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3 / 3)

響尾蛇

別名:無

食性:肉食性

響尾蛇檔案

英國新科學家雜誌曾報道過,動物界的計劃生育搞得最好的要算東部鑽石背響尾蛇了,這種響尾蛇的雌性能夠在體內存儲至少5年時間的精液,而後再進行生育後代。研究也很有力的證實蛇類擁有這不一樣的生育能力,它們可以進行非常規的繁殖方式,包括:處女生育、長時間精液存儲生育等。

生活習性

大部分種類的響尾蛇主要捕食齧齒類動物,而幼蛇主要以吃蜥蜴為生。所有種類的響尾蛇皆為卵胎生,一窩通常生十幾條。

同時,響尾蛇同其他蛇類一樣既不能耐熱又不能耐寒,因此在熱帶地區生活的蛇類已變為晝伏夜出的生活習性,暑天時則會選擇各種隱蔽處(如地洞)進行躲避,冬天蛇群則會選擇集體在石頭裂縫中進行休眠。響尾蛇屬毒蛇,是對人類有危害的蛇種。

分布區域

南美洲、北美洲。

尾巴

尾尖處有角質鏈狀環,圍成空腔,內部由角質膜隔成兩個環狀空泡,成為發聲器。

口裂很大,上頜有鋒利的牙齒。

軀幹

呈黃綠色,後背具有菱形黑褐斑,尾部末端具有一串角質環。

在眼睛和鼻孔之間,叫頰窩的地方,長有熱眼,頰窩一般深5毫米,但熱眼隻有一粒米那麼長。能夠感知獵物,進行捕食。

體形特征

尾部有可以擺動的尾環,每秒鍾可擺動40~60次並可發出響亮的聲音,故稱響尾蛇。身體呈黃褐色,後背具有菱形形狀的黃褐斑,一般體長大約為1.5~2米。

眼鏡王蛇

別名:過山烏、大眼鏡蛇、萬山蛇等。

食性:肉食性

眼鏡王蛇檔案

眼鏡王蛇具有致命的毒液,被咬的人會在很短的時間內死亡,具體的死亡時間視被咬者的身體情況而定,但是一般都不超過30分鍾。在當今醫療環境下有兩種抗蛇毒血清,主要由國際紅十字會和中央研究所分別在泰國和印度進行生產,但是產量都不高。

生活習性

眼鏡王蛇大多分布在亞洲東南部的森林之中,常出沒於空曠的樹林、茂密的灌木叢以及樹林裏。由於森林被人類過度地開發,所以其生存環境受到破壞,故數量開始減少。眼鏡王蛇的視覺範圍有限,常依靠分叉的舌部來感覺獵物的氣味,並憑借氣味追蹤獵物。當咬住獵物時,眼鏡王蛇會壓縮毒囊,順勢將毒液注入獵物的體內。

分布區域

主要分布於亞洲東南部,例如我國的華南、西南等部分地區和印度的一些地域。

呈橢圓形,頭部後端的背側長有較大的鱗片,稱為大枕鱗。

軀幹

長有40~54條狹窄而顏色較淡的橫帶,腹部鱗片之中散布有黑色鱗片,形成斑紋。

頸部

鱗片形成的斑紋多為倒置的“V”形,而不是一般眼鏡蛇的單眼狀或是雙眼圈狀。

腹部

鱗片的顏色一般較淺,多為米黃色,有的也向後移行為淺灰色至深灰色。

體形特征

是體型最大的毒蛇,平均體長在4米左右,身體肌肉發達,強健有力,口腔可以分泌毒性極強的毒液。盡管體型非常龐大,但是行動十分敏捷。眼鏡王蛇在頸部有區別於眼鏡蛇屬的斑紋,這也是它獨立於眼鏡蛇屬的一個原因之一。

陸巨螈

別名:太平洋娃娃魚、太平洋大鯢

食性:肉食性

陸巨螈檔案

陸巨螈體型較大,是目前美洲已知的最長的陸棲有尾目動物。成年的陸巨螈能夠發出聲音,並且四肢及尾部在損傷後具有再生能力。

陸巨螈的幼體營水棲生活,借助3對羽狀的外鰓進行呼吸。陸巨螈在發育過程中為變態發育,成年後外鰓消失,鰓裂閉合形成頸部的褶皺,踏上陸地開始用肺呼吸。

生活習性

陸巨螈幼體在水中孵化生長,活動於山區的溪流中,當其發育成亞成體時便會離開溪流,上岸開始陸棲生活。成年的陸巨螈活動於溪流邊的潮濕環境中,以節肢動物、螺類和小水生動物為食。每年6~7月是其繁殖季節,多為卵生,但當所處水域水流過於湍急時,則會卵胎生。

分布區域

分布於加拿大和美國,從北美西部的不列顛、哥倫比亞省南部(奇利韋克河)向南,經華盛頓西部和俄勒岡州西部及加利福尼亞州西北部。

頭部鈍圓,口裂位於頭部前端,在上顎靠前部長有一對鼻孔,眼睛位於頭部兩側,無眼瞼,視力較差。幼年時,頭頸交界處長有3對羽狀外鰓,成年後退化。

體色

全身呈深褐色,上麵鑲嵌有淺棕色和黑色顆粒狀大理石樣花紋。

軀幹

軀幹扁平,被皮光滑無鱗片覆蓋,皮膚表麵有一薄層角質層,不定期的脫落。尾部呈側壓扁狀,比較發達。四肢粗壯,前肢末端4趾,後肢末端5趾。

腹部

腹部為白色至淺灰色。皮膚肋間溝不顯著。

體形特征

陸巨螈為美洲體型較大的蠑螈,成年後體長可達30cm。其頭部鈍圓,口裂位於頭部的前端,在上顎的靠前部長有一對鼻孔,眼睛位於頭部兩側。陸巨螈軀幹呈上下壓扁形,被皮比較光滑,無鱗片覆蓋,尾巴發達終生不退化,呈側扁狀。四肢比較粗壯,不適宜快速的奔跑及跳躍,所以其捕食往往采用“守株待兔”的方式靜待獵物的到來。

鶺鴒

別名:白顫兒、白麵鳥、白頰鶺鴒、眼紋鶺鴒、點水雀、張飛鳥

食性:肉食性,多為昆蟲。

鶺鴒檔案

分布範圍廣,營群體生活,當群體中某一隻離開,整群鶺鴒都會大聲鳴叫,呼喚掉隊同伴歸來。後世以鶺鴒喻兄弟友愛,急難相顧。如今已被我國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中。

生活習性

鶺鴒屬於小型水鳥,活動於中等海拔的湖泊、河流或者沼澤地等處,另外在離水麵較近的耕地、灌木叢和草地等處也可見。鶺鴒以捕食昆蟲為食,主要以雙翅目和鞘翅目昆蟲為主,是對人類有益的鳥類。每年在春季產卵,每次產卵4~5枚。

分布區域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分布。

體形特征

體型較小,成年鳥體長約20cm。身體上部分呈灰色,下部分為白色,其翅膀被羽及尾翼黑白色相間,黑色所占的比例較少,不同於其他亞種。頭頸交界處有黑色斑紋。喙呈黑色、細長。

頭部

頭部較圓,被羽除頭頂部為黑色外其餘區域為白色。

喙細長,位於頭部前下方,呈黑色。

眼睛

位於頭部的兩側,小而圓,虹膜為褐色。

體色

身體上部分呈灰色,下部分為白色,翅膀被羽及尾翼黑白相間。後肢腳部為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