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42年,在彼得大帝死後的第16各年頭。他的女兒伊麗莎白坐上王位。次年,她確立胞妹的兒子彼得·費多羅維奇為皇位繼承人,稱號為彼得三世。
彼得三世的母親是彼得大帝住打敗瑞典後,為了獲得整個波羅的海的海域控製權,而實施的外交政策中的獻身者。當時,波羅的海沿岸最大的國家是德國,彼得就把自己的一個女兒嫁給了德國的一個親王。伊麗莎白登基後,因膝下無子,就將胞妹的兒子彼得三世過繼到自己門下。
彼得三世從小生活在德國,是普魯士軍事製度和德國文化的狂熱崇拜者,對俄國沒有絲毫的感情。他頭腦簡單,懦弱無能,卻非常的狂妄自大,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大草包。
由於對德國的特殊熱愛,在未來皇後的人選上,他挑選了一個德國小公主作為自己的未婚妻。沒有料到的是,這個美麗的小公主卻使他的命運在後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小公主的名字叫葉卡特琳娜。
葉卡特琳娜原名索非亞·奧古斯特,1729年出生於德國一個已經破落的公爵家庭。她聰明伶俐,善於察言觀色,討人歡心。當她得知自己被選定為俄國未來繼承人的未婚妻後,立即在母親的陪同下,隨彼得三世來到俄國,隨身僅帶了“兩三套外衣,一打襯衫,一打襪子和手絹”。由於她的名字與彼得大帝的姐姐索菲亞相同,所以就給她取了一個俄國名字——葉卡特琳娜。
為了在將來能成為一個稱職的皇後,葉卡特琳娜開始學習俄語和俄國宮廷的規矩。憑著聰穎和勤奮,她很快就學會了俄語,並閱讀了大量的書籍,詳細研究、了解俄國的曆史與風俗習慣,還改信了東正教,贏得了宮廷上下的交口讚譽。據說,當她在彌撒活動中用標準的俄語虔誠地朗誦東正教誓言時,竟使在場的大主教和眾教徒都感動得留下了眼淚。她的確是一個非凡的女子。
1745年8月,葉卡特琳娜與彼得大公正式成婚。葉卡特琳娜做俄羅斯帝國未來皇後的第一步落實了。但女皇伊麗莎白卻並不信任她,經常派人對她的行動進行監視。葉卡特琳娜雖然對此心懷芥蒂,但卻從不表露出來,反而更加勤奮地讀書和學習治國之道,更加殷勤地侍奉女皇。同時不放過任何的機會,周旋於宮廷上下,在政界與軍隊中扶植與培養自己的勢力。
1761年,彼得大公正式繼承皇位,稱彼得三世。當時的俄國由於政局長期動亂,社會各界人心思定。但彼得三世治國無章,想起什麼是什麼,隨意地更改俄國現行的製度與法令。尤其是他采取的一係列改善下層人民生活的措施,觸及和損害了貴族與教會的利益,引起他們的強烈不滿,遭到了大地主和大貴族的反對。在外交關係上,彼得三世則草率地與德意誌簽訂了停火協議,使得俄國許多到手的利益付之東流,也引起政界和軍界的強烈反對。尤其是在伊麗莎白的國葬日中,彼得三世的表現更是令世人不滿。他不僅不顯得悲傷,反而一副無所事事的樣子,更公開對葬禮所進行的儀式表示蔑視。葉卡特琳娜卻一副母儀天下的樣子,她身著喪服,心情沉重,嚴格遵守教會的祈禱和齋戒製度。兩人的行為形成了鮮明的反差,不知不覺中,葉卡特琳娜贏得了更多的人心,而彼得三世逐漸喪失了更多的人心。
萬事俱備,隻欠東風,葉卡特琳娜潛在的野心被一步步激發出來。1762年,為準備發動對丹麥的軍事進攻,彼得三世離開彼得堡到奧拉寧堡,葉卡特琳娜抓住時機,發動了宮廷政變。在她的親信,皇家近衛軍軍官奧爾洛夾兄弟的支持配合下。葉卡特琳娜身著戎裝,在一片“女王萬歲”的歡呼聲中,率領裝備精良的近衛軍團浩浩蕩蕩地開向彼得堡。彼得三世聞訊後匆忙返回,可一切都成定局。葉卡特琳娜拒絕了與彼得三世平分政權的要求。可憐的彼得三世,即位不到一年就不得不宣布退位。
一周後,彼得三世就莫名其妙地死了,民間傳出有關他的死因的種種猜測,很多人認為他是被皇後葉卡特琳娜勾結貴族刺殺了。但也有很多人不相信彼得三世死了。
1793年9月,在頓河和烏拉爾河一帶,人們議論紛紛,都傳說彼得三世沒有死,就隱藏在哥薩克中間,後來證明這個彼得三世是俄國著名的農民起義家葉米裏揚·普加喬夫假冒的。時光流逝,一個朝代接替了又一個朝代,彼得三世的死因,在俄羅斯的宮廷曆史上一直是個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