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2 / 3)

綠蠵龜

別名:綠海龜

食性:草食性,主要采食淺海區域的海草與大型海藻。

綠蠵龜檔案

綠蠵龜稚龜到幼龜的生長階段常在大海深處完成,在過去科技不發達的年代,人們幾乎不可能看到這個階段的綠蠵龜,因此人們形象地將這段時間稱為“迷失的歲月”。如今在人類的幹預下,野生種群的數量逐年下降,相關機構已經采取一定的措施對其進行了保護。

生活習性

綠蠵龜大多數時間都生活在大海之中,由於其依靠肺部呼吸,所以下潛的深度十分有限,下潛深度還取決於海水的密度,但一般不會超過200米。在進化過程中保留了祖先的生活特性,即洄遊性,所以綠蠵龜必須回到陸地上完成繁殖後代的任務。其生活史大概可以分為孵化、稚龜、亞成龜和成龜四個階段。交配後,雌龜一般將卵產在沙灘的淺洞之中,產卵完畢後用沙子將卵埋於地下。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在熱帶及亞熱帶的海域中。

頭部鈍圓,覆有光滑的鱗片,鱗片多與背甲的顏色相近,鱗片與鱗片之間的縫隙較小。

頸部

頸部鱗片比頭部的要小,致使頸部的皮膚形成皺褶,以便於頭部的左右擺動。

四肢

已經退化,形成鰭狀足,在四肢的皮膚表麵亦長有與頭部相似的鱗片。四肢末端內側各長有一爪,對於幼年的綠蠵龜來說,有時爪子成對存在。

軀幹

背甲堅硬,兩側長有四片盾板,盾板多為棕黑色,在棕黑色的底色上散布有斑駁的花紋。

體形特征

體形碩大,加上頭部體長可達1米之多,背甲的紋路將其分成扇形,顏色因生活環境的不同而略有差異,頭頂生有前額鱗,成對存在,上頜沒有鉤狀的彎曲,四肢退化成鰭狀足,以適應水生的習性。

瘰鱗蛇

別名:疣鱗蛇

食性:肉食性,主要以水中的魚類為食。

瘰鱗蛇檔案

瘰鱗蛇是一個完全生活於水中的蛇種,暫時未有任何亞種被確認。瘰鱗蛇的皮膚韌性較強,是很好的皮革原料,故常被用來製作皮包、手提袋等用品。人工飼養時經常抗拒被飼喂,且皮膚很容易感染,故人工飼養的成活率不高。它們屬於卵胎生動物,每次產6~8條小蛇。

生活習性

該物種常以水中體型較小的魚類為食,擅長伏擊獵物,它們經常潛伏在石縫或是水藻之間,靜靜地等待獵物靠近。當獵物靠近後,借助軀幹的肌肉迅速擺動身體,在水中迅速前行,然後用身體將獵物緊緊纏繞,纏繞的目的並不是通過窒息或是阻止獵物血液循環而使動物致死,其纏繞的目的僅僅是防止獵物逃脫。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於印度半島及東南亞的部分地區,在我國隻有海南島的少部分地區有分布。

前端為口裂較大的吻部,上頜一般長於下頜,兩頜的皮膚上分布有較大的鱗片,口裂後角以後的皮膚少有鱗片,基本上被疣粒代替。

體色

頭部呈灰黑色,體尾背麵呈灰白色,具黑色環紋或黑橫斑。

軀幹

粗壯,橫斷麵稍扁,肌肉發達,皮膚上沒有鱗片,被大量的疣粒所覆蓋。

眼部

眼部較小,位於頭部的前側方。

體形特征

頭部鈍圓,頭頸部分界不明顯,與鰻魚相類似。身體表麵被大量疣粒覆蓋,腹部無鱗,在腹中線處長有縱行的皮膚皺褶。

馬來長吻鱷

別名:馬來鱷

食性:肉食性,多以魚類為食。

馬來長吻鱷檔案

馬來長吻鱷屬於食魚鱷亞科,它們的棲息地大多需要漂浮的植物和陰涼的岸邊環境,生性十分凶猛殘暴,很容易攻擊附近的動物,包括人類在內。隨著人類活動區域的不斷增大,其理想的生活環境已經遭到嚴重的破壞,所以該物種的數量在逐年下降,已被列為極危物種或是瀕危物種。

生活習性

主要捕食水中的魚類,在繁殖季節,雌鱷首先完成築巢的工作,該行為一般出現在6~8月之間。這些巢穴大多建在樹根處鬆軟的泥土之上,常將泥土堆積成丘,然後將枯樹枝葉搭建在泥丘上築成巢,巢穴構建過程中一般不使用雜草。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在泰國的南部、馬來西亞以及印度尼西亞的部分地區。

