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1 / 3)

歐夜鷹

別名:歐洲夜鷹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

歐夜鷹檔案

主要分布於歐洲、亞洲北部等地方。歐夜鷹飛行時會反複發出短促的鳴叫聲,這種鳴叫聲甚至可以持續10分鍾,這是它們飛行時的聯絡音,它們依靠這種聲音和同伴聯絡。遇到不同的情況時音調稍有不同,當雄鳥遇到心儀的雌鳥時會發出“弗弗”的聲音,遇到危險時則會發出“磕磕”的警告聲。

生活習性

它們翻滾飛行,便於追捕飛蛾類昆蟲。當雄鳥吸引配偶時會炫耀著飛行,完全張開兩翼並將兩翼高舉成“V”字形滑翔,尾羽也完全張開,樣子非常好看。

它們喝水時在水麵快速掠過,形態似雨燕,喜歡棲息於森林邊緣和視野開闊的地帶,多在晨昏時候活動。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於歐洲的大部分地區和亞洲、非洲的溫帶地區。

頭部短而寬,臉部較圓,耳朵大且直立,吻部突出,有胡須。

軀幹

體型較胖,全身被毛呈紅褐色,毛長且蓬鬆,腹部的毛色較淺,毛較短,尾部較粗且長,尾毛蓬鬆,毛色呈褐色、黃白色或黑褐色相間的條紋狀,尾端呈黑褐色。

體形特征

體長約為25~30厘米,在鳥類中屬於中等體型。歐夜鷹的上體為棕灰色,其上滿布雜斑以及黑色的縱紋,頭頂和肩部的縱紋尤為顯著。下體主要是棕赭色,並具暗黑褐色的細橫紋。在歐夜鷹的喉部兩側都具有白色的塊斑,它們的飛羽主要呈暗栗色,羽毛上同樣具有棕色的斑塊,在尾羽上,中央區域呈深栗色,上麵布滿黑色的橫斑,尾羽的外側有白色的斑點。歐夜鷹主要以昆蟲為食,它們善於以滾翻式飛行於空中,歐夜鷹追捕飛蛾類的昆蟲。

太平鳥

別名:十二黃、連雀

食性:雜食性

太平鳥檔案

太平鳥為鳥綱太平鳥科的鳥類,至今未被列入中國的保護動物目錄,但是由於受到非法鳥類貿易的威脅,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的紅皮書中已經是近危物種。

該物種已被列入在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

生活習性

太平鳥的繁殖期在5月下旬到6月下旬,在此期間棲息於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它們通常會在高大喬木的頂端築巢繁殖,鳥巢一般由雲杉的細樹枝搭建而成,呈杯狀,內襯苔蘚、羽毛或獸毛等柔軟材料,結構較為緊密。每巢大約產卵5~7枚,卵呈淡紫色且具有褐色條紋,卵主要由雌鳥孵化,大約14天後即有小鳥出生。太平鳥的壽命約為13年。

分布區域

廣泛分布於亞歐大陸北部以及北美洲西北部,主要棲息於針葉林和高大闊葉林。

頭部顏色較深,呈栗褐色,頂部生有細長且呈簇狀的羽冠,從嘴基部經過眼部到後枕有一條黑色的貫眼紋,位於羽冠的兩側,頸部和喉部的羽毛呈暗黑色。

翅膀

兩翼覆蓋灰褐色的羽毛,初級覆羽呈黑色且具有明顯的白端,形成翅斑,次級飛羽外翈呈黑色,也具有白端斑,內翈呈黑褐色。

體色

背部及肩部的羽毛呈灰褐色,胸羽與背羽同色,腹部呈褐灰色,腰部及尾部向後灰色逐漸變深。

尾部

尾羽呈黑褐色,端部逐漸變為黑色,中央尾羽端部呈紅色,並向外伸出紅色針狀蠟質突起。

體形特征

太平鳥的體型較小,體長約為18厘米,體重為40~64克左右,全身被覆灰褐色的羽毛,頭頂有細長呈簇狀的羽冠,尾部較短,具有黑色和黃色的斑點。腳和爪子呈黑色。

鴕鳥

別名:無

食性:雜食性

鴕鳥檔案

鴕鳥的祖先是會飛的,它們演變成今天的模樣,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在它們生活的開闊的草原和荒漠環境中。鴕鳥完成了從原始鳥類向高大和善跑方向的進化。飛行能力的喪失帶給它們的是善於奔跑的能力。它們可以騰空跳躍2.5米,1步跨越8米。

