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轉星移,滄海桑田。十多年過去了,自李洪誌1992年出山行騙,有多少善良無辜的人,被“法輪功”陰霾籠罩,他們在李洪誌宣揚的世界末日就要到來,而隻有效忠於他、才能被拯救、才能被超度的謬論下,被割斷了與國之情,與親之情,與友之情……
真的世界末日到來了嗎?看一看祖國的美好前景,看一看有多少“凡人”所做的可歌可泣的業績,再看一看有悖常理、有悖人倫的“法輪功”的破壞搗亂,經曆了極不正常生活、心裏被扭曲的朋友,是該幡然悔悟了,決裂“法輪功”,邁向新生活,人間正道是滄桑!
一、當驚世界殊
李洪誌以救世主自居,汙蔑什麼當今社會亂糟糟,政府解決不了,隻有他才能拯救這個社會。一些“法輪功”習練者受到他的蒙騙,當看到國家在建設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就更加聽信李洪誌,對國家的前途和社會的發展失去了信心,事實果真如此嗎?
憧憬著美好的生活,擁抱燦爛的明天,使人人快樂、祥和,家家幸福、美滿是中華民族追求的目標。在2000多年前的儒家經典《禮記》大同篇裏就說道:“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意思是說,行駛在光明大道,天下成為公共的,選舉有賢德、能辦事的人治理國家,人人都講信譽,關係和睦,人人都以所有的人為親人,所有的孩子為自己的孩子,年邁的有善終,壯年能發揮自己的作用,小孩子有利於他們成長的基礎和條件。鰥寡孤獨以及殘廢、疾病者都有供養,男人都有工作分工,女人都能出嫁,找到歸宿,貨物扔在地上,不一定放在自己家裏,人們使其力氣幹活不一定為自己,人們不起奸詐之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發生,出門用不著關門閉戶,這才是大同社會。
古人描繪了一幅人人追崇、向往美好明天的理想藍圖。幾千年來,無數社會賢達、仁人誌士為這理想的藍圖拚搏奮鬥,然而在剝削階級統治下,理想終歸是張圖。
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建立了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從根本上使幾千年的仁人誌士為之而奮鬥的理想成為可能。社會主義中國成立半個多世紀,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已使這5000年文明古國煥發了勃勃生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就。尤其是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國內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處在階段性變化的關鍵時期,在各種矛盾和問題疊加交織的態勢下,挽狂瀾於既倒,繼往開來,團結帶領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堅定不移地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奮勇前進。
具有良知和誠實的人都會知道從1989年6月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到十六大召開的13年,我們黨和國家戰勝了來自政治、經濟領域和自然界的各種困難和風險,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各方麵,都取得了重大的曆史性成就。這13年是我國綜合國力大幅度躍升、人民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是我國社會長期保持安定團結、政通人和的時期,是我國國際影響顯著擴大,民族凝聚力極大增強的時期。
1.世界上的“一枝獨秀”
大家都知道,民以食為天,老百姓的衣食住行要靠經濟建設,因而經濟建設是核心、是基礎。我國的經濟建設是在世界經濟發展的夾縫中、在外部環境並不寬鬆的態勢下發展起來的。先是在20世·246·紀90年代時期,打破了西方國家對我國的經濟貿易製裁,克服經濟增長連續下降的嚴重困難,推動經濟發展重新進入了快車道。緊接著是在90年代中期,有效治理了嚴重通貨膨脹,成功實現了經濟上的“軟著陸”,隨後是國人都清楚的“亞洲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美、日、歐三大經濟體同時陷入低迷,然而唯獨中國“眾人皆蹶、吾獨振”,人民幣愈加堅挺,經濟仍保持快速增長。1998年,在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麵前,“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全國人民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萬眾一心,眾誌成城,戰勝了洪魔,贏得了抗洪救災的全麵勝利,同時也推進了經濟發展,中國的經濟發展在坎坷不平的道路上取得的驕人成就,被世人譽為“一枝獨秀”。請看,赫然進入人們視野的有:
國內生產總值10多年平均增長9.3%,名列世界各國年均經濟增長率之冠;
全國煤、水泥、化肥、電視、穀物、肉類、棉花、花生、油菜籽、水果等產量居世界第一位;
經濟總量由居世界第十位躍升到第六位;
電力、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以及與人民生活密切相關的城市公共設施建設步伐大大加快;
西部大開發取得重大進展,青藏鐵路,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公路國道主幹線、江河上遊水利樞紐、生態建設工程等重大項目相繼開工,總投資6000多億元;
國家財政收入和外彙儲備大幅度增長,據中國人民銀行官方網站消息,央行7月13日公布的金融運行統計報告表明,2004年6月末,國家外彙儲備金額已達4706億美元,居世界第二位。
2.小康生活的開始
經濟快速增長的目的最終是為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十多年來,黨和國家時刻把提高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牢牢放在心上,保證全國人民共享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成果,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上實現小康的曆史性跨越,這在中華5000年文明史上是一個偉大的業績。
“小康”一詞源出《詩經·大雅·民勞》即:“民亦勞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國,以綏四方。”意思是說,老百姓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過上平安日子,就算接近小康了,並惠及華夏大地,當可安撫四方。這反映了古時人們對太平日子的向往,我們所說的“小康”,正如1984年鄧小平同誌說的:“所謂小康社會,就是不富裕,但日子好過。”經過20餘年的奮鬥,在20世紀末,我們基本上實現了小康,即人均GDP800~1000美元。