頭部後端寬大,覆有革質化鱗片,眼部生於頭部後三分之一處。

頸部

頸部背側的鱗片呈方塊狀平行排列,並且已經革質化,顏色一般較深,多為深灰色或者黑色。

尾部由鱗片形成的隆狀突起,很明顯,一直延伸至尾部的末端。

四肢

前肢短於後肢,後肢的肌肉較為發達,四肢背側長有較小的革質化鱗片,鱗片分布常為棕色,長有黑色的斑塊,顏色分布與軀幹大致相似。

體形特征

吻部狹窄並且較長,常呈棒狀,吻部前端沒有像其他食魚鱷類那樣有明顯突起的球狀突起,且頭部有時會逐漸向口鼻部縮窄。體型大於揚子鱷,尾部強健有力,是其在水中遊動的主要動力。在本科屬於體型較大的物種,身長一般在3米左右,全身覆有革質化的鱗片,具有鋒利的牙齒。

美洲鱷

別名:無

食性:肉食性

美洲鱷檔案

美洲鱷身體強健有力,性格暴躁。美國有過美洲鱷大戰蟒蛇,並且以美洲鱷的勝利而告終的報道,但是作為外來物種的蟒蛇已經嚴重威脅到美洲鱷的生存。美洲鱷對低溫的敏感度很高,如果溫度降到10℃就會死亡,極端天氣對其生存是一種極大的挑戰。

生活習性

美洲鱷經常生活在鹹淡水交界的水域,對鹹水的耐受能力較強,通常出沒於紅樹林、沼澤等濕地環境,最大的特點是對低溫特別敏感,在10℃以下即可死亡。繁殖季節常在河流兩邊的沙岸上挖洞產卵,產完卵後用沙子將卵埋於地下以便安全地孵化。

美洲鱷的食譜較為廣泛,常以魚類、小型哺乳動物以及鳥類為食。在水中的移動速度較快。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在北美洲和南美洲一帶,例如美國佛羅裏達州的南部、墨西哥的太平洋沿岸以及南美洲的秘魯、委內瑞拉等地。

頭部前端為較長的吻部,小而圓的鼻孔位於吻部的末端,鼻孔後方長有突起。

頸部

頸部兩側生有細小的鱗片,顏色較深,多為黑色或深灰色。頸部腹側同樣長有大量鱗片,鱗片與鱗片之間分界明顯,顏色較背側的鱗片淺,多為灰白色。

四肢

背側長有大量鱗片,顏色較深,趾與趾之間無蹼著生。

軀幹

軀幹的鱗片細而致密,顏色較深,形狀不規則,常有顏色較淺的鱗片相間於深色鱗片之中,形成深淺不一的花斑。

體形特征

在四種現存的美洲鱷魚中,美洲鱷的體型較大,而且分布最為廣泛。其典型特征為身體較長,上下頜之間露有鋒利的牙齒。

美洲鬣蜥

別名:綠鬣蜥

食性:雜食性

美洲鬣蜥檔案

美洲鬣蜥科內的物種相當龐雜,是爬行綱中的大科,據不完全統計,約有近千個物種。

該物種野生種群數量正在急劇下降,當地政府已經采取了相關措施對其進行保護,禁止濫捕亂獵,也不能隨意出口貿易。它們善攀援,常常出現在灌木叢和大岩石上,以昆蟲、蠕蟲、植物為食。

生活習性

美洲鬣蜥喜歡棲息在與自己體色相近的樹枝之上、灌木叢之中或是岩石的表麵,經常出沒於熱帶雨林有水的地方附近,常安靜地佇立,抬頭望向遠方。剛剛孵化的幼年蜥蜴會表現出食肉的本性,常捕食一些小的動物和一些昆蟲,成年之後放棄肉食性,改為采食植物的葉、嫩花以及一些植物的果實。大部分情況下在白天行動,這也是與其他蜥蜴的不同之處。

分布區域

中美洲,例如墨西哥至巴拉圭之間的一些地區;還見於南美洲、加勒比海及佛羅裏達等地區。

頭部近似呈三角形,分布有細而小的粒狀鱗片。

軀幹

軀幹背側的皮膚較為粗糙,上麵長有小而多的鱗片,故皮膚看起來缺乏彈性。背部鱗片的顏色一般深於腹部,雌性個體多為淺綠色,雄性個體多為棕色。

四肢

四肢粗壯有力,肌肉發達,皮膚表麵亦覆有細小致密的鱗片。

體形特征

體型較大,身體總長度一般在1米以上,頭部所占的比例較小,尾部極長,是西半球最長的蜥蜴。背部生有鱗片形成的鬣,雄性一般為褐色,雌性為淺綠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