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工程的視角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2 / 3)

5.理想型社會工程思維轉變為求真務實講求實效的實踐型社會工程思維

過去,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工程的思維建構表現為一種理想化傾向,把社會主義理解為“一大二公三純四平均”,不考慮現實約束條件,試圖按社會主義的理想狀態進行現實建構。這種美好的願望因為完全脫離實際,操作性差,導致了實踐上的挫折與失敗。改革開放後,在汲取曆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曆經多次思想大解放的洗禮,我們黨確立了求真務實講求實效的實踐型社會工程思維,麵向現實,從時代實際國情實際黨情實際出發,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工程的思維謀劃,提出了一係列更加符合實際的社會工程設想。例如,改革開放後農村聯產承包責任製的構想與推廣,以公有製為主體的多種所有製形式的施行,社會主義市場化改革等等就是這種實踐型社會工程思維的突出表現。

6.效率取向型社會工程思維轉變為公平取向型社會工程思維

社會工程思維是一種價值思維,它需要協調與整合多種不同的價值目標,以確立一定的工程價值取向。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是當今世界各個國家普遍麵臨的社會難題。效率與公平都是社會主義追求的價值目標,但是,社會主義要“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的本質特征,決定了公平是社會主義的基本目標,最能體現社會主義的特殊價值。[1]改革開放初,百廢待興,各項事業亟待發展,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工程思維取向上采取了“效率取向”型價值取向,表現在它確立了“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社會工程原則,重社會主義建設的效率價值,輕視社會公平價值。盡管在當時的特定社會曆史條件下,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帶來了一些負麵影響。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以來,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工程思維上實現了由效率取向型向公平取向型的轉變,把追求公平正義作為社會主義建設工程的最高價值和趨向。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指出:“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製度是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根本特征,必須加緊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要作用的製度”。[2]這就確立了以公平正義的價值目標來協調統攝其他各種價值目標的社會主義建設工程的思維趨向,為社會主義建設工程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二、從社會工程設計變化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社會工程設計是社會工程活動的關鍵環節,科學合理的社會工程設計對社會工程的成功起著基礎和保證作用。社會工程設計包括社會工程目標設計、模式設計和程序設計等。改革開放以來,麵對時代和實踐的不斷發展,我們黨在實施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的設計方麵發生了很大的轉變。

1.社會工程目標設計

社會工程是價值定向的實踐活動,具有強烈的指向性,工程目標就是它的航標與靈魂,對整個社會工程建設和運行具有激勵、導向、凝聚、整合、規範、調控、評價等功能。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目標上,黨的十二大確立了在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同時,一定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兩大工程目標係統;黨的十三大提出了“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三大目標設計,從而從經濟、政治、文化三個維度上確立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的目標體係。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進入了發展加速期和社會矛盾凸顯期,社會轉型使得各種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突出,為應對複雜而嚴峻的社會現實,我們黨適時地調整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的目標設計,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又提出了“社會建設”的新思想,由此形成了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的四大工程設計目標,從而確立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協調發展、四位一體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係統,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的目標設計更加豐富、全麵和完善,這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上的深化以及對社會主義建設工程價值自覺上的進步。

2.社會工程模式設計

模式即樣式、表現形式。社會工程模式即指社會工程理想藍圖的實現樣式、呈現方式,社會工程模式設計是最能體現設計主體個性、創造性、價值追求的環節。改革開放前,由於特殊的社會曆史原因,我們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工程模式設計上,基本上是“移植”、“照搬”和采用了前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模式——政治上的高度集權製,經濟上的計劃經濟,文化上保守封閉的意識形態體係等等。改革開放後,在與世界各民族國家的交流互動中,在對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實踐的深刻反省中,在對十年內亂的痛定思痛中,我們黨找到了一個社會主義建設工程的嶄新模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它以鄧小平理論的創立為標誌,說明我們黨探索出了在中國這樣一個東方落後大國建設社會主義的獨特發展路徑和實現樣式,這表現在黨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等各層麵確立了一係列新的具體製度模式。經濟製度上,從計劃經濟模式轉變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政治製度上,從高度集權的行政一體化模式轉變為黨的領導、人民民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現代民主政治模式;在社會結構設計上,從改革前的組織化社會結構轉變為改革後的社會組織化結構模式。所謂組織化社會結構體係是以政黨組織及其網絡體係為基礎來建構社會與國家,實現社會整合與國家整合,它是在計劃經濟體製下,國家權力高度集中,個體不獨立背景下形成的封閉式社會建構體係。所謂社會組織化的社會建構體係是基於現代社會本身應有的要素,如獨立的個體、自由的資本、多元的網絡等來建構社會,整合國家,[3]它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於個體的獨立、公民社會的發育、社會的自主而形成的開放性的社會建構體係。在社會建設模式上,黨提出了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目標建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模式設計思想。在文化製度設計上,打破了改革開放前國家意識形態一統天下的一元化文化體製,為適應全球化、開放化、多元化社會的新形勢,確立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為主導的一元性與多元性相統一的充滿活力的文化發展體製與模式。如此等等,表明我們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模式設計上更加科學,更加富有民族創造性和鮮明個性,極大地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

3.社會工程程序設計

社會工程程序設計主要解決工程行動的操作順序和步驟問題。麵對改革開放這一龐大而複雜的社會主義建設工程實踐,我們黨從實際出發,確立了“自上而下、量力而行、循序漸進、從單一式改革到全麵性改革”的社會工程程序。所謂自上而下,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由政府主導和推動,有計劃、有步驟地自上而下進行社會改革;所謂量力而行,是指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社會承受力,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與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結合起來,而不是像蘇聯東歐國家那樣采取非常激進的辦法進行改革;所謂循序漸進,是指由農村到城市、由經濟到政治、由沿海到內地,本著先易後難的原則逐步推進和深化改革;所謂單一式到全麵性改革,是指從某一層麵的改革如經濟體製改革、文化體製改革等入手,不斷探索和積累改革經驗,再到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全方位的係統化改革,避免改革引起劇烈的社會震蕩與衝突。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社會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與進步從實踐上驗證了上述社會工程程序設計的有效性與合理性。當然,辯證地看,這種社會工程程序設計也存在一些問題與局限性,例如這種程序設計往往造成改革的迂回曲折、缺乏係統性與協同性,值得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