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十多年,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增加到2366.4元,平均增長4.3%,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到6859.6元,平均增長7.1%,城鄉居民儲蓄存款已超過9萬億元;
居民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顯著提高。人民消費總規模不斷擴大,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表示居民消費水平的恩格爾係數,即老百姓花在“吃”上的支出,在消費總支出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城鎮居民下降到37.9%,農村居民下降到47.7%。
先看“吃”,市場琳琅滿目,人們告別了“憑票”供應的年代,無論你在任何地方,都可買到全國各地的食品、蔬菜和魚肉。
再看“穿”,市場、商店各式款樣、多種質地的衣物任你挑選,男女老少,爭俏鬥豔。個性化、多樣化,一直引領服裝潮流。
再看“住”,城鄉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2001年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麵積達到15.5平方米,農村人均25.7平方米。城市居民和部分農村居民的耐用消費品的檔次出現了升級換代,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電腦等家用電器已相當普及,小汽車已開始進入尋常百姓家。
再看“行”,現在飛機、輪船、汽車、火車十分發達,出門已不再難,海陸空任你選擇,真真是“千裏江陵一日還”。目前,我國鐵路營·248·業裏程7萬多公裏,居世界第三位,高速公路從零開始到現在已達1.94萬公裏,居世界第二位。
再看“玩”,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先後兩次縮短法定工作時間,由六天工作製調整為五天工作製,法定節假日由七天增加到十天,每年形成了休假黃金周。有了較充足的時間,加上經濟收入的不斷提高,人們可跨省越區,旅遊度假,玩耍休閑。
最後看“壽”,人的壽命長短與生活環境、生活質量息息相關,我國平均預期壽命從1990年的68.6歲增到2000年的71.4歲。
社會保障體係逐步完善。常言道“養兒防老”,為的是老了生活沒著落,要靠兒女贍養。現在隨著社會保障體係逐步完善,人們的觀念也在發生較大的變化。“要養老,找保險”,已逐漸被眾多的人所接受。截至2001年底全國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職工達1.4億人,為1990年參保職工的2倍。另外,黨的十五大以來,國家建立了“三條保障線”,即: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製度、失業保險製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1998年至2002年6月底全國國有企業累計下崗職工2600多萬人,其中1700多萬人通過各種方式實現再就業。現在我國從業人員已達7.3億人,這對一個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來說是件非常了不起的業績。未再就業的也都能按時領到基本生活費,城市和縣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鎮全部建立了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有1931萬人領取最低生活保障金。農村“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目標基本實現,貧困人口由1994年的8000萬人減少到2001年的2800萬人。
3.精神文明之花遍地開
十多年來,我們黨和國家始終貫徹“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方針,在物質文明加快發展建設的同時,精神文明之花遍地盛開。
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成效顯著。如我國作為唯一的發展中國家參加了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高效率、高質量地完成了10%的測序任務;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超級雜交水稻(秈稻)基因組工作框架圖順利完成;高性能計算機關鍵技術取得突破;研製成功6000米水下機器人;神舟五號飛船順利升空等等。我國科技實力總體已居於發展中國家前列。
在教育方麵教育經費總投入在2002年已達5480億元,達到曆史最高水平。高等教育的宏觀規模發生了曆史性的變化。2003年全國各類高等學校共招生620萬人,比1998年增加了350萬人,各類高等學校在校生達1600萬人,比1998年增加約820萬人。現在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上升到15%,首次初步跨入了國際公認的大眾化發展階段。上大學再也不是難上加難的事。另外,經過長期努力,我國已實現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
在科技教育加快發展為物質文明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的同時,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加強,“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取得顯著成效,文化事業繁榮發展。文學、戲劇、電影、電視、戲曲、音樂等各個門類藝術佳作迭出,異彩紛呈。北京申報奧運成功,國人為之振奮,這是國家總體實力的體現,是民族祥和、社會穩定的表征。
香港、澳門相繼回歸祖國的懷抱,洗雪了中華民族的百年屈辱,當五星紅旗高高飄揚在香港、澳門上空時,哪一位中華兒女不心如潮湧。堅持一國兩製,港人治港、澳人治澳,使香港和澳門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當社會主義受到挫折時,堅定不移地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中國,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揚我國威,振我民魂。隨著我國國際地位的提高,當今世界,誰也不敢小視中華人民共和國在重大國際事務中的作用。13年來,與我國建交的國家從137個增加到165個。十五大以來,我國麵向新世紀,確立了全方位外交的新格局,同俄羅斯、美國、歐盟、日本、印度等關係得到了改善和發展。
我國努力發揮一個大國作用,積極參加國際政治、經濟、安全及維和等多邊外交活動,在國際反恐鬥爭中,發揮建設性作用。隨著我國際地位的日益提高,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際形象更加壯哉!偉哉!
