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3 / 3)

美洲閃鱗蛇

別名:墨西哥蟒蛇、墨西哥洞蟒、墨西哥洞蛇

食性:肉食性

美洲閃鱗蛇檔案

美洲閃鱗蛇是本屬動物中唯一的物種,暫時沒有發現有其他亞種的存在,同時也是眾多蛇科中體型較小的物種,某程度上它的習性跟外形都與蟒科有點相似,可是蟒蛇卻不是分布於美洲土地的蛇種,兩者間相信應沒有直接的關聯。它們是卵生動物,每次大約能生產2~4枚蛇卵。

生活習性

行穴居生活,適應力強。捕食時多以整體吞入的方式進食,主要捕食一些小型的齧齒類動物,有時也以一些蜥蜴為食,有研究表明美洲閃鱗蛇也會偷食同類所產的卵,這點與食卵蛇相近。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區域在中美洲的各個國家,例如墨西哥國內、太平洋海岸地區一帶的中低段山脈,包括了瓦哈卡州、米卻肯州、格雷羅州、莫雷洛斯州、科利馬州、哈利斯科州、納亞裏特州及恰帕斯州等。

頭部背側的鱗片顏色較深,通常為黑色或者深灰色。

眼睛

眼睛較小,周邊有細小鱗片,有淺灰色光澤。

背部

鱗片的顏色較深,多為黑色。

腹部

鱗片顏色較淺,多為白色或者淺灰色。

體形特征

體型較小,全身鱗片分布極有規律,能夠反射出耀眼光芒,因此而得名。

平胸龜

別名:鷹嘴龜、大頭龜、大頭平胸龜、鷹嘴龍尾魚、三不像、鸚鵡龜

食性:肉食性

平胸龜檔案

平胸龜屬爬行綱,龜鱉目,平胸龜科,平胸龜屬。人類的對大自然的過度開發嚴重的毀壞了平胸龜賴以生存的環境,目前已經瀕臨滅絕。但由於其個體較小、長相奇特,人們將其作為寵物飼養,由此催生出人工馴養繁殖平胸龜的產業,促進了對其保護,平胸龜具有食用、藥用、觀賞等價值。

生活習性

平胸龜分布在亞洲東部和東南部的熱帶地區,但其喜歡生活在這些地區的擁有湍急的水流、遍布碎石的山澗中,適宜在15℃~25℃內生活。平胸龜平時生活在水中,性情凶猛,捕食螺、魚等水生動物,但其四肢沒有像其他種類的龜那樣進化成鰭狀,趾間的蹼也不夠發達。

呈三角形,寬度能夠達到本身背甲的寬度的一半。

眼睛

眼睛有略紅色虹膜,視力較差。

軀幹

整個軀幹被覆著堅硬的背甲和腹甲,背甲中央沒有隆起,相對比較平坦,腹甲小而平。

四肢

四肢呈灰色,其上被覆有鱗片。趾間有小部分的蹼,同時在趾上帶有銳利的長爪。

體形特征

平胸龜體型較小,體長14~20厘米,體重0.5~3千克。平胸龜的背甲呈棕褐色,中央沒有隆起,近似扁平,其前緣比較平整,後緣呈鋸齒狀,略呈長方形。腹甲呈黃色,發育的比較完整。頭部巨大,能夠達到背甲寬度的一半。尾巴長而細瘦,活動範圍比較大。四肢的趾間帶有蹼,並有爪。

蛇蜥

別名:土龍、無腳杜定、無腳蛇蜥

食性:肉食性

蛇蜥檔案

蛇蜥是外形像蛇的原始蜥蜴。長期的穴居使蛇蜥四肢完全退化,其身體細長,外形酷似蛇。但將其與蛇仔細比較會發現二者之間有著很大的區別:它擁有其他蛇沒有的外耳孔和可閉合的眼瞼;蛇蜥的尾巴能夠占到身體的三分之二,這要比蛇的尾巴長很多,並且在遇到危險時能夠自動斷裂。

生活習性

數量稀少且生性隱秘,不易見到,喜歡棲息於較潮濕的天然林底層的落葉堆或土中,偶爾會到較空曠的林道或路邊曬太陽。主食蚯蚓、蛞蝓或甲蟲的幼蟲,一窩可生5顆卵,尾巴會自斷。分布多集中在海拔1000~2000米之間,中、低海拔森林底層土壤中。

分布區域

有腳的兩個亞科分布於新大陸和加勒比海諸島,例如加拿大西南部至美洲熱帶地區,其中以墨西哥和危地馬拉的種類最多;蛇蜥亞科分布則較為廣泛,除了在美洲能見到它們的身影外,在歐亞大陸和非洲北部的一些地區也能看到它們的蹤跡。

