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刻舟求劍(1 / 1)

小時候念過這樣的詞:

五裏灘頭風欲平,張帆舉棹覺船行。柔櫓不施停卻棹——是船行。

滿眼風波多閃爍,看山恰似走來迎。仔細看山山不動——是船行。

細細想來,這詞中所示的船與河岸山林的運動關係是如此的明確清晰。若然有機會,真該讓這位前人給那位在船舷上做記號的楚人講講道理——究竟什麼是河岸、山林與人之間的相對運動,他大概也就不會鬧出刻舟求劍這樣流傳千古的笑話了。

刻舟求劍,源自《呂氏春秋·察今》:“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劍之所以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這是說從前楚國有一個人過江時,劍掉進水裏,他在船沿上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記號,等船停下後,他便從刻有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結果沒有找到。《呂氏春秋》用這個故事,原意是用來類比治理國家:時間、地點、條件已經改變了,措施方法不改變,以此治國是難以治好的。西漢·劉安《淮南子》卷十七《說林訓》也說道:“以一時之度製治天下,譬猶客之乘舟,中流遺其劍,遽契其舟桅,暮薄而求之,其不知物類亦甚矣。夫隨一隅之跡而不知因天地以遊,惑莫大焉。雖時有所合焉,然而不足貴也。”

古印度·僧伽斯那著、南朝·齊·求那毗地譯《百句譬喻經》卷卜《嶽船失釺喻》中也講有類似的故事:“昔有人乘船渡海,失一銀釺(樂器或作釺,指武器)墜於水中。即便思念:‘我今畫水作記,舍之而去,後當取之。’行經二月,到獅子(今錫蘭)睹國,見一河水,便入其中,覓本失釺。……問言:‘失來二月,雲何此覓?’答言:‘我失釺時,畫水作記,本所畫水與此無異,是故覓之。’又複問言:‘水雖不別,汝昔失時乃在於彼,今在此覓,何由可得?’爾時眾人無不大笑。”

刻舟求劍,這個成語用來比喻拘泥固執,在客觀環境發生了變化的情況下,不知道隨著情勢的變化而變化。它作為一則寓言,嘲笑了失劍者的迂腐、呆板。“治國無法則亂,守法不變則悖”,隻有“世易時移”、“因時變法”才是“賢主”。而作為成語,這其中實際涉及了運動的相對性問題。“刻舟求劍”這個故事雖然沒有具體討論參照係問題,但從中可以看出,古人顯然知道取劍的參照係及簡便的方法。

從物理學的角度分析,刻舟求劍的人選錯了參照係。因船相對劍是運動的,則船和劍的相對位置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確定劍的位置應選擇與劍的相對位置不變的物體為參照物,如岸上的石頭、樹木、花草等。

其實,關於河岸、河水和船三者到底誰在運動的問題,的確曾經困擾過古人,因而便有了後來認真的探討。晉代天文學家束皙認為:“乘船以涉水,水去而船不徙矣。”這裏,束皙是把整條河當做參照係的。當橫渡江河時,如果保持船與河岸的垂直狀態,船與河岸的相對位置就不會改變,而河水卻隨時地改變自己與河床(或船)的相對位置。這就使他得出了關於船與水誰在運動的結論。當然,渡船中的人不觀察河岸時,也隻覺得水在流動,而船不運動。而事實上,取大地為參照係,如果船開始渡河,就算保持著船頭與河岸垂直,受到流水不斷運動的影響,船也會落到垂直點的斜下方。

船與河岸的關係問題,這大概是最簡單的、最易被發現和認識到的相對運動實例。南朝梁元帝蕭繹(508~554)在題為《早發龍巢》的詩中寫道:“不疑行舫動,惟看遠樹來。”

同時,古人也注意到天上的相對運動現象。束皙寫道:“仰遊雲以觀,日月常動而雲不移。”當然,急速飄動的其實是雲,但是若以雲為參照係,那麼便是月亮在移動了。晉代葛洪寫道:“見遊雲西行,而謂月之東馳。”《晉書卷十一天文誌》更解釋道:“天旁轉如推磨而左行,日月右行,隨天左轉,故日月實東行,而天牽之以西沒……”唐代詩人張繼寫的著名七絕詩《楓橋夜泊》中有詩句“月落烏啼霜滿天”,“月落”就是以地球為參照物的。這些例子,都是相對運動得出的結論。可見,我們的古人雖然沒有建立明確的物理係統關係,但是對相對運動已經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和了解。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丟了劍的楚人,大概有兩種方法可以找回。其一是以河岸以及大地為參照係,記住劍掉落江中的位置或離岸上某標誌的方向、距離。第二個方法麻煩了些,不過也並非不可行。便是“刻舟求劍”也無妨,隻是要明白這隻是第一步,繼而還要根據船速和航行時間、劍掉落江中的時間,求出靠岸船與劍掉落地點的距離。這包含著一次參照係的轉換,在這個事例上看似簡單問題被複雜化了。不過在其他更高深問題的解答上,這沒準兒就是一條康莊大道。

所以,刻舟求劍也未必一定是錯,錯的是做事情淺嚐輒止、動輒退縮。若然往深一步,天地有可能就是另一番光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