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觀近代以來一個半世紀的曆史,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在中國經濟、政治的變遷中從穩定走向了解體。然而,人類不可能在沒有文化的環境中生活,社會也不可能在沒有文化的條件下進步。在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失去其規範效應之後,中國社會應該沿著什麼樣的文化航道運行?這是當代中國文化研究的重要問題。建立與當代中國社會發展及其趨勢相適應的先進文化或現代文化,是研究者所得出的共同結論和主張。那麼,所建立的新文化與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究竟是什麼關係?這是值得進一步研究和探討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直接關係著中國傳統農業文化轉型的取向,以及傳延數千年的農業文化在當今是否還有其價值和意義。
(一)文化轉型過程中的文化失範
文化轉型是一種文化類型向另一種文化類型的轉變和過渡。由於每一種文化類型都有自身的具體內容、特點和功能,所以在轉型過程中的每一個階段,都必然產生不同文化觀念的衝突和矛盾,由此引起人們思想上的迷茫和精神上的無所寄托。這種現象就是文化失範。
改革開放以後,伴隨著經濟體製的轉軌、政治製度的革新、多種經濟形式的並存與發展、利益格局的重新調整與結合、社會群體的分化等社會生活的實際變化過程,在文化領域也出現了多元化、分立化及其相互矛盾的局麵和趨勢。具體表現在:舊的文化日漸失去其規範作用,新的文化觀念不斷滋生並擴展著自己的影響,處在新舊交替的關口;經濟、政治的發展又誘發和產生新的文化矛盾;在開放的國際環境中,西方的文化思潮持續不斷地滲入中國文化的機體中,對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產生著影響。這就使當前的中國文化形成了新舊交織、良莠並存、複雜多變、撲朔迷離的格局。盡管我們能夠從中看出中國文化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主導線索,但自覺的、係統的、統一的文化體係並沒有係統地建立起來。因此,人們在文化觀念上的選擇仍缺少明晰的目標,思想上的困惑和矛盾衝突在所難免。綜觀當今中國的文化矛盾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其一,傳統觀念的遺留與現代文化發展要求之間的矛盾。如上所述,傳統觀念,尤其是中國古代農業文化的一些基本思想,在近代以來的社會變革中,其規範力和影響力雖然逐漸減弱,但是,延續數千年的曆史傳統仍具有一定的慣性和持續能力。傳統觀念在不同的地區和社會群體中還有一定程度的存留和影響。據初步調查和了解,在一些地區和農村,家族意識、宗族觀念仍產生著一定的作用,甚至有回複的趨勢。以血緣關係劃分親疏遠近,掌權者將自己的親屬和有親緣關係的人安排在重要的或經濟效益好的崗位,甚至進行家族式的管理,這種現象仍在一定範圍內存在。對此,有學者指出:“血緣關係雖然已經不再成為人們社會關係的依據,但在相當多的村落家族共同體中,血緣關係的網絡沒有衝破,地緣與血緣的結合依然存在,村落家族的基本結構還是明確的。雖然它們在社會調控中不起主導作用,但起到相當的作用。”這種狀況在20世紀80年代初至90年代表現得尤其明顯。科學知識雖然在農村有了較為廣泛的傳播和推廣,但同時,封建迷信之風猶存。在所調查的範圍內,有約24%的農民有宗旨不明的宗教信仰和迷信思想,希求通過上帝或神靈保佑自己的健康、家庭的和睦和事業的興旺發達,甚至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和城市也出現了封建迷信活動。社會中廣泛存在的“官本位”意識固然有製度上的原因,但也與傳統中的等級觀念、權力崇拜思想有著十分緊密的聯係。上述的家族觀念、迷信思想、等級觀念等與現代社會的民主觀念、科學思想無疑有著明顯的衝突和矛盾。其二,西方文化與中國文化之間的矛盾。自近代以來,隨著西學東漸,外來的異質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了強有力的衝擊,導致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在西方工業文化的挑戰中開始嬗變和轉型。客觀地說,中國傳統農業文化的轉型是以西方的工業文化為參照的。但中西文化畢竟各有其長短優劣,西方工業文化既有科學、民主、平等等進步思想,也有極端個人主義、物欲主義的消極內容;而中國傳統文化雖存在著封閉保守、專製、迷信等成分,但卻強調群體本位、“存理去欲”,致力於人倫關係原則的建構。究竟中西文化孰優孰劣、孰高孰下,這一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從晚清的“中體西用”到民國時期的文化論戰,實質上是農業文明與工業文明的關係之爭。這種爭論一直延續到今天,80年代末的“全盤西化”論回潮,試圖用所謂優越的西方文化代替所謂落後的中國傳統文化;而稍後出現的“新文化保守主義”則認為,世界文化的發展方向將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複興。如有學者指出:“……21世紀是東方文化的時代,21世紀,三十年河西的西方文化,將逐步讓位於三十年河東的東方文化。人類文化的發展將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這種學術層麵上的討論,反映了當代中國文化界對中西文化態度上的分歧,所提出的主張也必然越出學術界,對其他社會成員的文化觀念產生廣泛的影響。其三,市場經濟所誘發的文化矛盾。市場經濟是我國改革開放以後所建立的新的經濟體製,它是合理配置資源、提高生產效率的手段。從理想的意義上講,它有利於提高人們的效率意識、公平意識和拓展人與人相互交往的開放意識。但是,在市場經濟中,追求“利益最大化”是經濟主體參與經濟活動的內驅力和動機,在利益追求中如果沒有相應的規則約束(法律的、道德的),則可能導致人的物化,理想信念、生存意義的失落。“如果缺乏必要的社會規範和道德約束,單純的經濟利益驅動和效益最大化的追求,也會導致整個社會實利主義風氣和個人利已主義的衝動。”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僅僅有十多年的曆史,與市場經濟運作相配套的社會規範體係正處在探索和完善之中。在這個背景下,市場經濟自發的負麵效應漸漸顯露出來,如個人主義、物欲主義、見利忘義等消極的文化觀念和心理在社會上有所蔓延和膨脹,嚴重地擾亂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秩序和正常發展。在文化和學術界展開了公平與效率、義與利、個體與群體關係、人文精神、新集體主義等問題的討論,其背後則反映著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文化觀念上的衝突與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