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三,個人精神的危機與分裂。工具理性的張揚和個人利益至上的文化倡導,導致了當代西方社會人格的自我分裂。單純的物質利益追求遮蔽了人應該具有的對多重生存意義的關懷和思考。物質利益本身並不能滿足人的全麵的需要,而西方文化則缺少對人類心靈的關照,缺少對人類生存意義的深層探求和闡釋。於是,在社會成員中出現了道德感的喪失、價值取向的迷惘、理想信念的失落、心理上的無所依歸等。正如貝爾所言:“現代主義的真正問題是信仰問題,用不時興的語言來說,它就是一種精神上的危機,因為這種新生的穩定意識(技術和革命)本身充滿著虛幻,而舊的信念又不複存在了。如此局勢將我們帶回到虛無。由於既無過去又無將來,我們正麵臨著一片空白。”
中國現代文化的建立正是在如下的背景中進行的:首先,中國自近代以來,開始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至今已經跨入了現代工業社會的行列。從社會文化上講中國社會曆史上長期流傳的傳統農業文化不可能支撐現代工業社會的大廈,因此,現代文化也不可能向傳統文化回複。其次,中國是一個後發展國家,當中國邁向工業社會的門檻時,西方的一些發達國家大多實現了工業化而開始了向後工業社會的過渡。如此,西方工業文化的成就可以為我們所吸收、借鑒,西方工業文化所表現出來的弊端和片麵性,為我國現代文化的建設提供了前車之鑒,因此,我國現代文化不能重蹈西方工業文化的覆轍。另外,當前國際、國內的多元文化觀念的存在,為現代文化的形成和建立提供了豐富的思想資源。在這種背景和條件下,采取什麼樣的態度、遵循什麼樣的原則、使用什麼樣的方法來處理上述複雜的文化關係,對現代文化體係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
(二)現代文化的建構原則
在當前複雜的社會和文化關係中,以中華民族社會和文化發展的需要為立足點,以深刻的曆史感吸收和借鑒先前的優秀文化遺產,以博大的胸懷和包容意識吸納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新成果,以放眼未來的前瞻意識進行創新性的文化設計,此乃中國現代文化建設的基本原則。具體來說,現代文化的建設應遵循民族性、曆史繼承性、開放性和前瞻性這四個原則。
1.民族性原則
所謂民族性原則,是指在現代文化中既要體現中華民族現代化過程中的文化需要和文化要求,同時又要體現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曆史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民族文化風格和特點。中國的現代文化是為中國社會的現代化建設服務的,由於中國現代化的道路有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其文化觀念不可能從其他國家機械地移植和照搬,這就決定了中國的現代文化要有自身的民族特質。同時,中國現代文化是在中國古代文化的根基上建立起來的,因此必須在內容和形式上體現中華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特點和特殊的表達方式,如此才能夠被人們所理解和運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中國的現代文化是民族文化發展的一個新階段,它體現著傳統與現代不可分割的血肉聯係,是新的民族精神的表現。如果一種文化完全脫離了本民族的文化傳統,與民族固有的深層的文化心理相異,就不可能得到本民族的認同和理解。同時,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果失去了自己獨特的文化風格和傳統,就很難自立於世界文化之林,也難以對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所以,在內容和形式上建構中國特色的現代文化,既是中國社會發展的要求,也是中國文化自身發展的要求和中華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的前提。“愈是民族的,也就愈是世界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文化的建設和發展。
2.曆史繼承性原則
曆史繼承性原則是指在現代文化的建設中應吸收過去的優秀文化遺產。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在時間上有著不言而喻的差異,在內容上也有諸多的不同,但是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並不存在絕對的對立和“斷裂”。也許經濟和政治的發展以及體製上的對立是顯著的,但是文化上的中斷則是罕見的。一個古老的文化命題、論斷甚至到今天仍有其意義和價值,難以將其推翻和證偽。這就說明文化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傳承性,任何新的文化都以先前的成果作為其必要的思想前提。甚至可以在一定意義上說,現代之中包含著傳統,而傳統又滲透在現代之中。尤其是那些具有普遍意義的文化傳統,往往能夠超越時空的限製而延伸到現代。“它是現存的過去,但它又與任何新事物一樣,是現在的一部分。”同樣,現代文化的形成並不能脫離人類文明發展的大道,它是先前各種文化優秀成果的合乎邏輯的發展和集成。對曆史傳統徹底的否定和拒絕,必將抽掉現代文化的根基。蘇聯十月革命勝利之後,針對激進的所謂“無產階級文化派”,列寧曾尖銳地批評道:“無產階級文化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也不是那些自命為無產階級文化專家的人杜撰出來的……無產階級文化應當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地主社會和官僚社會壓迫下創造出來的全部知識合乎規律的發展。所以隻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出來的文化,隻有對這些文化加以改造,才能建立無產階級文化,沒有這樣的認識,我們就不能完成這項任務。”我國現代文化的建設既要麵向現在和未來,又要回首過去,從中國文化、西方古代和近代文化中吸取營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