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時節下江南,在潺潺流水邊一走,漫山遍野鶯飛草長、各色花開,原是萬紫千紅開遍、叫人目不暇接。遠遠看去,五顏六色,好似水彩畫一樣動人。
五顏六色,出自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十四回:“惟各人所登之雲,五顏六色,其形不一。”巴金《春》七:“淑英剛跨進門檻,就看見好幾個人站起來,五顏六色的衣服幾乎使她的眼睛花了。”形容色彩複雜或花樣繁多。今也常比喻各色各樣或事物令人分辨不清。
說起來,成語中提到顏色的有不少,比如“五彩繽紛”、“五色斑斕”、“五光十色”、“目迷五色”等等。但是這些詞都有一個共同之處——都會涉及“五”,而不是我們今天熟知的光譜色“七”或者三原色“三”之類,這又是為什麼呢?
這就要從中國古人對顏色的認識說起了。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已經懂得利用天然礦植物製作原始顏料。從西安半坡遺址出土的彩陶可見,其圖案已用紅、白、黑三種顏色描繪;湖北京山屈家嶺遺址出土的彩陶,有褐色和橙色的花紋。
另一方麵,古代耕和織是最重要的生存手段。中國最早發明了絲,並把它運用於絲綢業。與紡織相應,中國的染色業發展得也較早。據古書記載,早在兩三千年前我國的染色技術就已具備了很高的水平,並且有了專門從事染色的染匠。絲綢染色對顏色的影響,表現在產生了一係列以糸部為義符的顏色字。《說文》記載的糸部顏色字有:縛、縞、綠、縹、、、纁、綦、絀、絳、綰、縉、綪、緹、縓、紫、紅、繱、紺、綥、繰、緇、絻、、綟、、絹。新附字有:緗、緋、緅。古人對顏色類別差等觀察得異常精細,即使是非常近似的顏色,也要詳加區別。例如表示紅色的、紅、赤、絳等,根據細微差別而分做四色;源、緹現在都叫橙色,而古人又分為二色。
隨著時間推移,古人開始對顏色進行基本的歸類,“五色”的概念便產生了。“五色說”是在中國傳統的“五行說”影響之下產生的。“五行說”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種基本思想,五行指木、金、火、水、土五種基本物質。在五行的基礎上,古代的哲學家、思想家又衍發出五方——東、西、南、北、中。五方可與五色相配。《禮記·玉藻》孔穎達疏引皇氏雲:“正謂黃赤青白黑,五方正色也。”《尚書·禹貢》記載,五色是指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這大概是關於五色最早的記載。隨著五行說的地位不斷鞏固和提高,五色說在古人的觀念中逐漸形成固定模式。
古人認為,宇宙萬物雖然千差萬別,但均可歸於五行之列。基於這種思想,他們認為絢麗多彩的種種色品也都由五色構成。正所謂“色不過五,五色之變不可勝觀也”(《孫子兵法·勢篇》)。《周禮·考工記·畫繢》:“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南方謂之赤,西方謂之白,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五色、五方是由五行附會衍生而成,與五行一樣都是古人樸素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借以說明事物構成和運動的規律。五色指古人所說的正色,除五種正色外,古人還有間色之說。
《禮記·玉藻》孔穎達疏引皇氏雲:“不正為五方間色也。綠、紅、碧、紫、騮黃是也。”古人認為黃青之間是綠,赤白之間是紅,青白之間是碧,赤黑之間是紫,黃黑之間是騮黃。把五行之色視為正色,餘色皆為間色,且認為間色是由正色相雜而成,這種“正色——間色”學說可以認為與現代的“三原色”理論有相通之處。從現代色彩學觀點來看,正色確實是重要的基本色。目前印刷、印染和油漆技術中仍廣泛使用藍、紅、黃三種顏料,以不同的比例調和配成各種彩色,因而稱之為“三原色”。至於黑和白則視做決定色彩明度的兩端。古人把青、赤、黃、白、黑定為“正色”,是對基本色的正確認識和運用。
對“正色”和“間色”的區分,是與政治活動聯係在一起的。春秋末期盛行宗法製,以等級為基礎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主張一切社會關係都不能超越等級的規定,以達到“貴賤有等,長幼有差”(《荀子·禮論》)的社會秩序。儒家尚禮,禮的核心是別尊卑,明貴賤。反映在色彩上,就是正色為尊,間色為卑。在服裝的顏色上有明確的等級製度,所著服裝的顏色十分講究。孔子就曾為了維護周禮,極力貶抑紫色,《論語·鄉黨》:“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即紺、緅、紅、紫都是間色,君子不以之為祭服和便服的顏色,且“惡紫之奪朱也”(《論語·陽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