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元代書法(1 / 2)

1.元代書法的發展

自從成吉思汗統一了各蒙古部落以來,驍勇善戰的蒙古騎兵橫掃亞歐大陸,先後滅西夏、金,和南宋,最後統一了整個中國。統一之後,元朝的統治深知:在馬上得天下,未必能在馬上治天下,所以十分注意文藝教化。重開科舉製度,廣泛選拔人才;複興儒學;同時也大興宗教,各種宗教信仰在這個時代同時並存。這些,對當時的文學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天下太平了,蒙古族的統治者也開始熱愛舞文弄墨。元仁宗圖帖睦爾建立了奎章閣--專門的書畫鑒藏機構,請侍臣為他鑒定書畫,象我們後麵所要提到的書畫家,如柯九思、虞集等人就曾任奎章閣學士;另一方麵,漢族知識分子在少數民族的統治下,多少感到壓抑不適,更加傾心民族文化。這樣,書法藝術非但沒有凋落,而是繼續滾滾向前發展。

元代中期以後,江南爆發了農民軍起義,還有關於帝位的宮廷鬥爭,社會開始不太平了。這些,對藝術家的創作心態、書法麵目都有極大的影響。象楊維楨的粗頭亂服,倪瓚的尖峭冷逸,都可以看作是對當時時局的曲折反映。

縱觀元代的書法,大致有如下特點:

主張複古。以趙孟頫為首的書法家,認為書法應該學宋以前的東西,宋代書法已經走上了窮途末路,不值得效法。因此,元代書法一直籠罩在晉唐古法之下,沒有重大進展。倒是元末的書法家能夠放開胸襟,寫自己之想寫,發自己之想發,為明代草書大家的出現開辟了新聲。

漢民族與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也是此時書法的特征之一。元朝統治者以武力征服了漢人,而在文化上被同化、被反征服,之後相互交融。少數民族書法家有遼代的耶律楚材,蒙古的文宗、順帝,還有色目人康裏巎。元朝政府還設置了奎章閣等文化機構,這些,對書法的發展無一有著很大的作用。

書體的全麵複興與“詩、書、畫”的結合。元代書法家在重視複古的同時,還重視各種書體的修養。趙孟頫就是個典型代表——隻要看看他的《六體千字文》就知道了。象章草,自從魏晉以後就很少人寫了,而元代卻出了一大批章草高手。至於篆書和隸書,水平倒不是很高——即使是趙孟頫。但他們畢竟做出了努力,意義也正在於此。

詩、書、畫的結合也是由趙孟頫開始的。這在藝術品的形製上是個突破。表現力更加豐富,更具有觀賞性。不僅如此,元代一些書法家還熱衷於篆刻,文人自己動手刻印,既篆且刻,也是從這個時代的王冕開始的———這翻開了篆刻史新的一頁。此後,印章成了中國書畫作品中不可或缺的內容,詩、書、畫、印成了後代書畫藝術家必備的修養。

元代書法在中國書法史上占據著重要地位。在繼承上,它避開了宋朝的流弊,遠接晉唐,取法很高,對古典傳統做了深入的學習,並創造出鮮明的時代風格。對後來的明清書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元初經濟文化發展不大,書法總的情況是崇尚複古,宗法晉、唐而少創新。雖然在政治上元朝是異族統治,然而在文化上卻被漢文化所同化,與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現為刻意求工的開式美的追求,所以蘇軾標榜的是“我書意造本無法”,趙孟頫鼓吹的是“用筆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後才強調有意之意。元朝書壇的核心人物是趙孟頫,他所創立的楷書“趙體”與唐楷之歐體。顏體。柳體並稱四體,成為後代規摹的主要書體,由於趙孟頫的書法思想絕對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書法對王派書法的精之處頗有獨到的領悟,表現為“溫潤閑雅”“秀研飄逸”的風格麵貌,這也和他信佛教。審美觀趨向飄逸的超然之態獲得一種精神解脫有一定聯係。在元朝書壇也享有盛名的還有鮮於樞,鄧文原,雖然成就不及趙孟頫,然在書法風格上也有自己獨到之處。他們主張書畫同法,注重結字的體態。

2.元代的書法家

(1)趙孟頫

字子昂,號鬆雪道人,宋太祖十世孫。這是個複雜的人物。他是宋朝皇室的後代,卻做著異族朝廷的官,雖然地位很高,實際並不受重視,心裏很苦悶,隻是一味地吟詩作畫。他是中國文藝史上少有的全才,大概隻有宋朝的蘇東坡、清朝的董其昌可以和他相提並論。除書法外,他還擅長繪畫,精通文學,通曉音律,熟諳道釋。是他,最先將“詩、書、畫”三絕合為一體。不僅如此,他的家族中也出了不少藝術名人:他的妻子管道升、他的兒子趙雍都精通畫,他的外甥王蒙是著名的“元四家”之一。

趙孟頫的書法,成就最高的是楷書和行書。傳世的楷書名作有《膽巴碑》、《湖州妙嚴寺記》、《仇鍔碑》等;小楷有《汲黯傳》等;行書作品不少,如《洛神賦卷》、《赤壁二賦帖》、《定武蘭亭十三跋》等。他作品最主要的特點,無論楷書還是行書,都很工整,四平八穩。溫和、典雅是他書法的主要特色。雖然他對晉人書法下過很深的工夫,但晉人書法中精妙的用筆,在他的作品中幾乎沒有體現;或者說,他將晉人筆法的精微之處大大加以簡化了。盡管如此,他的作品總是洋溢著一種高貴、典雅的氣息。這完全是他深厚的學問、修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