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裝飾藝術(1 / 2)

藝術經緯

作者:張春蓉

中國的裝飾藝術有著極深的文化、藝術、曆史內涵。在中國幾千年的曆史長河中,積累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其中裝飾藝術在中國的曆史進程中起著舉足輕重的文化傳承作用。它從自身的發展過程中將我國的曆史發展無聲地、完整地進行了記錄,它不僅是藝術的展現,更是人類文化曆史的記錄。裝飾藝術是藝術造型的一種手段,是以美化對象為主要目的的一種藝術樣式,它以鮮明、獨特的個性特征越來越為人們所接受和喜愛。裝飾藝術塑造形象是在寫實基礎上,對形象的塑造,采用了簡化、誇張、變形、抽象的裝飾手法,同時還受到工藝製作、材料的製約。不同的工藝手段、材料,會帶來不同的藝術效果和氛圍。人類的物質生活在設計的推動下不斷進步的今天,裝飾設計藝術帶給人類的不僅僅是生理反應和心理判斷,更主要的是更新與享受,它不斷豐富著人們的感受生活。就本質而言,裝飾設計藝術本身就是功能性與審美性的結合。

裝飾藝術,從其藝術的社會功能來講,一般地要從屬於某種客觀對象,適應客觀環境,往往要和工藝製作相結合。從審美功能來講,裝飾藝術表現出來的藝術形象是具有生活情趣和形式美感的並富含文化底蘊的審美載體。觀者可以在欣賞的同時體會到視覺和心靈上美的享受。裝飾藝術的描寫對象,從人物到山水,從花鳥到景物無所不有。既可海闊天空地抒發感情,也可以長篇累牘地描寫故事;既可以畫現實當中看到的、聽到的,也可以畫幻想的。它不受時間、空間的限製,將不同時間、不同場合、不同物像組合到一幅畫麵上。總之,創作者可以任意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同時,可以培養善於總結、善於變通、善於革新的重要創作意思。

裝飾藝術的形式美,是作者對所要表達的內容所采取的審美方式和方法。藝術形式的範圍也是多樣的,它包括藝術語言、表現手段、體裁樣式、工具材料等等。那麼裝飾藝術表現形式感的核心重在程序化和秩序化。

藝術創作中的程式來自於現實生活,程序化就是按一定的格律在藝術作品中再現客觀世界,使無定型的事物肯定明確起來,帶有明顯的主觀傾向的統一格式。如戲劇臉譜的造型,原始彩陶的圖案裝飾,都體現出很強的程式化傾向。總而言之,它的特點就是對客觀世界的整理和提煉,應該是有血有肉的,準確鮮明,生動感人,有獨到之處。

秩序化就是將自然狀態的事物有序排列。為了秩序化,在運用形式法則時有所側重和選擇,傾向十分的鮮明。在變化和統一這一法則中,統一更產生於整齊的管理,實際上對稱、漸次、比例、反複這些法則本身就是秩序的一種美,因此在很多裝飾藝術作品中都能見到這些法則的使用。其目的就是使人們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到一種快感。

中國裝飾藝術注重心象和氣韻的表達:首先,從心象表達來說,在內在方麵,將主觀感受與意願為中心訴諸於裝飾這一載體。這一重心象的表達,已由內而外成為中國傳統裝飾表現的認識觀與方法論。如中國“龍”的創造正說明了這一點,又如中國傳統中所強調的“胸有成竹”亦道出了心象的重要性。其次,從氣韻表達來說,中國傳統裝飾表現在外師造化時所被注重,這也正是南齊謝赫六法中所強調的“氣韻生動”。在氣韻美的陶醉下不僅獲得了視覺上的愉悅,而且也在精神層麵上得到了升華。再如敦煌壁畫中,山水、花草、動物、飛天人物等萬類眾生雲集畫麵,氣脈連貫,爭讓相宜,亦極好地表現了氣韻。使觀者在賞心悅目的同時,得到了氣韻美的熏陶。

在“氣韻”表達方麵,中西方是一致的。西方承襲著這一審美原則並不斷地將其發展壯大,如在波提切利的代表作《維納斯的誕生》中和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達芬奇的《蒙娜麗莎》作品中就強調比例的美感與數的和諧,巧妙地運用黃金分割比例,按照人的客觀存在的狀態如實描繪。中國雖然也引進學習西方的藝術文化,但終究改變不了其遺傳基因,中國裝飾表現藝術依舊在繼承與發揚民族傳統的基礎上,遵循“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原則,沿其正確的軌跡不斷地推陳出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