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海市蜃樓(1 / 2)

在沙漠中行走,漫天風沙,一望無際。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人在艱難跋涉的路途中看見了希望的綠洲,待走到筋疲力盡,才發覺隻是美麗的幻象。大自然像是個調皮的孩子,得意地像我們展示自己鬼斧神工的魔法——海市蜃樓。

海市蜃樓,漢代稱蜃氣,典出《史記·天官書》:“海旁蜃氣象樓台,廣野氣成宮闕然。”古時的人們不懂光學原理,以為海中有神獸名蜃,每逢春夏之際,便開始吞雲吐霧、繼而吐氣形成瑰麗奇異的景觀。

《禮記·月令》中雲“雉入大水為蜃”,其注曰“大蛤曰蜃”。可知古人一度認為蜃便是大蛤。《古今圖書集成》中亦沿用這種古老的說法,並配以圖畫《蜃圖》以示大蛤吐氣、海現幻影的情景。

然而,這樣的解釋並不能讓每一個人滿意。古時不少有識之士,都對這種說法表示了懷疑。比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蘇東坡,於元豐八年(1085)在登州(今山東蓬萊)軍州賦詩《登州海市》:

東方雲海空複空,群仙出沒空明中。

蕩搖浮世生萬象,豈有貝闕藏珠宮。

心知所見皆幻影,敢以耳目煩神工。

……

而宋人沈括《夢溪筆談·異事》中有更科學的描述:“登州海中,時有雲氣,如宮室、台觀、城堞、人物、車馬、冠蓋,曆曆可見,謂之海市。或曰蛟、蜃之氣所為,疑不然。”

時至明清,學者郎瑛、陳霆、方以智等人對海市蜃樓的現象又做了新的探討和研究,提出了很接近現代科學解釋的說法。郎瑛《七修類稿》(1530)中說“登州海市,世以為怪,不知有可格之理。第人礙於聞見之不廣,故於理有難窮”,但“觀其所見之地有常,而所見之物亦有常。又獨見於春夏之時,是可知也”。

在這本書中,郎瑛介紹道,海市蜃樓不僅僅在山東蓬萊出現,在陝西、浙江、廣西等多處都有,並反詰道:“豈三方所見,亦鬼怪也邪。”繼而提出了自己的解釋:“春夏之時,地氣發生,則於水下積久之物而不散者。熏蒸以呈其像也。……或新結氣空中,遇天地氤氳,則隨氣以見。”意思就是說,海市蜃樓這種現象其實是由於地氣不散,上下不通的氣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而陳霆在此基礎上,又有了更進一步的解釋。

嘉靖十八年(1539),陳霆在《兩山墨談》中提到了安豐塘的海市蜃樓,然後說明:“然城郭人馬之狀,疑塘水浩漫時,為陽焰與地氣蒸鬱,偶爾變幻。而見者,寡知識遂妄雲已耳!”這其中就更突出強調了在不同的空氣層中,上層是在日光中浮動的塵埃,而下層則是潮濕的地氣,彼此作用方形成蜃景。雖然郎瑛、陳霆二人沒有觸及更本質的形成機理,但僅僅是提出大氣層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均勻以及太陽光的作用,就已經是朝著科學向前發展一大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