尾部

尾部具有纏繞功能,能夠纏住樹枝以適應樹棲的生活習性。

體色

以褐色為主,或深或淺,並散有許多藍斑,幼體兩側邊帶有深色或黑色縱斑。

頭部

頭部較小,有耳外孔和具有活動能力的眼瞼。

體形特征

體型較小的物種形似蚯蚓,較大的物種則與蛇十分相近。其中有兩個亞科長有四肢,均有龐雜的物種係統;另外還有兩個亞科沒有四肢,外形與蛇或蚯蚓類似。蛇蜥科的成員都可以自行斷尾,以躲避敵害,其中蛇蜥亞科具有本科體型最大的物種,即棕脆蛇。本科有的物種雖然與蛇極為相似,但是在一些細小之處仍與蛇有較大的差異。例如,蛇蜥作為蜥蜴的一種,具有外耳孔,而蛇則沒有;在遭遇天敵時,蛇蜥能夠斷尾逃遁而蛇則沒有此本領;蛇蜥長有可以閉合的眼瞼,而蛇沒有。

食卵蛇

別名:無

食性:主要以卵生動物的卵為食。

食卵蛇檔案

食卵蛇屬包含了五個物種,分別是山區食卵蛇、中非食卵蛇、南方棕色食卵蛇、東非食卵蛇和棱形食卵蛇,其中東非食卵蛇和棱形食卵蛇各包含兩個亞種。

由於物種的群體數量較大,所以食卵蛇是國際市場上常見的交易物種,同時食卵蛇比較容易飼養,隻要提供充足的食物,那麼就可以很容易地建立一個食卵蛇的養殖場。

生活習性

生活在非洲熱帶雨林中,常潛伏於樹枝上進行捕食。食卵蛇不含毒性,是蛇亞目中少數以卵為食的物種。由於森林中有大量鳥類,所以常聚居於森林之中。食卵蛇生性膽小,當受到外界應激時,常摩擦自己的鱗片,通過鱗片之間急速的摩擦,從而發出沙沙的響聲。為了獲得更多的食物,在進化的曆程中食卵蛇練就了一身攀爬的本領,同時繼承了蛇類靈敏的嗅覺,通過氣味能夠判斷腐敗或是尚未成熟的蛋。

分布區域

大多數分布在非洲大陸,棲息於樹木茂密的森林之中。

頭部鈍圓,前端兩側長有較大的眼睛,口裂較大,向後延伸至頭部的末端。

眼睛

眼睛很大,視力差。

背部

鱗片顏色較深,常呈黑色和淺灰色相間的條帶分布,身體兩側的鱗片顏色分布不規則,通常是白色鱗片中零星地散布一些黑色鱗片,呈斑紋狀。

體色

主要是棕色、綠色及黑色為主,帶有深色花紋體形特征

身體表麵光滑,能夠反射一定的光澤,這些主要是因為體表皮膚覆有大量鱗片所致。在同一個生存環境之下,不同的個體一般具有相同的體貌特征,但不同生活環境的個體間則有較大的差別。由於生存環境的不同,食卵蛇體表鱗片的顏色差別較大,但是主要以棕色、綠色及黑色為主。

太攀蛇

別名:無

食性:肉食性

太攀蛇檔案

人類受到太攀蛇攻擊後會產生什麼後果?

科學家研究後得出結果:同其他毒蛇不同,被太攀蛇攻擊後,人的血液起初並不會凝固,而肌肉組織和神經係統會受到破壞,視覺產生重影,身體機能開始遲鈍,最後會因為窒息導致死亡。盡管太攀蛇的毒性在蛇類中可以排進前三,但是在有資料的官方記載中,並沒有人死於太攀蛇毒的記錄。

生活習性

有兩個亞種,其中澳洲太攀蛇分布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太攀蛇分布於新幾內亞。喜好幹燥環境,無論是在幹燥的林地,陰暗的樹林,還是在廣袤的沙漠,幹枯的河床,都能發現太攀蛇的蹤跡。這些地方的小型哺乳動物都會成為太攀蛇的食物。太攀蛇為卵生,雌蛇每次產卵數量差異很大,最少隻產3枚卵,而最多可產22枚卵。

分布區域

有兩個亞種,其中澳洲太攀蛇分布於澳大利亞,新幾內亞太攀蛇分布於新幾內亞。

頭部為狹長的棺木型,頭部顏色與背脊顏色相比較淺。其毒牙中所含毒素。

背部

背部光滑,帶有褐色的條紋。體間顏色呈深褐色。

外觀

太攀蛇體形碩大,強健有力。體長可以達到3.6米,行動迅速,當其被激怒時能夠快速的攻擊對手數次。

口裂較大,延伸至頸部,多呈淺褐色。

體形特征

頭部狹長,呈棺木型。澳洲太攀蛇和新幾內亞太攀蛇的體色有區別,前者體色為褐色且背部無條紋;而後者體色除褐色外還可有黑色,背部有橘色條紋。體型龐大,身體強壯,成年蛇長度可達3.6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