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東漢時期,魏伯陽編著了一部煉丹術的著作《參同契》,這是世界公認現存的最古老的煉丹書(外國現存的最老的煉金術著作是聖·馬克書稿,是公元10世紀的抄本)。實際上,《參同契》是魏伯陽鑽研總結了前人大量的煉丹書《火記六百篇》後總結的理論著作,他把物質分為陰陽兩大類,提出要產生新物質必須陰陽配合,同類物質在一起是不會化合的。他還指出如果是“藥物非種、分劑參差、失其紀綱”時,那就會“飛龜舞蛇,愈見乖張”,這實際是煉丹過程中發生爆炸的情況(這正是煉丹家發明火藥的前奏)。
魏伯陽在書中記載了鉛、汞、硫等的化合和分解的知識。但是魏伯陽有一大缺點,就是書中使用了各種隱語,例如“河上姹女,靈而最神,得火則飛,不見埃塵,鬼隱龍匿,莫知所存,將欲製之,黃芽為根”。實際上,河上姹女是水銀,水銀加熱就會蒸發(飛)不見了。要想固定水銀,就要加入黃芽,黃芽就是硫黃,這時加熱後就會生成紅色的硫化汞,“望之類白,造之則朱”。這部《參同契》是現存的世界上最早的煉丹術的理論著作,從中可見當時火法煉丹已積累了大量經驗性知識。
晉代煉丹家葛洪所著《抱樸子內篇》,對漢晉以來的煉丹術作了詳細的記載和總結,他的煉丹術分為3個互相關聯的部分:
(1)煉製萬應靈丹,以為“仙道之極”。
(2)采集並加工製作長生藥。這些藥物包括礦物、動物性、植物性藥物,認為它們能起到“令人身安命延”、“養性”和“除病”的作用。
(3)點化金銀。用銅、鐵等普通金屬點化為黃金和白銀,實際上是使用化學方法製成各種與金、銀外貌相似的合金。
到了唐代,幾乎各代皇帝都喜歡煉丹術,這時中國的煉金術發展到全盛時期,許多煉丹著作有了更實際的內容,也傳往阿拉伯國家,促進了阿拉伯煉金術的發展。而阿拉伯煉金術後來又傳入歐洲,幾經演化發展,終於形成了現代科學的重要門類——化學。
現代化學Chemistry,源於阿拉伯煉金術AL—Kimiya。據曹元宇教授考證,這是源於中國金丹術中最重要的追求目的——金液。金液的泉州語言正是Kim—Ya,而泉州正是唐代最繁盛的通商口岸。而阿拉伯煉金術的鼻祖Geber(?~780年)就曾經著過一本名叫《東方的水銀》的煉丹書。
去除古代煉金術中的迷信成分,它有著不少科學意義。首先,認識了一大批金屬和非金屬,並了解它們的性質。例如,對硫、汞、鉛等元素作了十分透徹的研究,並用化學方法來提純和鑒別它們。阿拉伯人寫的《七十書》和《秘密書》等著作中,對金屬和非金屬元素的性能也作出較全麵的論述。
其次,認識許多化合物以及這些化合物的反應。例如,煉金者拉齊著的《秘密書》,就將當時已知物質分成三大類:金屬、非金屬和礦類。當時人們已能了解的鐵礦、氮化鎂、硼砂、苛性鈉、草木灰、食鹽等不下數百種化合物及其性質,這些也同煉金活動有一定的關係。又如,我國煉丹家葛洪能察知鉛在不同條件下,氧化成氧化鉛、四氧化三鉛和二氧化鉛等。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西歐的煉丹家在後期已發現硫酸、鹽酸和碳酸鈉、氫氧化鈉等重要化合物。
再次,在實驗技術上,不僅發明了許多儀器,如加熱器、蒸餾瓶、坩堝等,而且掌握許多實驗操作技術,如蒸發、過濾、蒸餾等。特別是提純物質的技術的創立,這對研究物質的性質,起著重要的作用。
不過,由於政治目的和社會意識形態,術士們始終把追求長生不老和點石成金作為最終目的,沒有擺脫迷信思想的桎梏,也就未能向科學的道路上邁進,終沒有誕生科學的化學。
海德格爾說得好,生命不過是終將死亡的人在世界上尋找棲居的過程。沒有誰能永遠占有美好的空間,長生不老從來隻是神話。那麼,在終將死亡的旅途中,我們又能做些什麼呢?不用怕,畢竟——真金不怕火煉,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