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1 / 3)

喙頭蜥

別名:無

食性:肉食性

喙頭蜥檔案

喙頭蜥曾普遍被認為不是蜥蜴,其主要原因是其長有鬆果眼,有感光作用。在頭骨下方眼睛後部有一個骨頭突出的弓形結構,由太陽穴部位的兩大開口形成顳窩,普通的蜥蜴沒有,故被當做喙頭目的幸存者。它們的壽命很長,有的甚至可活100年。

生活習性

喙頭蜥有著悠久的生存曆史,被稱為生物界的“活化石”。在白天,常棲息於陰暗潮濕、溫度較低的洞穴中,常於夜間進行捕食。其對低溫的耐受能力較強,體溫可低於周圍的溫度。在繁殖季節,雌雄喙頭蜥的泄殖腔孔兩兩相對以完成受精,受精後將卵產於沙灘上的洞穴之中,產卵完畢後用沙子將洞穴掩蓋,借以保證受精卵的順利孵化。

分布區域

幾近滅絕,僅見於新西蘭的某些小島。

頭部

喙頭蜥的頭部呈四棱錐型,其嘴位於頭部的前端,與鳥的喙非常相像,使其得名喙頭蜥。

眼睛

眼大,呈金色,有鬆果體,位於兩眼之間,可感光,成為它的第三隻眼。

顏色較深,通體顏色較相近,多為棕色。

軀體上頜骨形成一種類似於喙的結構,在喙上長有牙齒。

體形特征

額頭上長有鬆果眼,俗稱第三隻眼睛。

牙齒具有非常獨特的排列方式,口閉合時,生於下顎的牙齒緊緊鑲嵌於上顎牙齒之間的縫隙裏。其與蜥蜴的最大的不同點在於蜥蜴的耳孔清晰可見,但是喙頭蜥的耳孔則極不明顯。

吉拉毒蜥

別名:無

食性:肉食性,以小型鳥類和其他蜥蜴為食。

吉拉毒蜥檔案

吉拉毒蜥的毒性與一些眼鏡蛇的毒性相同,都屬於神經毒性。毒液進入動物體後通常隻引起昏迷、休克、嘔吐等症狀,一般不會致動物於死地。但是毒蜥在咬住獵物時大多不會鬆口,常進行持續的啃咬,故被其咬後的傷口比較嚴重,會產生劇烈的疼痛。

生活習性

吉拉毒蜥喜歡棲息在灌木叢中,常出沒於氣候惡劣的沙漠地帶。它們的攀爬功夫很厲害,在鳥類繁殖的季節,常躲在樹上捕食鳥類的卵。它們也會捕捉小型蜥蜴等。該物種具有較強的毒性,是美國體型最大的蜥蜴之一,捕食獵物時,先將毒液輸入獵物的體內,待獵物失去運動能力後再慢慢將其吞下。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在美國境內,例如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內華達州等地,因為吉拉河盆地而得名。

頭部近似呈三角形,皮膚上長有大量的粒狀鱗片,呈小顆粒突出於皮膚。

軀幹

背部的鱗片主要有黃褐色和黑色兩種,以黃褐色占多數,其間散布著黑色的粒狀鱗片,形成相間的斑紋。

尾部

短而粗壯,橫截麵呈圓形,尾部的鱗片分布較有規律,呈黃褐色和黑色相間的環帶式分布。

四肢

趾與趾之間沒有蹼著生。前後肢長度相差不大。

體形特征

身體長度一般不超過60厘米,身體臃腫,體型肥大,故行動緩慢。身上長有黃褐色和黑色相間的花紋,頭部前端一般隻覆蓋黑色鱗片。尾部短而肥大,是儲存脂肪的主要部位,故在運動時不能滿足平衡性的要求,這也是限製吉拉毒蜥運動速度的原因之一。

科莫多巨蜥

別名:科莫多龍

食性:肉食性,主要以腐肉為食。

科莫多巨蜥檔案

科莫多巨蜥是現存體型最大的蜥蜴,生活在爪哇島周圍的叢林中,它的存活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恐龍時代,是目前僅存的恐龍的近親之一。在科莫多島嶼的食物鏈上,科莫多巨蜥位於最頂端,無天敵。但由於人類無限度的向大自然索取,使其生存環境惡化導致其數量劇減,現在已經瀕臨滅絕。

生活習性

經常出沒於叢林之中,捕殺獵物時可以快速跑動。它們以腐肉為食,四肢發達,可挖出9米深的洞穴,白天離開洞穴外出覓食,晚上一般棲息於洞中。

卵生,一般在每年的4、5月份孵出,剛孵出的幼蜥經常被同種的其他科莫多巨蜥獵殺。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一些島嶼之上。

