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海難的背後(1 / 1)

香港海難的背後

香港在國慶節期間出現南丫島撞船海難,導致多人死亡,遇害者不少是一家大小準備歡度佳節,瞬間天人永隔,而且還有年幼稚子。港人確實聞者心酸,悲從中來。

這次是過去數十年來最嚴重事故,基於香港水域交通日益頻繁,規管雖有與時並進,但範圍和力度未必足夠,現在有需要做出檢討,為大力提升海上安全提供基礎。

這次意外發生,有其偶然性,也不排除有個人疏忽或責任。但如果綜合近年香港海上事故,在近海的船隻航行規管上,有改善和提高空間。

香港三麵環海,水路交通一直非常繁忙,隨著海底隧道通車,維港兩岸的水路交通淡靜了相當時間,但近年澳門大事發展,加上內地遊客急增,港澳航運轉趨頻繁,加上離島轉用高速雙體船,令維港以至附近水域複見擠逼情境。

另一個增加水上交通風險的因素,是維港水道在填海後變得狹窄,容易造成大浪,影響航道安全。

除了客觀環境,據出事海麵的漁民表示,過去經常見到有船長采取“大欺小”的態度駕駛,這種風氣如屬實的話,相信不是朝夕形成,中間涉及對船長的監察,同時有航道安全的管理。在陸上交通,對駕駛態度不良的司機會有捉快車等監察措施,在節日前夕又會加強路障檢查,增加吹氣測試。近年警方還加強執法權力,可以主動抽查司機作酒精吹氣測試。究竟海上安全如何加強,應該可以借鑒陸上交通。

大災難的發生,有個別人士的問題,但往往藏有客觀的誘因,今次海難發人深省,有必要探究出深層次的成因,以慰死者在天之靈,向生者做出交代,最重要是避免慘劇重演,徒惹悲愴!?笏(摘自《美國星島日報》社論)(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