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拉吉夫·甘地遇刺之謎(1 / 2)

1991年5月21日晚,印度前總理、現任國大黨主席拉吉夫·甘地為了迎接即將到來的總理大選,來到位於泰半爾納德邦的斯裏佩隆布杜爾鎮,參加那裏的預選集會。在他到來之前,會場上已聚集了萬餘名群眾。10時10分,拉吉夫·甘地到達會場,他一邊微笑著向歡呼的群眾揮手致意,一邊踏上了通往講台的紅地毯。人們紛紛擁上前來為他獻花。突然,人群中火光一閃,接著便是震耳欲聾的爆炸聲,會場上狼藉一片,亂作一團。十八具屍體橫七豎八地躺在地上。拉吉夫·甘地的上身幾乎被炸得粉碎,頭部僅餘下一大半,被拋到幾米遠的地方。當時的時間正是10時20分。

拉吉夫·甘地,是印度前總理英迪拉·甘地夫人的長子,尼赫魯的外孫。他自幼性格內向,言語不多,甚至有些靦腆。在國內學成之後,被送往英國留學,先後在倫敦帝國學院和劍橋大學就讀。1965年,學成回國,考入印度飛行俱樂部,接受正規的飛行訓練,並於1966年獲得飛行資格證書。1968年12月,拉吉夫正式擔任了印度民航公司國內航線的飛行員,後又升為機長。他熱愛飛行工作,將其作為終身事業。他淡泊名利,與世無爭,對政治漠不關心。英迪拉·甘地已看出他缺乏政治熱情和能力,便著手培養次子桑賈伊。但是,不幸的是,桑賈伊於1980年6月因滑翔事故而喪生。無奈之下,英迪拉·甘地開始讓拉吉夫·甘地從政。拉吉夫·甘地難違母命,不得不離開自己喜歡的飛機駕駛艙,踏上政治之路。在母親的提攜下,拉吉夫·甘地對政治的興趣有所增加,在民眾之間的口碑日見看好。1982年1月,他出任青年國大黨的全國委員會委員。1983年2月,他又登上印度第一大黨國大黨總書記的寶座,成了印度第二號人物。1984年10月31日,英迪拉·甘地被錫克族士兵射殺,正在孟加拉邦視察並幫母親競選的拉吉夫·甘地接到噩耗,立即返回,當日下午6時55分,拉吉夫·甘地在印度總統阿育王大廳宣誓就任總理。

在拉吉夫·甘地就任總理時,印度局勢一片混亂,印度教徒對錫克教徒的報複行動不斷發生。他強忍心頭悲痛,呼籲人們要控製情緒,又提出要不惜一切以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保護國人的生命財產。同時,他還成立中央控製中心並采取嚴厲措施,處決製造混亂的恐怖分子。11月3日後,全國又歸於平靜。

11月12日,拉吉夫·甘地第一次向全國發表施政綱領,表示自己要繼承英迪拉·甘地的政策,以迅速消除貧困為目的,與中國等周邊國家改善關係,迎接挑戰。他的講話贏得了人們的稱讚。12月24日,印度實行第八次大選,拉吉夫以高額席位當選為印度新總理。

在拉吉夫執政的日子裏,他對內製定了新的經濟政策,主要是減少國家的幹預、擴大市場的作用;對外則努力尋求和平,與一些國家的關係也得到了改善。

1987年,政府中出現了軍火交易中拿回扣的“博利斯”風波,嚴重損壞了拉吉夫“廉潔先生”的形象。剛剛平定的騷亂又開始抬頭,民族矛盾再次激化。他與總統宰爾·辛格之間的關係也出現了裂痕。在國大黨內部也出現了內訌。1987年7月,他的表兄國大黨總書記,電力國務部長阿蘭·尼赫魯也因從事反對他的活動被拉吉夫開除出黨。在此前後被迫辭職的還有不少政府部長及其他官員。在此舉措中,拉吉夫雖清除了反對派,同時自己的力量也被削弱。反對黨趁此機會發難,以“博利斯案”要求拉吉夫辭職,十二個反對黨的一百零四名議員集體辭職以示抗議。8月30日,反對黨還發動了要求拉吉夫辭職的總罷工。在這種形勢下,國大黨政府決定提前舉行第九屆大選。11月26日,大選結束,結果國大黨僅獲一百九十三席,尚不到半數。拉吉夫不願在這種情況下去組織聯合政府,便於11月29日正式提出辭呈。12月1日,維·普辛格當選人民黨議會黨團領袖,次日就任總理,拉吉夫任第九屆人民院的反對黨領袖。

從1991年初開始,印度局勢一直動蕩不安。教派衝突和種族矛盾造成一係列難以解決的政治問題和社會問題。現任政府總理威信下降,被迫辭職。1991年3月13日,文卡塔拉曼總統宣布解散議會,拉開了第十屆的大選序幕。

拉吉夫·甘地精神百倍,信心十足,準備東山再起。他以“團結、穩定和建立穩定政府、降低通貨膨脹”為口號進行競選,頗得民心。為了贏得競選,他走遍印度南北的城市鄉村,進行演講,爭取選民的支持。這次競選,他為了更好地接近群眾,改變了上次穿防彈衣、雇保鏢的做法,每到一處都到選民中去,與他們握手。就在這種不做防備的情況下,5月21日,拉吉夫·甘地被人體炸彈炸得血肉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