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著名啟蒙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過這樣的話:“我想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比阿爾弗烈德大帝更值得後代的尊敬。”阿爾弗烈德大帝(849~899)是何許人也,竟然讓伏爾泰如此褒揚?
阿爾弗烈德是英格蘭撒克遜人的韋塞克斯王國的國王(871~899在位)。說起撒克遜人建立的這個韋塞克斯王國,我們有必要追述一下曆史。在羅馬帝國時代,不列顛僅僅是它的一個行省。公元407年,羅馬駐軍被迫全部撤離不列顛,從而結束了對該地的統治。羅馬人撤離不久,居住在易北河口附近和丹麥南部的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來自萊茵河下遊的朱特人等日耳曼部落,從5世紀中葉起陸續侵入不列顛。到了7世紀初,這些入侵者先後建立起7個強國:東部和東北部盎格魯人的麥西亞、諾森伯利亞和東盎格利亞,南部撒克遜人的韋塞克斯、埃塞克斯和蘇塞克斯,東南部朱特人的肯特。這個時期史稱“七國時代”。從8世紀末開始,以丹麥人為主體的斯堪的納維亞人屢屢入侵英國。為抗擊丹麥人,韋克塞斯王國的國王埃格伯特(約802—839在位)於公元827年統一七國,建立了統一的英格蘭王國。
作為韋塞克斯王國的一位王子,阿爾弗烈德根本就沒有繼承王位的可能性,因為他有四個哥哥。他自己也說,他從來就沒有期望得到王權。公元868年,年方十九歲的阿爾弗烈德參軍,跟隨其兄艾特爾雷德一世前去協助麥西亞的伯格雷德抗擊在東英格蘭登陸的丹麥大軍。公元871年,丹麥人入侵韋塞克斯,艾特爾雷德和阿爾弗烈德同他們在阿士登交戰,獲得勝利。但是在墨爾登交戰中,他們卻敗下陣來,艾特爾雷德慘遭致命之傷。年僅二十二歲的阿爾弗烈德因此登上了王位。對於這位年輕的國王,人們並不寄予厚望。因為他患有癲癇症,曾在他的婚宴席上一度發作。實際上,他是一個英俊瀟灑、精力充沛的人,智慧和武藝都在其兄艾特爾雷德一世之上。登基一個月後,他親自率領小規模的軍隊在威爾頓與丹麥人交鋒,沒想到一戰即潰。為了保住王位,他不得不策略地用錢向敵軍購買和平。公元876年,丹麥人可能覺得韋克塞斯王國似乎軟弱可欺,再次向這個王國進軍。阿爾弗烈德秘密組織一支軍隊,在埃丁頓戰役中打敗丹麥人,並因此獲得了休戰的機會。公元885年,丹麥軍隊又入侵肯特,阿爾弗烈德將其擊退。公元886年,他進占倫敦,一切不接受丹麥人統治的英格蘭人都擁戴他為國王。公元892年,一隻丹麥軍隊由歐洲大陸進攻英格蘭,他予以迎頭痛擊。公元896年,丹麥軍隊被迫停戰,將自己約束在英格蘭東北部所謂的“丹麥區”內。丹麥人之所以偃旗息鼓,是因為阿爾弗烈德在交戰期間采取了防禦措施,他加固舊有的要塞,在戰略要地修建新的堡壘,使丹麥人難以有大的作為。
在抗擊丹麥人的過程中,阿爾弗烈德還致力於複興及統治之道。他重組陸軍,建立海軍。早在公元875年,他就整編軍隊,使用兵船抗擊入侵者。後來他又下令建造更大的軍艦。他製定在自己統治區內通用的法律,改革法製,給予貧民以法律的保證。他興建或修建各城鎮,用木材和石頭建築王室的廳堂,來滿足日益增長的公職人員的需要。他還把每年收入的八分之一用於救濟貧民。在外交方麵,他的手腕很靈活,他同麥西亞和威爾士保持著友好的關係,威爾士還曾於公元893年向他提供了一些軍隊。
阿爾弗烈德曾被稱為目不識丁,或不諳拉丁文的,可以說他所受的文化教育有限。丹麥人在入侵過程中,不列顛的許多學院、圖書館橫遭洗劫,使文教不興。為了振興教育,他將每年收入的八分之一用於教育。他在首府裏丁設立一所宮廷學校,給予教堂和修道院的教育和宗教工作以大量補助。他哀傷地回憶起童年時期教堂矗立,裏麵充滿了寶藏和書籍,沒想到都被丹麥人燒毀掠走了,以至於英格蘭的教育頹敗不堪,難得有人看懂英文寫的禮函,更不用說翻譯成拉丁文了。於是他從海外敦請學者,來到國內教導百姓和他自己。他抱憾過去沒有閑暇時間讀書,但是現在隻能像個僧侶一樣強迫自己埋首於宗教和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