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當代中國的文化整合與重建
當代中國新文化或現代文化體係的建立,是以文化整合為前提的。
1.文化整合及其途徑
“所謂文化整合,是指不同的文化相互吸收、融合、調和而趨於一體的過程。”“整合實際上是不同文化的重新組合。原來淵源不同、性質不同以及目標取向、價值取向不同的文化,經過相互接近,彼此協調,在內容與形式、性質與功能以及價值取向、目標取向等方麵不斷被修正、發生變化,特別是為共同適應社會需要,往往漸漸融合,形成新的文化體係。”總而言之,文化整合,就是各種不同的文化資源在社會需要的選擇之下,重新組成一個新的文化體係。
實現文化的整合一般有兩種途徑:其一,文化發展中的自發融通與組合。在各種不同文化的交流與傳播中,由於其內容上的相通相合之處或互補關係,在社會需要的選擇之中,逐漸融為一體,形成新的文化體係。其二,自覺的整合。人是文化創造的主體,人們通過對各種不同的文化進行具體的分析、認識和評價,同樣基於社會實際需要,經過有意識的建構和組合,形成新的文化體係。事實上,文化整合大多是通過人的參與、創造而實現的。文化整合是以不同文化資源的存在為出發點的。
2.當代中國現實存在的文化資源
文化整合實質是利用先在的文化資源,對之進行重新的建構,由此形成新文化體係。在當代中國,對社會持續產生著影響的大致有三種不同的文化。其一,以傳統農業文化為基本內容的中國傳統文化。盡管中國傳統文化自近代以來由於各方麵的原因而發生變遷和轉型,但並不意味著傳統與現代的徹底“斷裂”,中國古代文化的一些思想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還都產生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其中具有合理和積極意義的成分在中華民族的致思方式、價值取向、行為方式中都有著較為深刻的體現,顯示出中華民族的傳統之根,這些內容是當代中國文化整合的重要思想資源。其二,以工業社會為基礎的西方工業文化。自近代以來,西方的工業文化伴隨著戰爭、貿易以及正常的文化交流進入了中國社會,其中可以說是優劣並舉、良莠並存,既有科學、民主、平等的進步思想,也有個人主義、物欲主義的消極觀念,但無論如何,它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化重建中可供批判吸收的文化資源。在當今,西方社會出現了影響較大的後現代文化思潮,著力於對工業社會中的理性、技術、傳統的批判,提出了對現代社會發展具有一定啟發意義的見解。這方麵的內容在新文化的建構中也應給予關注。其三,馬克思主義理論。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學說傳入中國,自此以後,成為了中國共產黨的理論旗幟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指導思想,在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以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代表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在文化理論方麵提出了許多新的思想,如經濟、政治、文化的“三位一體”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等,這些都是新時期文化整合的重要思想和文化資源。
3.當代中國文化整合的基本原則
文化整合不是先前各種文化觀念的兼收並蓄,也不是對其進行機械組合,而是以社會需要為根據和基點,將各種文化中所包含的合理的、優秀的成分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適合於當代社會發展需要的現代文化體係。從目前中國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來看,市場經濟是我國已經確立並將長期存在的經濟體製,是推動我國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手段。因此,當今的文化整合應以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為軸線,建構能夠推動市場經濟發展的文化觀念,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文化規範和文化動力。然而,在文化建設中不可有短視和急功近利的思想,新的文化應該指向未來,為社會的持續發展、為人類精神境界的進一步提升提供理論上的規劃和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