生活習性

鴕鳥是群居動物,通常5~50隻為一群。耐幹旱耐熱,可數月不飲水,能夠適應沙漠的生活,聽覺靈敏,善於奔跑。主要吃植物,偶爾也吃小動物,如蝗蟲、螞蚱等。鴕鳥是十分機警而又膽小的動物,受到驚嚇時的奔跑速度可達每小時70千米。有時它們也將脖子平貼在地麵,身體蜷曲一團,偽裝成石頭或灌木叢,來逃避敵害。鴕鳥壽命約30年,每窩產卵12~15枚,孵化期約40~50天。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在非洲從塞內加爾到埃塞俄比亞的非洲東部沙漠地帶和荒漠草原。

頭部較小、寬而扁平,頸長十分靈活。頭部與頸部無毛,通常呈淡粉紅色,喙直而短,前端呈尖狀,大眼,有十分迷人的粗黑色睫毛,視力很好。

後肢粗壯,隻有兩趾。

外趾無爪,內趾有堅硬的爪。後肢強而有力,是它們防禦敵害的有力工具,也使鴕鳥能夠疾速奔跑。

翅膀

翼相當大,但由於胸骨的龍骨突不發達,所以不能飛翔。

軀幹

成熟的雄鳥體高1.75~2.75米,體重60~160千克。

體形特征

是目前世界上存活著的最大鳥類。成熟的雄鳥高約1.75~2.75米,體重60~160千克,雌鳥比雄鳥稍小。頭小、大眼,嘴扁平而突出、脖子細長且無毛,與其他鳥類不同的是鴕鳥兩翼退化且胸骨的龍骨突不發達,呈扁平狀,所以鴕鳥不會飛。尾羽蓬鬆而下垂、腿長而細。雌鳥多灰褐色,雄鳥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

烏鴉

別名:老鴉、老娃子

食性:雜食性

烏鴉檔案

烏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形象經曆了從吉祥鳥到凶鳥的變化。

在唐代以前,烏鴉在中國民俗文化中是有吉祥和預言作用的神鳥,有“烏鴉報喜,始有周興”的曆史傳說。唐代以後,方有烏鴉主凶兆的學說出現。但是,無論是凶是吉,烏鴉的正麵形象還是值得稱讚的,“烏鴉反哺”在儒家學說中代表“孝”和“禮”;烏鴉忠於愛情,十分專一,終生實行一夫一妻製。

生活習性

烏鴉廣泛分布於我國東部至東北部的廣闊平原地區,它們多將巢穴建立在高樹上。烏鴉通體為黑色,嘴的基背部沒有羽毛,所以能夠露出它們灰白色的皮膚。烏鴉為森林草原鳥類,多棲息於林緣或山崖。

它們的集群性強,有時一個群體烏鴉的數量可達幾萬隻,並在秋冬季節混群遊蕩,叫聲簡單。雜食性,以穀物、果實、昆蟲為食。每窩產卵5~7枚,孵化期為16~20天。

分布區域

廣泛分布於世界各地。

體色

胸腹部為白色並且在頸部具有白色的頸圈,身體其餘部位為黑色。

喙短而堅硬,呈黑色,周邊有細密的絨毛。

尾羽較長,堅硬,呈黝黑色,泛有幽藍色的光。

體形特征

烏鴉通體為黑色,嘴的基背部沒有羽毛,所以能夠露出它們灰白色的皮膚。

常成群結隊飛行,飛行時發出嘶啞的鳴叫聲。分布廣泛,多棲息在樹林中或田野間。不同種類的烏鴉體型有所差別,但是體長一般都在50厘米左右。

喜鵲

別名:鵲、客鵲、飛駁鳥、幹鵲

食性:雜食性

喜鵲檔案

喜鵲自古以來就深受人們喜愛,被人們認為是好運與福氣的象征,此外,在中國民間的傳說中,每年的七夕節,喜鵲都會飛上天河,搭起一條鵲橋,使長久分離的牛郎和織女相會,因此在中國,鵲橋成為了男女情緣的象征。在各個地方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尤其是人類活動頻繁的地方。

生活習性

喜鵲通常結群活動,喜歡在覓食處的樹上休息,偶爾也在屋頂上小憩,晚上則在高大的樹上棲息。喜鵲屬雜食性動物,在繁殖期時,它們主要以動物性食物為食,包括蝗蟲、鳥卵等;而非繁殖期或者動物性食物較少時,它們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包括小麥及種子等。它們一般在河穀兩岸的荒坡、村落附近的果園、畜廄周圍活動和覓食。

分布區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