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現代文化的產生背景與特征(1 / 3)

當代中國文化的整合與重建,其方向是形成和建立與中國當代社會發展及其趨勢相適應的現代文化體係。

(一)現代文化產生的社會文化背景

整個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客觀進程,依據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特點,大體上經曆了或將要經曆農業社會、工業社會和現代社會三個大的階段。與這三個曆史發展階段相適應,人類文化的發展也大致可以劃分為農業文化、工業文化和現代文化,這是社會文化發展的一般形態或階段。但是,具體到每一個國家和民族,由於其特殊的客觀條件和曆史傳統,在其社會和文化發展過程中都有自己的特殊性。中國社會的發展在經曆了長期的農業社會之後,自近代開始向工業社會轉變和過渡。然而由於曆史和現實的原因,中國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不是轉向典型的西方工業社會,傳統農業文化的轉型取向也不是典型的西方工業文化,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轉型是向現代工業社會、現代文化的轉型。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在西方工業文化指導下的西方工業社會在其發展中日益顯露出其種種的矛盾和弊端。

西方工業文化是西方工商業社會經濟和政治關係的反映,也是支撐西方工商業社會發展的思想基石。西方工業文化具有多重內容,但歸納起來,其核心內容有兩個方麵,即工具理性和個人主義。

所謂工具理性,就是運用人類所特有的理智或思維能力,把握外部自然及其規律,從而解除自然對人的束縛、控製,達到反過來控製和改造自然的目的。在作為西方工業社會興起理論前奏的文藝複興運動中,為了反對中世紀基督教神學信仰對理性的壓製,哲學家號召人們高舉理性自由的旗幟,主張“一切交給理性的法庭進行審判”。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將理性視作人類行為的法則,他指出:“人類能認識到自己所擁有的能力,超越死亡和貧困……都是由自身做出決定的,它宣布自身就是理性。”但在西方近代工業社會時期,理性主要用來應付外部自然,是認識和征服自然界的工具,而對人類生存的意義和目標缺少理性關懷,由此造成了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分離。工具理性的成果和標誌就是解決人與自然關係的科學技術。

個人主義主張個人的利益高於一切,個人的權利和尊嚴不可侵犯,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的關係中個人利益和要求至上的觀念。在古代西方,商業活動是主要的經濟活動方式之一,其流動性、短暫性、非群體性凸顯了個人在社會中的重要作用,由此形成了觀念上的個人主義傳統。在工業社會中,廣泛實行的市場經濟體製又使獨立的個體意識、自我中心觀念得到了進一步的強化,於是個性自由、個人尊嚴、個體價值等成為西方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

應該說,西方文化中的工具理性和個人主義對西方工業社會的發展起了重要的思想推動作用。工具理性是近代西方科學產生的催生劑,在近代以來西方社會幾百年的曆史中,科學技術在不斷進化和革命的過程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了人們認識自然、改變自然的能力,科技在生產中的應用推動著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發展,推動著經濟的增長和物質產品的豐富。西方國家之所以能夠在近代迅速崛起,並在世界範圍內取得領先地位,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工具理性的張揚以及由此所產生的科學技術的高度發展。同時,對個人利益和權力的關注,無疑對個人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培養和發揮有重要的激發作用,因此有利於經濟競爭和社會競爭。然而,這些在西方社會發展中曾經起過重要推動作用的文化觀念,由於其片麵運用和發展,導致和誘發了諸多的矛盾、衝突:工具理性的過分張揚,導致了人與外部自然的分裂;個人主義的極度膨脹,產生了人與人以及人與自我之間的分裂。其具體表現如下:

其一,人與自然界關係的失衡。在工具理性的支配之下,科學技術完全服務於經濟利益、利潤追求的需要。人們高揚科學技術的利劍,向自然界各個領域進行征討,對各種自然物進行重新的分化與組合,使之滿足人的物質利益需要。在科學技術的強大威力之下,人類中心主義觀念開始滋生:人是外部自然界的主宰和支配者,自然界是滿足和服務於人類需要的無機對象。美國思想家阿爾?戈爾指出:“按照笛卡兒的解說,我們與地球無關,有權將地球視為一堆無生命的資源,可以隨意掠奪。”正是出於這種觀念,人類在自身利益甚至貪欲的驅動之下,無節製地開發甚至掠奪自然界。隨著這個過程的展開,自然界中的資源在逐漸地減少,自然界本身所具有的各種原始協調關係被漸漸破壞,人與自然的有機聯係日益被割斷。“今天,許多地區麵臨著威脅著人類進步基礎的,對人類環境不可逆轉的破壞的危險”。這就是眾所周知的在西方國家乃至全世界範圍內人類所共同麵臨的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係統失調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出現,既為當前社會的發展設置了障礙,也為以後人類的生存、社會的持續發展留下了隱患。這種結果,追根溯源,與工具理性的過分張揚有著直接的關係。

其二,人與人的分離與對峙。個人主義或自我中心論的價值觀念,在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中,往往把個人的利益、要求和願望放在第一位考慮。這固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激發人的積極性、創造性和自主性,但必然導致群體意識的弱化,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聯程度降低。對此,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在利益仍然保持著徹頭徹尾的主觀性和純粹利己性的時候,把利益提升為人類的紐帶,就必然會造成普遍的分散狀態,必然使我們隻管自己,彼此隔絕,人類變成一堆相互排斥的原子。”這種人與人的分離、隔絕與排斥,實際上是違背人類本性的一種存在狀態。人就本質上來說是群體性和社會性的人,人必須通過他人和社會才能獲得現實的存在,才能獲得自己進行各種活動的條件和力量,從而也從中尋求到感情的依托。在當代西方社會所出現的道德觀念的淡薄、信任的危機、情感的冷漠等,都表現出人與人之間的分離。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就是個人主義的極度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