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社會工程的視角看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3 / 3)

@@@三、從社會工程建設進步看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就

社會工程建設是社會工程藍圖、方案、設計的實施與落實階段,是改造和優化社會關係結構的重要環節。

1.社會工程建設理念的轉變:以物為本到以人為本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在領導和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方麵的最大進步,就在於確立了以人為本的社會工程建設理念,使社會工程建設實現了以物為本向以人為本的轉變。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要注重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各項建設“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4]這就確立了人的建設在社會建設中的核心地位。人是社會的主體,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說到底是人的建設的工程。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人的自由全麵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本質要求,社會主義建設工程的一切活動都要圍繞人的一切而展開,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麵發展。以人為本的社會工程建設理念,揭示了社會工程建設的根本與靈魂,可以使我們克服長期以來單純追求經濟增長,GDP崇拜,在社會建設上見物不見人、忽視民生問題和人的發展的以物為本思想所造成的弊端,使社會工程建設更好地滿足了人的需要,增進人民的福祉,促進人的自由、解放、發展與完善。

2.社會工程建設取向的轉變:又快又好到又好又快

“快”是一個量的概念,它突出速度、效率、增長、擴張等意義,“好”是一個質的概念,也是一個價值概念,它突出效益、品質、質量、善等意義。又快又好,強調速度優先,又好又快強調質量優先。改革開放初,為了迅速擺脫十年動亂造成的經濟落後、社會停滯局麵,我們黨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確立了社會主義建設工程又快又好的建設方針,強調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它極大地調動了人們的發展積極性,促進了社會的迅速發展。但是,這種重量輕質的工程建設方針,導致了唯經濟發展論、忽視環境、不計成本、無視發展代價的不良後果,引起了社會貧富分化加劇,社會矛盾日益加深等嚴重社會問題。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扭轉了這種局麵,它標誌著黨在社會主義建設工程取向上確立了又好又快的方針,更加注重社會主義建設質量與效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的公正性,強調公平與效率並重,從而實現社會建設的成果人民共享,這就從根本上提升了社會工程建設的品質與質量,促進了其增進人民福利最大化的價值的實現。

3.社會工程實施方式的轉變:行政一體化實施方式到政府主導、社會組織整合、多方參與的網絡互動式共建方式

改革開放前,受計劃經濟、高度集權的政府管理體製約束,形成了黨和政府領導(黨政不分)、群眾參與的行政一體化的“權力——服從”型社會工程實施方式。在這種工程建設主體活動中政黨是社會建設的軸心,它具有絕對的權威和社會動員力、整合力,群眾是作為高度組織化社會中的“個體”(不具有獨立地位)參與工程建設的,他們的建設智慧和主體創造性得不到充分發揮,難以適應現代化文明社會社會工程建設的形勢。改革開放後,伴隨著市場化的發展,個體獨立性日益增強,在社會生活中出現了大量的社團組織(指非政府組織),爆發了社團革命。據有關專家估算,2004年,中國的社團組織總量已達到800多萬個,這其中同時包括注冊社團與非注冊社團。[5]隨著各種民間社會組織的不斷發展,公民社會日益形成,人們的公民意識日漸增強,公共精神日趨發育,要求參與社會建設的呼聲日益高漲。適應新的社會形勢,我國在社會工程實施方式上采取了黨的領導、政府主導、社會中介係統整合、公民普遍參與的網絡式互動、形成整體合力的共建方式。這種社會工程實施方式,更加民主、開放、透明,是一種多向的、政府、社會、公民信任合作的良性互動實施方式,便於激發多方參與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智慧,充分兼顧參與各方的利益與訴求,充分吸收社會各方的意見與建議,不斷調整社會工程建設方案,使社會工程建設更加科學、理性,有利於實現共建共享的社會建設目標。

4.社會建設內容上的轉變:從注重經濟建設到更加注重社會建設,從意識形態建設到社會體製建設

過去,我們在社會工程建設內容上,重經濟建設,重社會物質成果,忽視教育、衛生、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生活建設,輕視精神文明,忽視社會進步,從而造成了一些結構性的民生問題,例如人們常說的“七難”問題即就業、看病、出行、住房、治安、辦事和就學難等。近年來,圍繞自覺貫徹科學發展觀,讓全體人民公平合理地共享發展的成果,黨中央提出“更加注重社會建設”的社會工程建設思想,以調整社會工程建設的內容。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社會建設與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關,必須在經濟發展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進社會體製改革,擴大公共服務,完善社會管理,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推動建設和諧社會。這就更加突出了社會建設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工程建設中的地位,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內容更加充實、科學、完善,更加人性化。此外,社會工程建設內容的轉變還表現在目前建設和諧社會的重點已經從意識形態層麵建設深入到了製度層麵(社會體製層麵)的實際運作。繼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等政治理念後,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把建設和諧社會定為主題,提出了和諧社會建設的社會工程理念。近年來,為了推動和諧社會建設理念的落實,中央出台了一係列涉及民生問題的公共政策與法律、法規,例如《國務院關於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難的意見》正式出台,《就業促進法》頒布,《中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委員會關於進一步加強流動人口服務和管理工作的意見》被提交審議。在黨的方麵,中共中央頒布了五個人事製度改革文件,表明中共重視建立一個完整的幹部製度。近日,中共中央又印發了《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2008-2012工作規劃》,提出加強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為重點的反腐倡廉建設。在政府方麵,全國人大通過審議了20年未能通過的《監督法》。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開條例》正式施行,5月12日國務院頒布了《國務院關於加強市縣政府依法行政的決定》,6月8日《汶川地震災後恢複重建條例》發布。如此等等,這些法律、法規、政策的相繼出台,表明陽光政府、法治政府、服務型政府、廉潔政府的建構在社會體製改革方麵邁出了關鍵性的一步。社會建設、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等進入了製度化、規範化、法治化建設軌道,建設和諧社會已經從社會理想轉變為社會現實,從政治宣言轉化為社會工程行動。

綜上所述,從社會工程思維的轉變、社會工程設計的完善、社會工程建設的進步等方麵我們足可以看出我國改革開放30年來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工程方麵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就更加堅定了我們在曆史新起點上進一步創新社會工程思維、推進改革開放、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工程的信念。

參考文獻:

[1]唐莉:《價值整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路徑》,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7年第3期,第81-84頁。

[2]《中國共產黨第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六次全體會議文件彙編》,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頁。

[3][5]林尚立:《兩種社會建構:中國共產黨與非政府組織》,載《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5期,第5-6頁。

[4]胡錦濤:《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而奮鬥——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載2007年11月2日《光明日報》。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