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習性
鷸通常群居生活,喜歡在海岸線和內陸水體的沙灘及泥灘覓食,沿水邊奔跑尋找食物。飛翔力強,飛行時頸與腳均伸直,並且十分迅速,降落時常滑翔,受驚擾則高聲喧噪。鷸通常會在開闊地段的地麵上界限不清的小洞內營巢。每窩產卵4枚,呈橄欖黃色,並有黑色和褐色斑點。一般由雄鳥負責孵化和照顧小鳥,雛鳥身上有絨毛,活潑好動。
分布區域
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在中國分布於新疆、青海、內蒙古、東北、華北、長江以南及台灣地區。主要棲息於海岸、沼澤及河川等地。
嘴
嘴形很直且較長,有時略微彎曲。
腳趾
跗蹠後側大多具盾狀鱗,前緣也有盾狀鱗,趾不具瓣蹼。
眼
虹膜為黃色,眼周為白色。
體色
上體的羽毛由褐色、淺黃色和黑色區域組成複雜的“枯草”圖案,下體呈白色或淡黃色,秋季羽毛的顏色比春季要淺一些。
體形特征
體型為中小型,體長約60厘米左右,翼展為29厘米左右,兩翅比較窄,尾巴較短。
中鴨、針尾鳧
別名:尖尾鴨、長尾鳧、長鬧、拖槍鴨、食性:雜食性動物,以植物為主。
針尾鴨檔案
據資料顯示針尾鴨每年2~3月開始遷離我國南方越冬地,9月中下旬已有少數秋季遷徙群到達我國東北和華北地區,基本在10~11月南遷,遷徙時常集成數十隻甚至近百隻的大群。針尾鴨在我國分布廣泛,數量豐富。據曆史資料記載,在我國越冬的針尾鴨每年約有2萬5千多隻。
生活習性
針尾鴨越冬期主要棲息於世界各地的河流、湖泊、沼澤、濕地甚至是水塘,繁殖期主要棲息於內陸流速緩慢的河流、河灣及其附近的沼澤和濕草地上。針尾鴨喜歡成群生活,尤其是在冬季和遷徙的季節,它們常常幾十隻甚至數百隻集成大群活動。
分布區域
分布廣泛,存在於各種內陸河流、湖泊、低窪濕地。
頭
頭為棕色,有黑色細紋夾雜其中。
頸部
呈暗褐色並點綴有黑色斑點。
體色
身體上半部分為黑褐色,沿脊骨背部和肩部混有棕白色“V”形斑點,翅膀上的羽毛呈褐色,下體為白色,頸前部混有暗褐色的細斑。
喙
喙扁平,呈黑色,堅硬有光澤。
體形特征
體型中等,體長約55厘米。尾長而尖。其中,雄鳥的尾部中央有一根尖而長的黑色尾羽,這是它們區別於雌鳥的顯著特征。
頭呈深褐色,喉部為白色,腦後枕部呈黑色,背部被覆灰白色相間的細密條紋。雌鳥身上的毛色較雄鳥色淡,呈淺褐色,身上的羽毛有黑色斑點點綴,虹膜為褐色,嘴呈藍灰色。
啄木鳥
別名:森林醫生
食性:雜食性
啄木鳥檔案
啄木鳥一生中大部分時間都在啄木頭,但如此劇烈持久的震蕩絲毫沒有損壞其大腦。鳥類學家研究發現有三個因素能夠減少作用力對啄木鳥的傷害:首先,其舌骨從下顎向後環繞顱骨經右側鼻腔穿出固定著顱骨;其次,其大腦的高比其前後徑長,能夠分散震動對頭骨的作用力;最後,大腦周圍的綿狀骨骼也保護著大腦。
生活習性
啄木鳥一般獨自或者結對生活,它們喜歡在樹林中活動,甚至終生生活在樹林中,它們以在樹皮中探尋昆蟲而著稱。啄木鳥主要以害蟲為食,包括天牛幼蟲、囊蟲的幼蟲、象甲、偽步甲、金龜甲、螟蛾、蝽象、蟥蟲卵、螞蟻等,有時也會吃一些植物。有的害蟲潛藏樹木中很深,把樹活生生地咬死,隻有啄木鳥才能把它從樹幹中掏出來除掉。
分布區域
分布於挪威、德國、俄羅斯、日本,阿爾卑斯山、巴爾幹半島、東南亞等地,在中國除內蒙古外其餘各地均有分部。主要棲息於樹林中。
頭