頭部鱗片較小,有鱗片的部位和無鱗片的部位相間而生,呈現斑塊狀。

軀幹

軀幹的皮膚長有大量的粒狀鱗片,軀幹的鱗片一般大於頭部的鱗片,覆在皮膚表麵猶如一件堅硬的鎧甲。

四肢

粗壯有力,奔跑起來很快,腳上有趾,尖銳鋒利,可以挖洞。

尾部

粗壯,不僅能夠保證運動過程中的平衡,還可以用於攻擊。

體形特征

是蜥蜴亞目中體型最大的物種,體重可達130多千克,體長一般可達3米左右。全身覆有鱗片,皮膚粗糙,口腔內長有巨大而鋒利的牙齒。口腔汙穢不潔,唾液常呈線狀懸吊於口角之上,具有腐臭味。

皇帝企鵝

別名:帝企鵝

食性:肉食性

皇帝企鵝檔案

皇帝企鵝世世代代在南極洲生活,早已適應南極的氣候,耐風雪、耐寒。然而近些年來,由於人類對環境的破壞,溫室效應的增加導致全球變暖,冰川融化,這使得帝企鵝們的生活麵積逐年縮小。又由於人們對蝦等海產品的過度捕撈使帝企鵝的食物逐年減少,食物鏈遭到破壞。兩層原因導致皇帝企鵝的數量逐年減少。

生活習性

皇帝企鵝為群居性動物,它們通常是一大群吃住在一起,有很強的團隊意識。帝企鵝的活動區域一般隻有兩處:飲食區和居住區。帝企鵝是唯一在冬季進行繁殖的企鵝,壽命一般為20歲。

帝企鵝們執行嚴格的“一夫一妻”製。繁殖時,雌企鵝生產後由雄企鵝把蛋存放在育兒袋內孵化。

分布區域

帝企鵝分布在南極大陸位於南緯66°~77°之間的許多地方,例如靠近威德爾海的科茨地和靠近羅斯灣的維多利亞地都有分布。

腹部

在雄性帝企鵝的下腹部,有一個育兒袋。剛剛出生的幼仔沒有維持體溫的能力,父親的育兒袋便成了禦寒的窩。

四肢

腿部同樣覆蓋有白色的羽毛,其腳部呈黑色,末端的趾間有蹼連接,幫助其在深海中捕獵時劃水。

體色

頭部至翅膀均為黑色,後背顏色稍淺為藍灰色,腹部為白色。其頸部下方有一片橙黃色羽毛,這片羽毛向後延伸逐漸變淡,到耳後顏色變得最深。

頭部較小,喙呈橙色,尖而長,非常堅硬。眼睛呈黑色,小而圓。

體形特征

成年的皇帝企鵝平均身高約為1米,體重約為30千克。皇帝企鵝毛色為黑色與白色,乍一看好似身披黑白分明的大禮服,喙為赤橙色,在皇帝企鵝的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黃色羽毛,這片羽毛向後延伸逐漸變淡,到耳後顏色變得最深,皇帝企鵝全身色澤協調,因其體型較其他企鵝大很多,所以被稱為“皇帝”企鵝。

兩爪鱉

別名:豬鼻龜、飛河龜

食性:雜食性

兩爪鱉檔案

在中國,龜代表長壽,豬代表富足和好運氣,這就成就了水族寵物市場中的豬鼻龜。

這種有著和豬一樣可愛鼻子的小龜也因其兼而有之的奇特長相而備受人們寵愛,成了名副其實人見人愛的“水族明星”。它們長期在水裏,一般很少露出水麵,它們對水質的要求很高,一般都要生活在氧氣充足的環境裏。

生活習性

兩爪鱉生活在淡水中,除產卵外很少上岸生活。屬雜食偏植食性,水生植物、小魚、小蝦等無所不吃,在捕食方麵,兩爪鱉是個十足的懶漢,若非餓極,否則很少主動去捕食。在其棲息地,兩爪鱉在每年7~10月的幹旱季節將卵產於岸邊挖的洞內,每窩大約產20枚左右圓形的卵。胚胎在卵內發育成熟後並不急於與外麵的世界見麵,而是開始休眠直到雨水充沛或者洪水來臨時,幼鱉才會蹣跚露麵。

分布區域

澳大利亞北部、新幾內亞南部、伊裏安查亞南部。

頭部大小適中,不能夠縮入鱉殼內。在圓圓的兩眼之間長著肉質豐厚的、向前方伸出的鼻子。

具圓形厚甲,呈土黃色,中間有一道呈直線的凸起。

軀幹

腹部顏色較淡,略呈十字形,腹甲退化。尾部略短,尾部的背側從尾根到尾尖覆蓋著一列逐漸變小的月牙形的鱗片。

四肢

四肢演化成鰭狀,極為靈活。

體形特征

成年的兩爪鱉背甲長度可以達到46~51厘米,體重可以達到18~22千克。由於其鼻子肉厚並且向前方長長的突出,形狀類似於豬鼻,使其得名“豬鼻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