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中國的文化矛盾,反映出社會群體觀念的多元化、價值取向的多元化、行為方式的多元化以及評價方式的多元化。從一定意義上說,這種多元化的格局表現了在長期的思想禁錮之後,人們思想的解放和自由,由此也為推動文化的進一步繁榮發展創造了條件。在一個社會裏,思想的自由、各種觀念之間的碰撞、不同學術觀點之間的交流和相互批評,是該社會文化發展的必要前提。在中外文化發展史上,每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都伴隨著文化的衝突與論爭,而每一次衝突和論爭,都推動著文化的進步與發展。在我國,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先秦時期,先前的文化規範被破壞,進入了如孔子所言的“禮崩樂壞”時代,形成了學術上的“百家爭鳴”,從中產生了對中國社會發展影響深遠的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在由舊民主主義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變時期,出現了新文化運動,古今文化和東西文化的大論戰催生了新民主主義文化。在西方由中世紀向資本主義發展時期,出現了科學與宗教、人本與神本、理性與信仰等文化觀念的激烈交鋒,由此產生了資本主義的文化體係。我國當前的文化矛盾與衝突,也必將推動中國文化的進一步發展。但是,從另一個方麵來說,此一時期的文化矛盾的存在,也意味著在社會中還沒有形成係統性的、統一的文化體係,因此人們的思維、行為缺少統一的規範和依據,出現了道德迷失、價值觀錯位、理想信念失落等現象。在實踐的層麵上則可能導致社會秩序的紊亂、凝聚力的減弱以及經濟發展受阻等後果。正因為如此,以現實社會實踐需要為基點,分析各種文化觀念的長短優劣,整合各種文化資源,形成和建構新的文化體係,既是消除當前文化衝突、矛盾的出路,也是社會發展之必需。
(二)文化――社會曆史的航標
關於文化在社會生活中的意義和價值,在以往的研究和論述中大致有兩種觀點:其一,認為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觀念體係,在社會生活中不起實質性的作用,至多是社會中的粘合劑、潤滑劑。如有學者認為,真正決定一個國家發展的是資源、經濟、技術、軍事等實體因素,文化隻不過是一種邊緣化的、無足輕重的力量,文化是否具有影響和競爭力,取決於其背後的經濟、政治實力。依這種觀點,文化似乎是裝潢門麵的招牌。其二,認為文化服務於現實的需要。一定的文化觀念是特定的經濟和政治的反映,而這種文化觀念一旦形成之後,又服務於現實經濟和政治的要求,為維護現實提供理論依據。這種觀點無疑具有其合理性,但是卻忽略或否認了文化的另一個功能,即對現實的超越性功能。
文化的超越性功能是指人們基於對社會現實的分析和認識,為社會的未來發展提供理性的規劃,為人類創造一個意義的世界,激發人們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具體表現為以下兩點:其一,對社會曆史發展的理性規劃和預測。社會曆史是一個合乎規律的發展過程,但社會規律與自然規律不同:自然規律是自然界各種無意識的力量交互作用的結果;而社會規律則內在地包含著人的活動、人的意識的介入。在具體的社會曆史發展過程中,有意識的人能夠通過對社會現實條件的分析、認識,對社會曆史發展的方向進行理性的規劃和預測,以理想、價值取向、信念追求的形式將其表現出來,以此為指導,調整人類自身的實踐活動,使社會曆史朝理性規劃的目標和方向接近。在此我們不完全讚同黑格爾所說的“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曆史因此是一種合理的過程”的論斷。但我們並不反對人類的理性以及源出於理性的文化對曆史發展的規劃和先導作用,否則,社會曆史就會同自然史一樣是無意識的過程。因此,在每一個曆史時期,人們試圖通過對現實的理性分析所形成的先進文化,為人類的實踐和社會曆史的發展提供可參照的路標。其二,賦予人類活動以意義的世界。人類的生存不同於一般的生物,人類除了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之外,同時還有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總是在試圖追尋生存的意義、生存的原則、生活的合理性,追求生活中的真、善、美。而這些內容大多以理性或文化的形式表現出來。正是對這些原則的追求,構成了人類精神生活的內容並成為其活動的內驅力。對此,美國思想家丹尼爾?貝爾曾深刻指出:“每個社會都設法建立一個意義係統,人們通過它們來顯示自己與世界的聯係。這些意義規定了一套目的,它們或像神話和儀式那樣,解釋了共同經驗的特點,或通過人的魔法和技術力量來改造自然。這些意義體現在宗教、文化和工作中。在這些領域裏喪失意義就造成一種茫然困惑的局麵。這種局麵令人無法忍受,因而也就迫使人們去追求新的意義,以免剩下的一切都變成一種虛無主義和空虛感。”正是文化賦予了人以意義的世界,使人從中享受精神生活,提升精神境界,激發創造熱情。
文化為現實經濟和政治的服務功能以及對現實的經濟和政治的超越性功能,說明在任何一個曆史時期,形成和建構先進的文化都是實現社會進一步發展的重要途徑。文化發展的萎縮和迷失,則會導致社會的混亂、無序以及偏離合理的方向,會造成民眾精神上的困惑、價值目標的失落、行為目標的茫然以至創造力的減退。可以說,一個國家或民族,如果不擁有先進的文化,就不足以應付外部世界的嚴峻挑戰,就不能站在曆史的製高點上來順應和駕馭時代潮流,也就不可能在經濟和政治發展上有廣闊的前途。就像鳥有兩隻翅膀一樣,文化和經濟、政治也一起構成了人類社會發展的羽翼。在當今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航船借助於市場經濟的助推正在快速航行,但如何保證其正確和合理的方向,如何消除市場經濟自發的負麵效應所引起的人類心靈上的矛盾和困惑,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就是形成、建立起能對社會曆史的方向進行匡正、對人類心靈進行調節的先進文化或新文化。對此,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已經有了深刻的認識。江澤民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指出:“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黨同誌要深刻認識文化建設的戰略意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發展的繁榮。”這說明,先進文化或新文化的建設,對中國社會的發展,對提高中國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創造力的激發以及增強民族的向心力等都具有事關全局的意義和先導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