩教育公區(WeissPavilionwithitsNewEducationCommons)、賓大公園和學校的東門貫穿在一起。除了修建公園、平整綠地外,賓大還修複了ARCH地區的老房子和1920公共空間(1920

Commons),試圖進一步發揮它們的學術和文娛功能,隨後,學校又購買了基爾河東岸的杜邦·馬歇爾實驗室(theDuPontMarshallLaboratory),準備做市場化的改造。古特曼的校園東征計劃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圈地運動”——隻是為了霸占土地而擴大麵積,確切地說,古特曼要把賓大打造成一塊“磁石”,吸引城市居民接近、了解、融入這所大學,並最終讓大學來包容、影響四麵八方的人們。賓大在不動聲色、沒有任何隔閡的情況下擴大版圖,逐漸向中心城區躍進,而這就是所謂的“磁石效應”。

(二)改善社區醫療服務條件。除此之外,古特曼還感到,要想擴大賓大的影響力,必須深入城市社會的深層肌理,讓大學的學術資源真正轉化為城市的服務功能。古特曼上任後,一直致力於改善西費城乃至中心城區的醫療服務狀況。她發起建成的露絲與雷蒙德·佩雷爾曼高級醫學研究中心(RuthandRaymondPerelmanCenterforAdvancedMedicine)、羅伯茨質子醫療中心(RobertsProtonTherapyCenter)、費舍爾轉移研究中心(FisherTranslationalResearchCenter),不但解決了當地病人日常看病的問題,還承擔起了醫療技術研發的重任,不僅如此,賓大2009年還投資一億多美元為部分居民提供了免費醫療服務和定額的醫療資助,護理學院的師生們自發組織的“老年人生活自理行動”(Penn’sLivingIndependentlyforElders,簡稱LIFE),為費城數以萬計的老人提供過護理幫助,醫學院的師生們更是在城區中開辦了許多社區小醫院和牙科診所,免費為市民看病治療。賓大的醫學在全美高校排行榜上一直遙遙領先,古特曼之所以要首先改造費城的醫療服務設施,也是因為她懂得如何發揮學校的優勢資源。

(三)完善城市教育功能。朱迪·羅丹在任時,賓州大學對西費城地區教育資源的貢獻有目共睹。尤其是她創建於2001年的賓大亞曆山大學校(PennAlexanderSchool)更是堪稱大學與公立小學聯誼的國家範本。作為一位資深的教育管理者,古特曼也非常認同前任的觀點。從國家角度來說,教育是立國之本;從個人立場來看,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在美國,有一個公益項目叫KIPP特殊學校。這些公益學校專門給貧困兒童提供免費教學,並承擔從小學到高中的全程教育課程。鑒於每年都有非常優秀的學生來自KIPP,古特曼決定與KIPP建立幫扶關係,在給學校提供教師資源和課程幫助的同時,還將賓大對該校的招錄名額增加至12~15個。古特曼承諾說:“賓州大學與KIPP很自然地走到了一起,並結成了夥伴關係。從此,我們將不遺餘力地幫助那些來自貧困社區的孩子們,發掘他們的潛能,改變他們的人生。”所謂長江後浪推前浪,古特曼校長將學校的教育資源延伸到了整個費城,乃至全美國。據統計,僅2009年賓大就有2000多名師生為費城的4000多個孩子提供了累計50000多個小時的家庭課程服務,正是在這樣一對一的幫扶項目中,更多的孩子通過知識改變了命運,更多的孩子立誌做一個賓大人,而賓大本身,也因此聲名遠揚。

(四)培養大學生的服務精神。古特曼的校園東征計劃穩步進行,賓州大學在費城乃至全國的影響力也與日俱增。然而,校長仍然覺得有所欠缺,總擔心賓大的盛世光景難以長存。究竟怎樣才能持久地發揮賓大的學術優勢、維持學校的強大聲望呢?古特曼認為,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奉獻精神、服務意識和領導力,使他們無論在學校裏還是在畢業後,都能為費城、國家乃至全世界發光發熱。為此,學校專門開辦了一家社區服務培訓基地——內特中心(NetterCenter),為學生們量身定做了一係列的ABCS社區服務課程,培訓結束後,這些學生將直接投入到社區的學校、診所和費城其他的公益活動站點。此外,基於費城的城市建設,賓大還在校園內建設了一座城市小屋(CivicHouse),專門供學生討論或組織市民活動之用。為了培養學生的領導力,學校還創立了賓大福克斯領導力項目(Penn’sFoxLeadershipProgram),定期為學生提供與主題相關的培訓課程。古特曼曾在多個場合呼籲賓大的學生踐行富蘭克林的實踐精神,一批批的畢業生也響應她的號召,相繼投入到了大費城的教育、醫療、文化與經濟建設的事業中。可以說,賓大人的足跡無論到哪裏,都會將愛與陽光灑向那裏,正因為如此,賓州大學的版圖擴張才沒有邊界,未來的路才會越走越寬、越來越長。