領導我們事業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處於低潮、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外部環境、內部環境極端複雜的情況下,中國共產黨為提高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為提高拒腐防變的能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在高舉鄧小平理論的偉大旗幟下,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並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進一步加強黨執政能力的建設,開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局麵!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所取得的輝煌成就為世人矚目。這十多年來,中國經濟發展,社會穩定,人民祥和,國泰民安,堪稱盛世。“國強民富”、“國興人旺”,每一個中國人都會為祖國的繁榮富強深受鼓舞、備感振奮。當然我們也不否認在一片光明中也還有陰影,驕人的成績背後也還有問題。如黨內腐敗現象,社會治安狀況,“三農”問題,下崗職工再就業等都還不盡如人意,然而每一個具有“良知”的中國人都不會不顧事實,一葉障目,全盤否定,更不能像李洪誌所言,當前社會亂糟糟,隻有乞求他這個救世主,普度眾生拯救社會,四海升平了。
二“以民為本”、“利民為重”
李洪誌惡毒攻擊中國領導人,以達到離間人民群眾和國家領導人以及政府機關的關係,好訓化一些信眾服服帖帖聽從他這個大師的旨意。但是老百姓心裏自有一杆秤。
“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在中國喊了幾千年,然而,隻有中國共產黨才可能做到“以民為本”、“利民為重”。“以民為本”、“利民為重”是中國共產黨根本宗旨之體現,也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基本保障。愛民、親民、敬民在幾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人身上,反映了與人民群眾深厚的感情。毛澤東同誌在天安門城樓上高呼“人民萬歲”,聽說淮河發洪水淹沒了土地,淹死了許多人,他流下了眼淚;聽到餘江縣消滅了血吸蟲,他浮想聯翩,夜不能寐,揮筆寫下著名詩篇《送瘟神》。鄧小平同誌在古稀之年,第三次複出,仍然以對中國人民真摯的情感,領導和設計改革開放的大業。他說:“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自己的祖國和人民。”
與人民血肉相連成長起來的中國共產黨,在新的征途中根據世情、國情、黨情,莊嚴地提出了“三個代表”的重要思想,並把它與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一起作為全黨的指導思想。
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出發點與歸宿點,是忠實履行中國共產黨的宗旨在新時期的發展。以江澤民為核心的黨中央和以胡錦濤同誌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親民”、“務實”,帶領中國人民去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五害之屬,水最為大”,1998年6月中旬以來,我國江南、華南、西南地區東部和東北、西北部連降暴雨和大暴雨,福建閩江、廣西西江發生了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萬裏長江,險在荊江”,在荊江汛情最危急的關頭,江澤民走上荊江大堤,望著洶湧的洪峰從眼前奔流而過,再看搶險的突擊隊員與洪水展開的殊死搏鬥,江澤民總書記動情地高呼:“同誌們辛苦了。”他接著又說:“目前長江抗洪搶險鬥爭到了決戰的時刻,隻要我們咬緊牙關,堅持再堅持,一定能奪取長江抗洪鬥爭的最後勝利!”總書記擲地有聲的鏗鏘之言,鼓舞了搶險的軍民。在黨中央的領導下,全國人民眾誌成城,嚴防死守,最終贏得了抗洪搶險的偉大勝利,並在此中孕育了偉大的抗洪搶險的民族精神。
2002年6月,特大洪澇災害侵襲秦嶺渭水一帶,澇災致使道路被毀、橋梁垮斷、房屋倒塌,電力通訊、供水設施遭到嚴重破壞,不少廠房、校舍、民宅被夷為平地。“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我要克服重重困難,為重建我的家園而努力學習。”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溫家·252·寶,領著堅持上課的孩子們一起大聲朗讀,有力的聲音回蕩在山穀之間,孩子們落淚了,在場的人都落淚了,在這鏗鏘有力的聲音中,人們感受到了黨中央和政府的溫暖,感受到了災區人民戰勝困難的不屈意誌和堅定信念。
2003年在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開局之年,中國人民又欣慰地感受到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進一步確定了“以民為本”、“利民與重”的發展觀和政績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