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2 / 3)

分布於歐洲、非洲、亞洲以及美洲的大部分地區,在中國各個省份、市區及自治區都可見。棲息地非常廣泛,無論是山區、平原、草原,還是河流湖泊岸邊,無論是城市還是鄉村,有人活動的地方就有它們的蹤跡。

頭部較小,被覆黑色的羽毛,喉部羽毛有時有白色的紋,嘴部非常尖。

短小堅硬,呈黑色。

翅膀

兩翅均呈黑色,初級飛羽內翈具有大塊白斑,外翈和羽端呈黑色並帶有藍綠色的光澤,次級飛羽呈黑色並帶有深藍色的光澤。

尾部

羽毛呈黑色,具有深綠色的光澤,末端有深藍色及紫紅色的條帶。

體形特征

體型相對較大,體長約有45~50厘米,體重約為0.5千克。全身隻有肩部、初級飛羽內翈以及腹部呈現白色,其餘均被覆黑色的羽毛。尾部羽毛很長,呈凸尾狀。

相思鳥

別名:戀鳥、紅嘴玉、紅嘴綠觀音、北京夜鶯、中國夜鶯

食性:雜食性

相思鳥檔案

雌相思鳥和雄相思鳥經常形影不離,對伴侶極其忠誠。常常能夠看到兩隻鳥相依相偎,頻頻互吻,極盡柔情蜜意,相親相愛的情景。

正因如此,在新加坡、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把相思鳥作為珍貴禮物送給新婚佳偶,以象征“相親相愛、白頭偕老”。

生活習性

相思鳥通常結群生活,喜歡在常綠闊葉林、常綠和落葉混交林的灌木叢或竹林中活動。相思鳥常以等翅目白蟻、膜翅目的幼蟲、雙翅目長腳蚊和其他一些昆蟲為食,另外也會吃許多植物性的食物,像是種子和果實等。相思鳥叫聲很悅耳,時有多變,鳴叫時經常站在灌木頂端,聳起羽毛,抖動翅膀。它們生性活潑敏捷,不畏懼人。

分布區域

分布於印度、尼泊爾、錫金、不丹、孟加拉國、泰國、老撾、緬甸、越南、馬來西亞和蘇門答臘西部,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均有分部。棲息於海拔900~3300米的山地。

頭部較小,頭頂羽毛呈綠色,喉部羽毛呈黃色,嘴部較粗,嘴的端部較為彎曲。

喙較短小,呈金黃色,並帶有光澤。

兩翼

飛羽呈褐色,向內側逐漸變黑,初級飛羽外緣呈黃色,羽基三分之一的部分呈紅色,形成翼斑,次級飛羽基部呈灰色,中段邊緣呈橙黃色,端部邊緣呈黑色。

軀幹

背部羽毛呈暗灰綠色,胸部羽毛呈深橙黃色,腹部呈淡白色,脅部呈淺黃灰色,尾部呈現平尾狀或叉尾狀,覆蓋黑色的羽毛。

體形特征

體型較小,體長為105~180毫米左右,體重約為21.4克,嘴部較粗,長度約為頭部長度的一半,尾部呈平尾狀或叉尾狀,雌雄稍有不同。

雪鶉

別名:無

食性:雜食性

雪鶉檔案

雪鶉在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為稀有動物。雪鶉對高山的惡劣條件有很強的適應性,白天它們通常在兩個時間段活動,一個是在清晨,一個在傍晚。除了繁殖期之外,它們都是成群的生活。受驚時會立即振翅飛走,伴隨著急促而尖細的叫聲。

生活習性

據資料顯示雪鶉棲息於海拔3000~5200米的林線至雪線附近的高山地區、開闊地區和陡峭的岩石上,尤其是有杜鵑花、蕨類、苔蘚、地衣等高山植物生長的岩石多的陡坡上。夏季它們多棲息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區。

冬季,由於氣壓的關係,它們將棲息地下降至海拔3000~4000米左右,有時甚至還下降至2000米左右。雪鶉主要以植物為食,如苔蘚、地衣、漿果,植物的種子果實,有時也捕食小型昆蟲。