經過朱迪·羅丹、艾美·古特曼兩位校長艱苦卓絕的奮鬥,以及一代代賓大師生的不懈努力,今天的賓州大學已經發展成為大費城的經濟引擎和文化動力。據Econsult的報告顯示,賓大平均每年為費城創造65億美元的經濟貢獻,占城市總收入的3%。僅2009年,賓大就從費城地區的企業中購買了價值8570萬美元的產品和服務,其中的6990萬美元支付給了當地的中小企業,作為城市最大的私營雇主,賓大該年度為費城上繳的稅收也高達9100萬美元。在經濟大蕭條時期,賓大作為教育與醫學合為一體的大型機構,還為費城增加了近30%的就業崗位。當然,僅僅做經濟大亨還不足以體現它強大的影響力,除此之外,學校每年都會為費城居民組織豐富多彩的演講活動、娛樂活動和文化展覽,可以說,因為賓州大學的存在,費城人的生活格調才會如此高雅。

如果說,朱迪·羅丹把賓大與西費城的聯誼關係打造成了眾多高校相繼效仿的國家範本,那麼到了繼任者艾美·古特曼的手裏,大學的城市圈則得到了最大範圍的延伸。2009年,美國優秀大學與大學城市聯誼調查組(theSurveyofBestCollegeandUniversityCivicPartnerships)對全美25所高校進行了城市影響力的綜合評估,賓州大學獲得了城市頭號“好鄰居”的美譽。同年,“賓大契約”計劃完滿成功,古特曼兌現了當初在就職儀式上的莊嚴承諾。在這場校園“東征”的運動中,艾美·古特曼親臨現場指揮,帶隊衝鋒陷陣。人們看到,一個蒸蒸日上的賓大正向費城、向全國乃至全世界挺進。

尋夢之旅:賓大走向世界

如前所述,古特曼給賓州大學最終的定位是要走向世界。從走馬上任之初,古特曼就開始孕育賓大的世界夢,然而,打造一所國際化的大學,僅靠平添幾棟大樓、幾座公園或幾家研究所還遠遠不夠,古特曼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一方麵,她要集思廣益,整合全球最優質的教學、研究與校友資源;另一方麵,她還要推銷品牌,在擴充自身實力的同時與全世界的賓大校友廣泛聯誼。所以,除了在學校處理繁重的校務外,她每年還要安排大量的時間出國訪問。上任後古特曼的足跡幾乎遍布五洲四海,遍及全世界許多最知名的大學。

2010年3月,古特曼率領賓州大學法學院、口腔醫學院和沃頓商學院的相關教授訪問中國。3月9日,古特曼一行與清華大學建築學院簽訂合約,準備建立中美第一所建築模擬與能源研究中心。在簡短的參觀訪問後,古特曼於次日來到中國最負盛名的北京大學,並將3月10日定為“北京大學—賓州大學日”。這一天,古特曼發表了訪問北京期間最重要的一次演講《由共存到合作:通識教育與職業教育的融合》(FromCo-existencetoCollaboration:IntegratingLiberalArtsandProfessionalEducation)。古特曼說,賓州大學正在探索一種創新的教育模式,即既傳授學生實用技能,又培養其人文品質,談及具體的實施方案時,古特曼表示,她希望與中國的高校建立夥伴關係,尋求跨學科合作的途徑。兩年後,願望變成了現實。2012年,賓州大學校董會斥資500萬美元,準備在北京建一所賓大—沃頓中國研究中心(Penn-WhartonChinaCenter),該中心落成後,將用於校友聯誼、跨校合作和賓大教師參與海外研究的大本營,當然,這隻是賓州大學品牌戰略的一小步。

雙管齊下,才能均衡發展。從美國的常春藤名校到世界的知名大學,賓州大學在轉型前還需要做內部的調整。2013年5月,賓大校董會成員理查德·佩裏(RichardPerry)與妻子一道為母校捐贈了1000萬美元。為了合理使用這筆資金,古特曼決定將其用於創建一所國際研討中心,使其為學校的國際化戰略服務。幾個月後,“佩裏世界小屋”(PerryWorldHouse)破土動工,該中心預計在2015年落成,屆時將成為賓大師生與國際訪問學者們研究國際熱點問題的基地,建成後,賓大將在這裏舉辦一年一度的全球解決方案會議(GlobalSolutionsProgram),用以吸引國際領軍人才來學校探討世界性問題。除此之外,古特曼還將1000萬美元贈款中的部分金額用於招聘傑出的國際學者,授予他們教授教席。可以憧憬,在未來的“世界小屋”裏,全球最頂尖的學者將濟濟一堂,不同的文化將彼此碰撞,而賓州大學也正是在這種交流互動中發揮著它的國際領導力與世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