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時代我國高校新聞教育數字化轉型研究
文化傳播與教育
作者:李琴
摘 要:融合時代不僅對傳統媒體的生存與發展帶來挑戰,也徹底改變了我國媒體生態環境,這直接引發整個傳媒行業的巨變。我國高校新聞教育應該反饋這些轉變,思考應對之策。本文以數字化轉型為背景,為我國高校新聞教育的數字化轉型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教育;衝擊與轉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4)11-0154-02
融合媒體的平台由報刊、雜誌、電視、移動終端組成。融合媒體環境下,人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都發生了變化。麵對變化的環境和受眾,我國高校新聞教育不能熟視無睹,所有的新聞教育都需要站在屬於未來的新聞教育角度,對自身重新進行定位。
一、融合媒體對傳統新聞教育的衝擊
根據調查機構Berg Insight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全球移動營銷和廣告市場市值將從2012年的94億美元增至2018年的381億美元,年均複合增長率達到26%。傳媒行業的生態環境迫使整個教育界、學術界尋求應對之策,以滿足融媒時代對新聞人才的需求[1]。
(一)數字化技能的專業需求
融合媒體背景下的新聞人首先必須是跨界的複合型人才,才能快速應對媒體新變化,擁有創新能力。所以,新聞專業裏麵開設技術性課程、新媒體技術的課程是必須的。《紐約時報》2014年的“創新報告”中,明確說明,報紙會優先聘用數字人才,實施“數字優先”戰略,要求報紙必須在招募、培訓和激勵數字人力資源方麵做得更好,將生產優質數字報道的報紙轉型為一家生產優質報紙的數字媒體。此外,內部還開設了圖表部門及互動新聞和數字設計部門,推動文章推廣、搜索優化、工具和模版以及內容管理係統領域[2]。
(二)計算機編寫新聞報道的出現
隨著新聞產業規模的擴大,計算機運用相關數據而撰寫出成本低廉的新聞稿,也將涵蓋大量新聞活動、產業趨勢和產品開發。Narrative Science是一家專門運用計算機編寫新聞報道的公司[3]。Narrative Science員工量為30名左右。Niche新聞服務已聘請Narrative為注冊用戶撰寫後續報道。高校新聞教育課程的技術化轉型勢在必行。
(三)傳媒產業結構的調整
產業規模的增長伴隨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傳統媒體呈現兩極分化的發展趨勢:一方麵,電視媒體保持優勢地位,電視廣告市場基本保持兩位數的增長,受到新媒體的衝擊較小;另一方麵,廣播和期刊成為2013年最大輸家,增長率均有大幅下降。報紙廣告下跌慘不忍睹。為應對市場壓力,報紙紛紛調價,比如《南方周末》漲價到5元。未來五年中國報業市場有可能縮減一半;電視媒體仍占據市場領導地位,但新媒體會分流大量用戶,擠占廣告市場份額,傳統大眾媒體的渠道控製力講進一步下降。2014年網絡廣告市場規模有望趕超電視。停刊、減編是傳統媒體避免同質競爭和資源浪費所做出的理性選擇[4]。參照2014年新華社廣東分社招聘實習生的要求:1.文科類,新聞學、廣電新聞、編輯出版;2.從事網站編輯、網頁設計、節目主持及節目後期剪輯等實習工資,熟練使用上述軟件;3.工作態度積極。已經把對數字技術的要求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了。