喙部強直尖銳,可用以其鑿開樹皮,舌頭可以自頭骨後繞過,從鼻孔達到喙尖。
體色
頭部為橙紅色,眼下直至腹部均為白色,背部及兩翼均為黑色帶白點的花紋。
腳稍有些短,具有4趾,2趾向前,2趾向後。
尾部
腳趾呈平狀或楔形,大都有12枚尾羽,羽軸粗硬且富有彈性,啄木時用以支撐身體。
體形特征
體型小到中等,體長約為30厘米。頭頂部常具紅色帶,嘴強直如鑿,舌長且能伸縮。
埃及陸龜
別名:克萊馬尼陸龜
食性:草食性,人工飼養的埃及陸龜采食草類、植物的果實,有時也以蔬菜為食。
埃及陸龜檔案
埃及陸龜的種群數量正在急劇減少,在原發現地埃及已經幾乎看不到該物種的野生種群,現今隻在利比亞的部分地區還有較少分布。種群數量下降的原因主要是人為因素的影響,由於其體型較小,外表憨態可掬,故常被捕捉作為寵物飼養,同時也被作為藥用而殺害。
生活習性
埃及陸龜的生命力極其脆弱,環境及食物對其影響十分巨大,同時該物種對致病微生物的抵抗能力十分有限,故很難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下來。作為陸龜中的一員,埃及陸龜常棲息於幹燥涼爽的地帶,有時也出沒於沙漠中的雜草叢中。在半幹旱的環境,例如沙質山穀、幹旱的樹林以及海岸的沼澤也常見到它們的身影。
分布區域
該物種的野生種群在埃及已經絕種,現多分布在地中海一帶。
頭
頭部背側覆有較大的鱗片,鱗片多為棕黃色。
眼
眼部長在頭頂的兩側,眼眶為長橢圓形。
背甲
高高隆起,多為棕黃色,背甲邊緣薄而鋒利,中間被黑色的縫隙分割成不規則的多邊形。
四肢
粗短,覆有堅硬厚實的鱗片,鱗片呈覆瓦狀排列,爪部生於四肢的內側,爪的末端較為鋒利。
腹甲
前部多為一體,沒有較深的紋路,後端腹甲紋路較深,且多為“八”字形。
體形特征
本物種體型較小,是陸龜科中體型最小的物種,同時也是北半球所有龜鱉目中體型最小的物種。背甲有深色的紋路,腹甲一般長有三角形區域,這也是埃及陸龜與納吉夫陸龜最大的區別。
澳洲短頸龜
別名:無
食性:肉食性
澳洲短頸龜檔案
澳洲短頸龜在自然保護聯盟瀕臨滅絕物種危急清單中屬於極危物種,是一種古老而獨特的小型淡水龜。該物種生活在澳大利亞西部的佩思地區,隻在兩個小型季節性沼澤裏發現過它們的蹤跡,且總數不超過100隻。澳洲短頸龜在炎熱幹旱的夏季夏眠(放緩或停止活動)數月,隨後在雨季出現進行繁衍和哺育。
生活習性
他們生活在河流、池塘等地。繁殖季節,澳洲短頸龜一次可產2~10枚球形卵,幼龜在生長過程中會有鱗片及盾片脫落的生理現象。它們是澳洲最細小的蛇頸龜科。
分布區域
澳洲短頸龜分布在澳洲以西的零散平原上,介乎珀斯機場至布爾斯布魯克近皇家澳大利亞空軍基地的部分地區。
外形
背甲較扁圓,有一條明顯脊棱,頭側有癩狀突起,下頜、頸部、四肢內側呈白色,尾巴短。
背甲
背甲呈扁圓狀,背部中央有一條前後縱行的脊棱。
四肢
腳短,有像鱗片的盾板覆蓋,趾上有爪。
腹甲
在幼年時期呈奶白色夾雜有黑色,成年後腹甲顏色轉至褐色甚至可達黑色。
體形特征
該物種頭側有癩狀突起,頭頂隻有一大片盾板。頭部後側長有凸出而又多刺的脖子,且龜甲不超過15厘米長。四肢內側白色,腳短,有像鱗片的盾板覆蓋,趾上有爪。背甲較扁圓,有一條明顯脊棱,尾短。雄龜尾柄粗,泄殖孔離腹甲邊緣較遠。雌龜尾短小,泄殖孔離腹甲邊緣較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