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2 / 3)

生活習性

黿棲息於江河、湖泊等水質較清、流動緩慢的淡水水域中,喜歡鑽到泥沙中,黿的肺髒、皮膚甚至咽喉都可以進行呼吸,這種強大呼吸功能保障了其在水下長時間的冬眠而不會被淹死。黿喜群居,並且壽命長。

分布區域

國外分布於緬甸、馬來半島、孟加拉、中南半島、蘇門答臘、婆羅洲、菲律賓群島、新幾內亞島;中國產於雲南、廣西、廣東、福建、海南、浙江、江蘇等省區。

頭部呈黃灰色,寬而扁平。前端略呈三角形,吻部極短,鼻子位於吻部前端、鼻部呈長管狀。

後背有厚厚的甲,呈橢圓狀,表麵比較光滑。

軀幹

體表被覆柔軟的皮膚,無角質盾片。其皮下由背、腹兩塊骨片靠結締組織在左右兩側連接。

四肢

各趾間連接有較大的蹼,不同於兩爪鱉,其爪位於第3、5趾的趾端。在其後肢的腹側皮膚上生有黃色斑塊。

體形特征

外形和常見的中華鱉很相近,但其體型較大,是淡水鱉龜類中形體最大的品種。

成年黿體長可達120厘米,體重通常為50~100千克。身體扁平,近似圓形。頸部很長,在感覺到危險存在時其頭部可以縮入鱉甲內。

中華鱉

別名:鱉、甲魚、元魚、王八、團魚、腳魚、水魚鱉、水魚

食性:肉食性

中華鱉檔案

中華鱉是一種珍貴的、經濟價值很高的水生動物。我國普遍把中華鱉作為食用上選的珍品,且用作食療的滋補食品。此外,中華鱉還是珍貴的藥材,其成分含動物膠、角蛋白、維生素D及碘等,具有滋陰清熱、平肝益腎、破結軟堅及消淤功能。鱉甲、頭、肉、血、膽等都可入藥。

生活習性

中華鱉屬爬行冷血動物,生活於江河、湖沼、池塘、水庫等水流平緩、魚蝦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沒於大山溪中。在安靜、清潔、陽光充足的水岸邊活動較頻繁,有時上岸但不能離水源太遠。能在陸地上爬行、攀登,也能在水中自由遊泳。喜曬太陽或乘涼風。

分布區域

中華鱉的分布存在著地理變異。中國、日本、越南北部、韓國都可見。中華鱉也被引入泰國、馬來西亞、夏威夷等地。中華鱉在我國廣泛分布,除新疆、西藏和青海外,其他各省均產。因其分布的不同,其名各異。日本的鱉曾被稱為T.japonicus;舟山群島上的鱉種群也曾被稱為T.tuberculatus;現在常把這些種名作為中華鱉的同物異名。

頭部粗大,前端略呈三角形。吻端延長呈管狀,具長的肉質吻突,約與眼徑相等。

軀幹

背甲呈暗綠色或黃褐色,腹甲呈灰白色或黃白色,平坦光滑,有7個胼胝體。

四肢

四肢扁平,後肢比前肢發達。前後肢各有5趾,趾間有蹼。內側3趾有鋒利的爪。四肢均可縮入甲殼內。

體形特征

中華鱉體軀扁平,呈橢圓形,背腹具甲。通體被柔軟的革質皮膚、無角質盾片。體色基本一致,無鮮明的淡色斑點。眼小,位於鼻孔的後方兩側。口無齒,脖頸細長,呈圓筒狀,伸縮自如,視覺敏銳。頸基兩側及背甲前緣均無明顯的瘰粒或大疣。背甲暗綠色或黃褐色,周邊為肥厚的結締組織,俗稱“裙邊”。腹甲灰白色或黃白色,平坦光滑,有7個胼胝體,分別在上腹板、內腹板、舌腹板與下腹板聯體及劍板上。尾部較短。

中華花龜

別名:花龜、珍珠龜、長尾龜、台灣草龜、條頸龜

食性:雜食性

中華花龜檔案

中華花龜體態小、性情溫順、身體強健不易生病,適於做寵物飼養。中華花龜長有蹼足,是高度水棲動物。

它幼體緣盾的腹麵具黑色斑點,似一粒粒珍珠,故又名珍珠龜。中華花龜已能大量人工繁殖,尤其在中國台灣地區人工繁殖量較大。

生活習性

中華花龜是偏重於水中生活的爬行動物,多分布在水流較緩的池沼和溪流中,采食水中的水生動植物。其膽子非常小、性情溫順,一旦遇到危險時馬上將頭頸、四肢、尾巴縮回到龜殼中,或馬上鑽到深水域中躲起來。

分布區域

亞洲東部、東南部。

中華花龜頭部較小,頭頂沒有覆蓋盾甲,僅被覆以皮膚。

軀幹

背甲和腹甲完整。背甲呈褐色,周緣光滑,在背甲上縱行三條棱突,在棱突附近常有略帶紅色的斑塊。

口腔開口於頭部的前端,其上頜長有細小的牙齒。

四肢

中華花龜多數時間生活在水中,其四肢的趾、趾間長有蹼,在趾、趾端生有爪,主要用於在繁殖期雌龜來到陸地產卵時挖坑。

體形特征

中華花龜是淡水龜中體型較大的龜,體長可以達到20厘米。背甲和腹甲完整,由韌帶連接形成龜殼,保護軀幹,當遇到危險時中華花龜的頭、頸、四肢和尾巴都可以縮到龜殼中躲避危害。頭部背側覆蓋有皮膚,枕部偶見細鱗。四肢的趾間長有蹼。

趾尖生長有爪。在頭、頸、四肢和尾部裸露皮膚處布有黑色、綠色相間的條紋,因此得名條頸龜。

棕背樹蜥

別名:無

食性:肉食性,常以昆蟲為食。

棕背樹蜥檔案

它們多棲息於熱帶密林中或林下開闊地。

其生存的海拔範圍為80~1950米。人工飼養時要盡可能模擬熱帶雨林的氣候形式,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之中。

生活習性

生活於熱帶密林中或林下開闊的地帶,常在濕熱的灌木叢或雜草叢中活動。主要以小型昆蟲為食,捕食方式是用舌頭將獵物卷入口腔,該過程動作迅速而且精準,是保證捕食成功的必要條件。急速奔跑時常將前肢抬起,兩條後肢迅速奔跑,為了保持身體的平衡性,其軀體末端和尾部呈節律性扭動。

分布區域

國內主要分布於雲南、廣西等地區;國外主要分布於亞洲的少數國家,如阿富汗、印度以及緬甸等。

前方為較大的吻部,口裂較大,邊緣顏色較淺,幾乎開口至頭的後端。

體型

軀體背部有連續的數個菱形斑,背部呈棕色,軀體兩側各有一條乳黃色棕帶紋,腹麵呈淺棕色。

尾部

尾巴較長,能夠達到體長的2倍,在其快速奔跑的過程中,尾巴和軀體後端的節律性扭動可以保持身體平衡。

四肢

四肢發達,前後肢各有趾5根,趾和趾部長有爪,彼此分開時無蹼連接。

體形特征

最大的特點是口裂的上端、頭部兩側有呈長條狀的黑斑,黑斑覆蓋整個眼部。口部下端長有碩大的喉囊,平時喉囊顏色較淺,等到發情季節時,雄性的喉囊顏色會加深,以吸引雌性。尾部較長,通常長於頭體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