分布區域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山脈、中國南部。

體色

通體呈灰色,但是在頭、頸及尾等地方有黑色間白色的細條紋。

尾部

羽毛呈灰色,帶有黑白相間的條紋。

腿呈珊瑚紅色,有光澤,腳有五趾。

體形特征

在鳥類中屬中等體型,體長約30~40厘米。通體呈灰色,但是在頭、頸及尾等地方有黑白相間的細條紋。背及兩翼羽毛還混有淡棕褐色,胸部被有白色的羽毛。

頭部

頭部較小,呈圓球狀。

喙位於頭部前下方,比較短,不夠發達。

雪鴿

別名:無

食性:草食性

雪鴿檔案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主要分布在喜馬拉雅山脈和我國西部的廣大地區。

它們多生活在高海拔且岩石豐富的陡壁處,繁殖期常常將窩建在懸崖峭壁的石縫中,由雌雄共同輪流孵卵,孵化期為20天左右。

生活習性

雪鴿喜歡棲息於海拔2000~4000米的高山懸岩地帶,有時也出現於高海拔地區的裸岩河穀和岩壁上。常常滑翔於高山、懸崖峭壁及白雪皚皚的雪原上空。主要以植物的種子或是果實為食物,例如青稞,油菜子,玉米等。雪鴿繁殖期在每年4~7月,通常每年繁殖兩窩,繁殖的時候常常成群結隊,將窩建在一起。

分布區域

在我國主要分布於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藏等省份;也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西側,直至達阿富汗。

虹膜為黃色,眼眶周圍為白色。

兩翼

兩翼為灰色,顏色稍淺於背部的灰褐色,在兩翼上有兩道黑色的橫紋。兩翼上的羽毛豐富且有層次,每層羽毛顏色略有差別。

尾部

羽毛呈白色,尾尖過渡呈灰褐色,有光澤。

體色

從脖子起一直向下延伸至腹部,整個身體的下部均為白色。背部為灰褐色,腰部至尾部的顏色稍深,為黑色。

體形特征

體長約35厘米,頭部以及頸部的上部為深灰色。虹膜為黃色,眼眶周圍為白色。從脖子起一直向下延伸至腹部,整個身體的下部均為白色,背部為灰褐色。雪鴿的鳴叫聲單一,多為拖長的咕咕聲,在求偶的時候鳴叫的節奏會比平時快一點。雌鳥與雄鳥的羽毛顏色相似,僅憑外貌很難分辨出雌雄。幼鳥與成鳥顏色也基本相似,但是幼鳥的上體和兩翼有淡黃色的羽緣。

岩雷鳥

別名:雪雞

食性:草食性

岩雷鳥檔案

岩雷鳥與其他鳥類有所不同,一年四季都要換羽毛,在鳥類中是換羽次數最多的。春天它們換掉頸部及胸部的白色冬羽,換成棕黃色。在盛夏,它們又將羽毛換成栗褐色,隻在翅膀和尾部的根部還留有一部分白色。秋天它們的羽毛變成黑色帶塊斑的暗棕色。冬天它們又換成一身白衣。

生活習性

夏、秋季多棲在高山草原等地區,冬季時遷徙向氣候溫暖的地區。它們以植物的嫩枝葉、根等為食物。岩雷鳥是一種很奇特的鳥,它們主要在地麵上活動。秋冬季的時候它們過著群體生活,一個群體的數量可達幾百隻。雌鳥通常將窩建在隱蔽的地方,例如在矮灌木叢、草堆等地方。岩雷鳥的卵為淡米黃色並有褐色斑點。每窩大約產卵5~10枚。

分布區域

分布於世界各地的凍土苔原帶和高山苔原帶。

體色

通體呈黑褐色,間雜有棕黃色的斑紋,羽毛的邊緣呈白色。

虹膜為褐色,眼周為白色。

呈黑褐色,帶有棕黃色斑紋,外早羽和羽端為白色,帶有褐色花紋。

雙翼

雙腳具有白色的細小絨毛,指甲堅硬,腳略呈粉色。

體形特征

岩雷鳥屬於中小型鳥類。體長約40厘米,小嘴,大眼,虹膜呈深褐色,腳上覆蓋著白色羽毛。全身的羽毛四季都有變化。冬季羽毛呈白色,夏季羽毛呈棕黃色。

別名:無

食性:雜食性

鷸檔案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典故: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箝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記之也。”惠王曰:“善!”乃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